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此提出解决措施。为培养高技术新型技术人才,对比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与创新,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国家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往往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就越高,例如德国、美国,他们依靠智能制造新技术等手段,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在全球制造行业都保持着绝对地位。为实现向“制造业强国”过渡,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它是将智能制造转变为主要攻击方向的高层计划,也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集成的数字化网络下智能制造路线图。
2.智能制造的特征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对生产流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在线决策识别、信息分析、智能决策和控制、输出控制信号以及设备自培训,其特征主要有:
(1)通过机器运行检测等手段,准确、及时地收集生产线数据,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化。 一旦处理完所有数据,就可以清楚地了解生产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人员监视和事后检查来检查加工状态,并掌握和升级加工过程中的工作条件變化,从而控制生产过程,改善工艺流程。
(2)使用数字仿真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评估分析和决策,创建虚拟的产品生产过程模型,并对过程进行分析和把控。实现流程设计是基于经验的尝试,将不确定性转变为基于科学的严格推理。加工和制造中的所有过程和性能数据在操作系统中提供透明和可感知的状态,从而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设计和实时计划,并实现对过程设计的了解。
(3)车间生产过程网络基于智能制造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三种关键技术,实时信息检测、全面的分析控制和命令执行驱动器,所有设备与基站、操作员、计算机均可通过综合网管实现。而且可自动计划生产过程,可自动执行工件、材料和工具的装卸计划。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问题,则立即解决生产问题,恢复生产。
3.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正处于智能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技术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智能技术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智能制造”的新发展趋势,必须培养一群既懂计算机操作,又熟悉产业链,融合创新、管理和服务的多技术人才。在组织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时,没有及时调查或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更新过程、技术创新和技术替代等都没有及时、深入的进行研究和整合,因而现有的能力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新的工艺要求、技术更新换代、产业转型等。
3.2脱离岗位需求
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反映支柱产业的生产需求。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技术人才培养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需要,必须在满足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前发展。在智能网联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还足以很好的适应智能时代“机器人”。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下,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时,人才质量和专业素养依然落后于企业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
3.3“三教”亟待改革
智能制造是制造行业的新模式,它根据先进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升级,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当前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点在传授,侧重于知识转移和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的基本理论薄弱,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任务;学校的教学环境不能保障“理实一体”,教材落后,没有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场所,教师先进技术专业的能力势必落后于企业,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优化措施
4.1推施“三教”改革
结合企业实践和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编写符合要求的新型式教材,教材编写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可以创建立体式教材,同步更新网络资源,打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让学生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投入资金支持,更新设备,联合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基地既符合企业的生产要求,投入生产,同时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巩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精进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带学生多多浏览、参观优质企业的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基准,结合智能制造大环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适当调整传统的专业设置,整合传统课程,纳入新技术设置新的课程;根据智能制造岗位需求,在企业帮助下和建议下,可以增设新专业,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方向;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群的专业紧贴“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以培养智能制造新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方式与时俱进,体现创新和培养价值,共同实现对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4.3加强综合技能培养
随着人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越来越严格,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有的产品需要大批量生产保证效率,有的产品需要小批量讲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线和生产技术既有区别又又相通点,因此为了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可塑性,高职院校可结合“1+X”证书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培养,完善技能培养体系,在培养“1—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强“X”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而调整技能水平。
5结论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培养传统的机械人才;在考量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必须结合计算机、信息应用新技术等,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改革显得非常迫切;智能制造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结合产业特点,紧密联系行业成规模成系统的培养和改革,才能成为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高地。
参考文献
[1]孙中柏. 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高新区, 2018, 000(014):87.
[2]范杜铨. 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4).
[3]朱东峰. 智能制造视域下中职教育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12).
[4]郭家田,曹晔.论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12):79-84.
作者简介:张捷(1989-),湖南娄底,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国家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往往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就越高,例如德国、美国,他们依靠智能制造新技术等手段,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在全球制造行业都保持着绝对地位。为实现向“制造业强国”过渡,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它是将智能制造转变为主要攻击方向的高层计划,也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集成的数字化网络下智能制造路线图。
2.智能制造的特征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对生产流程和工作条件进行在线决策识别、信息分析、智能决策和控制、输出控制信号以及设备自培训,其特征主要有:
(1)通过机器运行检测等手段,准确、及时地收集生产线数据,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化。 一旦处理完所有数据,就可以清楚地了解生产过程,因此可以通过人员监视和事后检查来检查加工状态,并掌握和升级加工过程中的工作条件變化,从而控制生产过程,改善工艺流程。
(2)使用数字仿真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评估分析和决策,创建虚拟的产品生产过程模型,并对过程进行分析和把控。实现流程设计是基于经验的尝试,将不确定性转变为基于科学的严格推理。加工和制造中的所有过程和性能数据在操作系统中提供透明和可感知的状态,从而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设计和实时计划,并实现对过程设计的了解。
(3)车间生产过程网络基于智能制造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三种关键技术,实时信息检测、全面的分析控制和命令执行驱动器,所有设备与基站、操作员、计算机均可通过综合网管实现。而且可自动计划生产过程,可自动执行工件、材料和工具的装卸计划。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问题,则立即解决生产问题,恢复生产。
3.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正处于智能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技术人才无法满足新时代智能技术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3.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智能制造”的新发展趋势,必须培养一群既懂计算机操作,又熟悉产业链,融合创新、管理和服务的多技术人才。在组织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时,没有及时调查或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更新过程、技术创新和技术替代等都没有及时、深入的进行研究和整合,因而现有的能力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新的工艺要求、技术更新换代、产业转型等。
3.2脱离岗位需求
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反映支柱产业的生产需求。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技术人才培养应符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需要,必须在满足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前发展。在智能网联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还足以很好的适应智能时代“机器人”。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下,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时,人才质量和专业素养依然落后于企业的需求,人才的培养缺乏前瞻性。
3.3“三教”亟待改革
智能制造是制造行业的新模式,它根据先进信息技术的变化而升级,然而新技术的应用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当前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点在传授,侧重于知识转移和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而且目前很多专业教师的基本理论薄弱,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任务;学校的教学环境不能保障“理实一体”,教材落后,没有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场所,教师先进技术专业的能力势必落后于企业,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优化措施
4.1推施“三教”改革
结合企业实践和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编写符合要求的新型式教材,教材编写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可以创建立体式教材,同步更新网络资源,打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让学生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投入资金支持,更新设备,联合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基地既符合企业的生产要求,投入生产,同时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巩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精进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带学生多多浏览、参观优质企业的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基准,结合智能制造大环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适当调整传统的专业设置,整合传统课程,纳入新技术设置新的课程;根据智能制造岗位需求,在企业帮助下和建议下,可以增设新专业,专业设置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方向;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群的专业紧贴“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以培养智能制造新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方式与时俱进,体现创新和培养价值,共同实现对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4.3加强综合技能培养
随着人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质量和功能越来越严格,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有的产品需要大批量生产保证效率,有的产品需要小批量讲究个性化的定制,生产线和生产技术既有区别又又相通点,因此为了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可塑性,高职院校可结合“1+X”证书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培养,完善技能培养体系,在培养“1—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的同时,加强“X”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而调整技能水平。
5结论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培养传统的机械人才;在考量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必须结合计算机、信息应用新技术等,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改革显得非常迫切;智能制造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结合产业特点,紧密联系行业成规模成系统的培养和改革,才能成为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高地。
参考文献
[1]孙中柏. 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 中国高新区, 2018, 000(014):87.
[2]范杜铨. 中职智能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4).
[3]朱东峰. 智能制造视域下中职教育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12).
[4]郭家田,曹晔.论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业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12):79-84.
作者简介:张捷(1989-),湖南娄底,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