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沙江,中国最长的自然河段,就要消失。
从直门达到宜宾,金沙江干流是中国正在建设中最大的水电基地。下游是向家坝、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溯游而上是观音岩、鲁地拉、龙开口、金安桥、阿海等,以及果通至奔子栏的11级电站……假如规划中的25级水电站(包括已获批和未获批)全部建成,整个金沙江干流将全部被首尾相连的一座座巨型水库占据。
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可曾也如此野心勃勃?
金沙姑娘将成为一锅温吞水,不再愤怒。她要在静止里,养育不爱游泳的鱼。万年流水磨就的一处处滩涂,粒粒金沙,就要失落在文明眼光之外。
“匹马去来浑似戏”,龙街渡大概看惯了蜀滇往来那数不清的足迹。
出发前一晚,深为滇橄榄这一植物着迷,四处查找它的资料。据说攀枝花沿江一带,仍有成片的天然橄榄林。滇橄榄是一种喜温湿的热带植物,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那么,在元谋江边应该能寻找到它的踪迹吧?
出了客运站,游走周日喧闹的元谋县城。家家店铺,全在门口架上大小音箱,加上挤满人行道的摩托、汽车,一时间,万炮齐轰。
元马农贸市场街口,一老者正摆放他的山货。这已经下午了,仰起头颈才能找到冬日斜照。
一口袋紫梗小叶薄荷,几把小葱香菜,都萎了。当一颗颗青绿的果子滚落时,我竟有些出神,不正是那奇异的果实—滇橄榄吗!
“又圆又光亮的,就好了。”一旁的老婆婆指导我挑选。
过客能吃得几个?塑料袋兜了四五十个。一称,“二两,八角。”
先苦而甘的老东山果子,熟透了。枝条上还会存余不易采到的,那是虫鸟剩余的伙食,会冻得越来越红吧?
寻得住所,出来觅食。晚上六点三十分,果子还在街角,没少几个。老人不在。正蹲下端详,他拿着饼一样的东西匆匆走回,却怕我看见,收在布包里。
再与老人买了一些,天色昏暗。
其实,在这元谋江边,我的寻觅才刚刚开始。
龙川江三角洲
热,热浪裹挟着他。南来北去的龙川江,展开了扇子。
从沟壑纵横,云雾终年缭绕的天子庙坡流下,消磨过夷山众色,僰声爨歌里淘尽年光。青春过了,江头泸底,他要缓入金沙。
两侧的山坡满是荒草,只有村庄和田野像绿色的长廊,一路绵延。贯穿元谋的龙川江,在龙街、腊甸、江头一带淤积成一片肥沃的三角洲,养育着万千生灵。
橡皮树缀满气根,绿荫掩盖着龙街古镇。小食馆的老板对我说:“随便撒一把菜籽,那菜长得肥肥的。可惜了,这些好田地。”
2018年,乌东德水库开始蓄水,2019年,实现正常蓄水位—海拔975米。从南岸的禄劝、武定、元谋、永仁,北岸的会东、会理,一直到攀枝花,金沙江河谷海拔975米以下的区域将被淹没。皎平渡、龙街渡,这些古老的村镇将沉入水底,与古人作伴。
2018年,元谋江边乡水库淹没和影响区12000余名移民,要搬迁至龙川江河谷上游的半山坡—启宪、甘塘、瓦渣箐三个移民安置点。江边小学已经早早搬了。
2011年1月1日,“封库令”发布,名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依据这一指令,地方的补偿标准也于2011年制定,当年已经查验、核算过人口、房屋与田产,此后的任何建设不再补偿。
几年来,房歪了,不敢修,想种经济林木也不敢投入。就要离开祖祖辈辈养育的“绿洲”,在大地上生长的人们,他们的未来呢?
龙街渡口
龙街渡,水边海拔900米,江水灰暗。
这里是古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对岸的姜驿乡界牌关曾立有石碑,大书四字—“蜀滇交会”。
渡口就在龙街下的江边,金沙江从西边山谷转个大湾过来,江面豁然开阔,江流骤然变缓,迂回成一个宁静的港湾。旱季这里的江面不过两百来米,汛期一到,洪水涌来,江滩沉沦,一片汪洋,江面宽达四五百米,让人望而却步,渡口也会停摆,以求安全。
蜀汉时,诸葛督师南下,“六月渡泸,深入不毛”,说的是人烟稀少。“高山峻岭,深林密箐,象虎成群,瘴疠为疟,古所谓不毛之地。”
滇川金沙江河谷北有川西高原挡住了寒流,西南有横断山、东南有乌蒙山截留了来自热带海洋的季风暖流。它深陷在高山峡谷之中,承受辐射热量多而发散慢,加上焚风效应,具有较高原面高得多的热量条件。在元谋江边,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倍,年蒸发量高达3847.8毫米,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为634.4毫米,且集中在6月至9月。
我们再看看,自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金沙江中下游气候与植被经历的几个变化时期:
距今一百七十万至一百五十万年间,环境湿热,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分子和第三纪孑遗成分;
距今一百五十万至三千年间,向干燥、温热发展,植被面貌向疏林灌丛草地过渡;
距今三千至四百年间,向暑热、干旱发展,植被向稀树灌丛草地过渡,人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距今四百年以来,气候炎热、干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乔木和灌木被大量砍伐,植被退化为灌木草丛,乃至稀草草坡,并逐渐荒漠化,最终出现光板地或裸岩。
人类的活动使这一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加速形成为“干热河谷”。
唐宋以前,金沙江两岸是大自然的秘境,榛莽丛生,降水丰沛,温暖而湿润。云南犀在这里有亚马逊的待遇,山林间鹦鹉纷飞,熊虎象豹出没,两岸猿猴相啼。这样的景象,没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无法形成。
从龙街溯江而上,北岸攀枝花市一处名为回龙洞的洞穴里,考古学者发现了野猪、白羊、岩羊、鹿等二十余种动物的骨骸化石。“它们大多残碎零散,且有明显人工敲砸的痕迹和烧痕。看来洞穴的主人,曾在这里享用丰盛的野味大餐。” 大开发
大元一统,西南高原真正进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也迎来了人类的大开发时期。但直到明清时代,金沙江干热河谷许多地方的森林植被仍然完好。
明嘉靖四年(1535年),被谪贬戍边的大文士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第一次渡过金沙江。他在设立于龙街的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愁闷中吟出一曲《宿金沙江》。数度途经元谋,写下了不少关于这一地域的诗作,他总是说此地不可行不可游,如《元谋县歌》:
遥见元谋县,塜墓何纍纍。
藉问何人墓,官屍与吏骸。
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
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
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
嗟尔营营子,何为歘来此。
九州幸自宽,何为此游盘。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徐霞客途经元谋,他在日记中描述龙街渡这川滇孔道:“二十年来,道路不通,久无行人……”
清代雍乾以后,人口迅速增长,大批移民由两湖、四川向西南进军,生态开发进入更为深广的时期。铜、铁、锡、金、银等金属矿冶业大量采铸,煮盐、炼铜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
移民更带来了源自南美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贫瘠、耐高寒农作物在半山区、山区广泛种植,传统的“刀耕火种”和游牧面积日益狭小,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杨慎难疏愁肠的云南瘴气区域随之缩减。清末任职云南的贺宗章在《幻影谈·杂记第七》中写道,“自古所称瘴地……谓非人所居,今则物候久与中州无异,开辟既久,人烟日众,瘴疠自消。”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大帝不无得意地宣称:“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不堪见闻。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远在京都,大帝显得过于乐观,轻视了云南的群山丛莽。
直到清代中叶以前,金沙江两岸河谷、平坝农地的垦殖和刀耕火种,还没有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森林覆盖率缩减幅度很小。
民国时期,人口急剧增加,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剧了,国家与民间的垦殖空间越来越广。民国《巧家县志·农政》记载:“惜地方人民多不勤远到,未能推广种植,致野生林木亦将有砍伐日尽之虞。”
到20世纪40年代末,金沙江流域川西南高山深谷区的森林覆盖率从80%下降到40%,云南境内的状况稍好,也不会太高。
50年代以后,金沙江流域的开发力度更大了,“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随处可见。国家在金沙江流域陆续建立了多个以天然林采伐为主的林业企业,沿江一带成为全国第二大林区。在“重采轻育”的开发政策下,林业开发成为“只砍不栽”的开发。
到80年代,金沙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川西南地区只有24.4%,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严重受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云南,“穿过20多个县的金沙江长谷,几乎到了‘万里不见树’的境况”,这是1988年出版的《山坳上的中国》的描述。
2016年1月,笔者沿着金沙江南岸的元谋到永仁一段行走,看到的景象是,灌丛、草坡间树木稀少弱小,扭黄茅是两岸广阔山体的绝对主角。
山路上,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人。他的羊群在啃吃低矮的明油子树叶。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正是牛羊的放牧场所。此时正值冬季,扭黄茅茎叶枯干,明油子就成了少有的选择。
向老人问起怎么一路不见滇橄榄?他说:“嫩苗都被羊吃光了,长不起来。要到山顶上才有。”
“泪水仪式”
自由流淌的河流维系着流域的生态,回补地下水,输送沉积物,保持土壤的营养平衡,为鱼类提供繁殖场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家农业部联合发布的《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指出,金沙江流域历史上鱼类有143种,但2013年的科考只发现17种鱼类样本,其中三种还是外来物种,鱼类资源濒临崩溃。
世界水坝委员会2000年11月16日发布的《水坝与发展报告》指出,“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高于同等规模的火电。”
乌东德水库蓄水后,库容量达58.63亿立方米,这巨大的静水水体,必然改变这一区域的社会文明及生态结构。
1941年6月,美国土著居民在凯特尔佛斯举行了“泪水仪式”,宣布这一地区古老生活的终结。大库利水坝建坝后让上游的鱼类数量锐减,因为哥伦比亚河里的鱼类主要依靠洄游繁殖,如鲑鱼、鲟鱼、虹鳟鱼等。这些鱼无法通过水坝,或因水坝下游河道的水过浅而死亡。
洄游鱼群的锐减给许多美国土著居民带来恐慌,因为太平洋沿岸的土著居民以鲑鱼为生。水坝彻底改变了美国土著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现在他们必须移民。
鱼是无声的,而山水并不默然。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发育历史漫长,地质环境恶劣,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发和最密集的地区。有专家指出,“地质活跃,是水电优势也是隐患。”
2003年的国家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披露:乌东德工程区域主要构造线呈南北向,东有普渡河大断裂带,距坝址约20公里;西有罗茨大断裂带,距坝址约70公里,并有多条南北向次级断层发育……皎平渡以下,峡谷河段岸坡陡峻,受断层影响岩体比较破碎,崩塌现象比较普遍,历史上曾发生过垮山堵江三天三夜的情况。
水的权利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聚集起人群,水关系着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水利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无论这些工程让我们感到自豪、不安还是恐惧,我们都会惊诧于它们耗费的巨资、时间和物力。”当代中国以高度的集中规划与控制,能在短期内组织起大量的建筑材料和人力将这些工程完成。“拿铁锨的百万劳力”,不再是这个世界改造自然环境所依赖的。但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更加考验人类取水、用水的能力。 相隔千里,在云南的西南,保山、德宏境内,也有一条江河,同样名为龙川江。
它从高黎贡山发源,到了瑞丽,称瑞丽江,随后注入伊洛瓦底江。回龙寺下龙川江边,人们在江里挖砂时捞出铁链780余公斤。这是龙安古桥的铁链,1942年,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寇从龙陵勐柳入侵,将其炸毁。传说中,铁链桥建成通行的时候,人们只见一条金蛇顺桥而过,发出万道光芒,而后直上高黎贡山,飞入云霄,霞光四射。
故事中,发出灼目光芒的是无上权力。水如此重要,任何一种文明都将水视为神明,对水的控制以往靠的就是神权,跨越江河天堑的桥梁自然被当作神物,更何况斩断江河的大坝。然而水和权力的关系,如今显得并不那么神圣了,它背后站着的是国家和金钱两个怪物。
开往南天
莽莽古道,如今已不难穿越。龙街渡口的轮渡把各色车辆摆渡过来了,重型卡车满载着红砖、番茄。往后,人们还将享受到库区“高峡出平湖”的航运便利。
当附近高原山地处于冬寒的季节时,这里却是“天然温室”,盛产反季节蔬菜。每年的1月至2月,正是元谋热坝一年中最热闹、忙碌的时节。去冬今春菜季,全县外销蔬菜37.9万吨,农民卖菜总收入达10.27亿元。
“元谋蔬菜”已是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元谋县也先后被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列为“商品蔬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它是云南省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冬早蔬菜外销量占全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不光是外销蔬菜,热坝的人们也在输出农业技术和劳力。开往昆明的客车上,同车的二十多人要去西双版纳,他们的亲友还去了海南。
似乎有密西西比河的歌谣在耳边吟唱。将近年关,他们依然踏着尘土,挎上行囊南下,去往别的热区。
金沙江还在曲折东流,数千年来令人惆怅的滔滔江水,将变得沉寂。当一条河流不再自由流淌,它还是原来那条河吗?
金沙江,它的歌从天上来。彝族诗人吴琪拉达在许多年前这样写道:
金沙江畔发生了什么事
为啥人们都走出了门
一位青年在江岸奔走
人们在相互传送新闻
老年人心上的金沙江畔
撒满天上的星星
年青人心上的金沙江畔
拖拉机日益轰鸣
小孩心上的金沙江畔
牛羊赛过白云
姑娘心中的金沙江畔
一条长虹横在江心
阳光猛烈,热浪蒸腾,无边的石头、沙粒。1月的江滩,气温达到二十五六度。离江水几米远,就像去到了塔克拉玛干。
习惯了自来水和饮水机的城市人,怎敢尝试那江里的浊流?还是一瓶昆明生产的饮用水,在楚北大江边,止住了异乡的渴。
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穿过川滇之间的高山峡谷,显示出非凡的气势。在元谋的这段看起来,她是那么平静,水面上甚至没有腾起的波涛,岸边无数接连的漩涡却暗示着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傍晚近六时,太阳掉下来,山与水似火似焰,如燃如炽,整个河谷最辉煌的时候到了。
独坐江头,我只想一口饮尽这金黄、紫红!
从直门达到宜宾,金沙江干流是中国正在建设中最大的水电基地。下游是向家坝、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溯游而上是观音岩、鲁地拉、龙开口、金安桥、阿海等,以及果通至奔子栏的11级电站……假如规划中的25级水电站(包括已获批和未获批)全部建成,整个金沙江干流将全部被首尾相连的一座座巨型水库占据。
千百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可曾也如此野心勃勃?
金沙姑娘将成为一锅温吞水,不再愤怒。她要在静止里,养育不爱游泳的鱼。万年流水磨就的一处处滩涂,粒粒金沙,就要失落在文明眼光之外。
“匹马去来浑似戏”,龙街渡大概看惯了蜀滇往来那数不清的足迹。
出发前一晚,深为滇橄榄这一植物着迷,四处查找它的资料。据说攀枝花沿江一带,仍有成片的天然橄榄林。滇橄榄是一种喜温湿的热带植物,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那么,在元谋江边应该能寻找到它的踪迹吧?
出了客运站,游走周日喧闹的元谋县城。家家店铺,全在门口架上大小音箱,加上挤满人行道的摩托、汽车,一时间,万炮齐轰。
元马农贸市场街口,一老者正摆放他的山货。这已经下午了,仰起头颈才能找到冬日斜照。
一口袋紫梗小叶薄荷,几把小葱香菜,都萎了。当一颗颗青绿的果子滚落时,我竟有些出神,不正是那奇异的果实—滇橄榄吗!
“又圆又光亮的,就好了。”一旁的老婆婆指导我挑选。
过客能吃得几个?塑料袋兜了四五十个。一称,“二两,八角。”
先苦而甘的老东山果子,熟透了。枝条上还会存余不易采到的,那是虫鸟剩余的伙食,会冻得越来越红吧?
寻得住所,出来觅食。晚上六点三十分,果子还在街角,没少几个。老人不在。正蹲下端详,他拿着饼一样的东西匆匆走回,却怕我看见,收在布包里。
再与老人买了一些,天色昏暗。
其实,在这元谋江边,我的寻觅才刚刚开始。
龙川江三角洲
热,热浪裹挟着他。南来北去的龙川江,展开了扇子。
从沟壑纵横,云雾终年缭绕的天子庙坡流下,消磨过夷山众色,僰声爨歌里淘尽年光。青春过了,江头泸底,他要缓入金沙。
两侧的山坡满是荒草,只有村庄和田野像绿色的长廊,一路绵延。贯穿元谋的龙川江,在龙街、腊甸、江头一带淤积成一片肥沃的三角洲,养育着万千生灵。
橡皮树缀满气根,绿荫掩盖着龙街古镇。小食馆的老板对我说:“随便撒一把菜籽,那菜长得肥肥的。可惜了,这些好田地。”
2018年,乌东德水库开始蓄水,2019年,实现正常蓄水位—海拔975米。从南岸的禄劝、武定、元谋、永仁,北岸的会东、会理,一直到攀枝花,金沙江河谷海拔975米以下的区域将被淹没。皎平渡、龙街渡,这些古老的村镇将沉入水底,与古人作伴。
2018年,元谋江边乡水库淹没和影响区12000余名移民,要搬迁至龙川江河谷上游的半山坡—启宪、甘塘、瓦渣箐三个移民安置点。江边小学已经早早搬了。
2011年1月1日,“封库令”发布,名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的通告》。依据这一指令,地方的补偿标准也于2011年制定,当年已经查验、核算过人口、房屋与田产,此后的任何建设不再补偿。
几年来,房歪了,不敢修,想种经济林木也不敢投入。就要离开祖祖辈辈养育的“绿洲”,在大地上生长的人们,他们的未来呢?
龙街渡口
龙街渡,水边海拔900米,江水灰暗。
这里是古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对岸的姜驿乡界牌关曾立有石碑,大书四字—“蜀滇交会”。
渡口就在龙街下的江边,金沙江从西边山谷转个大湾过来,江面豁然开阔,江流骤然变缓,迂回成一个宁静的港湾。旱季这里的江面不过两百来米,汛期一到,洪水涌来,江滩沉沦,一片汪洋,江面宽达四五百米,让人望而却步,渡口也会停摆,以求安全。
蜀汉时,诸葛督师南下,“六月渡泸,深入不毛”,说的是人烟稀少。“高山峻岭,深林密箐,象虎成群,瘴疠为疟,古所谓不毛之地。”
滇川金沙江河谷北有川西高原挡住了寒流,西南有横断山、东南有乌蒙山截留了来自热带海洋的季风暖流。它深陷在高山峡谷之中,承受辐射热量多而发散慢,加上焚风效应,具有较高原面高得多的热量条件。在元谋江边,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倍,年蒸发量高达3847.8毫米,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为634.4毫米,且集中在6月至9月。
我们再看看,自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金沙江中下游气候与植被经历的几个变化时期:
距今一百七十万至一百五十万年间,环境湿热,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分子和第三纪孑遗成分;
距今一百五十万至三千年间,向干燥、温热发展,植被面貌向疏林灌丛草地过渡;
距今三千至四百年间,向暑热、干旱发展,植被向稀树灌丛草地过渡,人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距今四百年以来,气候炎热、干旱,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乔木和灌木被大量砍伐,植被退化为灌木草丛,乃至稀草草坡,并逐渐荒漠化,最终出现光板地或裸岩。
人类的活动使这一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加速形成为“干热河谷”。
唐宋以前,金沙江两岸是大自然的秘境,榛莽丛生,降水丰沛,温暖而湿润。云南犀在这里有亚马逊的待遇,山林间鹦鹉纷飞,熊虎象豹出没,两岸猿猴相啼。这样的景象,没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无法形成。
从龙街溯江而上,北岸攀枝花市一处名为回龙洞的洞穴里,考古学者发现了野猪、白羊、岩羊、鹿等二十余种动物的骨骸化石。“它们大多残碎零散,且有明显人工敲砸的痕迹和烧痕。看来洞穴的主人,曾在这里享用丰盛的野味大餐。” 大开发
大元一统,西南高原真正进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也迎来了人类的大开发时期。但直到明清时代,金沙江干热河谷许多地方的森林植被仍然完好。
明嘉靖四年(1535年),被谪贬戍边的大文士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第一次渡过金沙江。他在设立于龙街的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愁闷中吟出一曲《宿金沙江》。数度途经元谋,写下了不少关于这一地域的诗作,他总是说此地不可行不可游,如《元谋县歌》:
遥见元谋县,塜墓何纍纍。
藉问何人墓,官屍与吏骸。
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
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
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
嗟尔营营子,何为歘来此。
九州幸自宽,何为此游盘。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徐霞客途经元谋,他在日记中描述龙街渡这川滇孔道:“二十年来,道路不通,久无行人……”
清代雍乾以后,人口迅速增长,大批移民由两湖、四川向西南进军,生态开发进入更为深广的时期。铜、铁、锡、金、银等金属矿冶业大量采铸,煮盐、炼铜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
移民更带来了源自南美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贫瘠、耐高寒农作物在半山区、山区广泛种植,传统的“刀耕火种”和游牧面积日益狭小,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令杨慎难疏愁肠的云南瘴气区域随之缩减。清末任职云南的贺宗章在《幻影谈·杂记第七》中写道,“自古所称瘴地……谓非人所居,今则物候久与中州无异,开辟既久,人烟日众,瘴疠自消。”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大帝不无得意地宣称:“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遭叛逆之变,地方残坏,田亩抛荒,不堪见闻。自平定以来,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
远在京都,大帝显得过于乐观,轻视了云南的群山丛莽。
直到清代中叶以前,金沙江两岸河谷、平坝农地的垦殖和刀耕火种,还没有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森林覆盖率缩减幅度很小。
民国时期,人口急剧增加,传统的刀耕火种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加剧了,国家与民间的垦殖空间越来越广。民国《巧家县志·农政》记载:“惜地方人民多不勤远到,未能推广种植,致野生林木亦将有砍伐日尽之虞。”
到20世纪40年代末,金沙江流域川西南高山深谷区的森林覆盖率从80%下降到40%,云南境内的状况稍好,也不会太高。
50年代以后,金沙江流域的开发力度更大了,“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随处可见。国家在金沙江流域陆续建立了多个以天然林采伐为主的林业企业,沿江一带成为全国第二大林区。在“重采轻育”的开发政策下,林业开发成为“只砍不栽”的开发。
到80年代,金沙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川西南地区只有24.4%,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严重受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云南,“穿过20多个县的金沙江长谷,几乎到了‘万里不见树’的境况”,这是1988年出版的《山坳上的中国》的描述。
2016年1月,笔者沿着金沙江南岸的元谋到永仁一段行走,看到的景象是,灌丛、草坡间树木稀少弱小,扭黄茅是两岸广阔山体的绝对主角。
山路上,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人。他的羊群在啃吃低矮的明油子树叶。明油子、扭黄茅灌草丛,正是牛羊的放牧场所。此时正值冬季,扭黄茅茎叶枯干,明油子就成了少有的选择。
向老人问起怎么一路不见滇橄榄?他说:“嫩苗都被羊吃光了,长不起来。要到山顶上才有。”
“泪水仪式”
自由流淌的河流维系着流域的生态,回补地下水,输送沉积物,保持土壤的营养平衡,为鱼类提供繁殖场所……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家农业部联合发布的《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指出,金沙江流域历史上鱼类有143种,但2013年的科考只发现17种鱼类样本,其中三种还是外来物种,鱼类资源濒临崩溃。
世界水坝委员会2000年11月16日发布的《水坝与发展报告》指出,“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高于同等规模的火电。”
乌东德水库蓄水后,库容量达58.63亿立方米,这巨大的静水水体,必然改变这一区域的社会文明及生态结构。
1941年6月,美国土著居民在凯特尔佛斯举行了“泪水仪式”,宣布这一地区古老生活的终结。大库利水坝建坝后让上游的鱼类数量锐减,因为哥伦比亚河里的鱼类主要依靠洄游繁殖,如鲑鱼、鲟鱼、虹鳟鱼等。这些鱼无法通过水坝,或因水坝下游河道的水过浅而死亡。
洄游鱼群的锐减给许多美国土著居民带来恐慌,因为太平洋沿岸的土著居民以鲑鱼为生。水坝彻底改变了美国土著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现在他们必须移民。
鱼是无声的,而山水并不默然。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发育历史漫长,地质环境恶劣,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质灾害最频发和最密集的地区。有专家指出,“地质活跃,是水电优势也是隐患。”
2003年的国家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披露:乌东德工程区域主要构造线呈南北向,东有普渡河大断裂带,距坝址约20公里;西有罗茨大断裂带,距坝址约70公里,并有多条南北向次级断层发育……皎平渡以下,峡谷河段岸坡陡峻,受断层影响岩体比较破碎,崩塌现象比较普遍,历史上曾发生过垮山堵江三天三夜的情况。
水的权利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聚集起人群,水关系着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水利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无论这些工程让我们感到自豪、不安还是恐惧,我们都会惊诧于它们耗费的巨资、时间和物力。”当代中国以高度的集中规划与控制,能在短期内组织起大量的建筑材料和人力将这些工程完成。“拿铁锨的百万劳力”,不再是这个世界改造自然环境所依赖的。但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更加考验人类取水、用水的能力。 相隔千里,在云南的西南,保山、德宏境内,也有一条江河,同样名为龙川江。
它从高黎贡山发源,到了瑞丽,称瑞丽江,随后注入伊洛瓦底江。回龙寺下龙川江边,人们在江里挖砂时捞出铁链780余公斤。这是龙安古桥的铁链,1942年,中国军队为阻止日寇从龙陵勐柳入侵,将其炸毁。传说中,铁链桥建成通行的时候,人们只见一条金蛇顺桥而过,发出万道光芒,而后直上高黎贡山,飞入云霄,霞光四射。
故事中,发出灼目光芒的是无上权力。水如此重要,任何一种文明都将水视为神明,对水的控制以往靠的就是神权,跨越江河天堑的桥梁自然被当作神物,更何况斩断江河的大坝。然而水和权力的关系,如今显得并不那么神圣了,它背后站着的是国家和金钱两个怪物。
开往南天
莽莽古道,如今已不难穿越。龙街渡口的轮渡把各色车辆摆渡过来了,重型卡车满载着红砖、番茄。往后,人们还将享受到库区“高峡出平湖”的航运便利。
当附近高原山地处于冬寒的季节时,这里却是“天然温室”,盛产反季节蔬菜。每年的1月至2月,正是元谋热坝一年中最热闹、忙碌的时节。去冬今春菜季,全县外销蔬菜37.9万吨,农民卖菜总收入达10.27亿元。
“元谋蔬菜”已是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元谋县也先后被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列为“商品蔬菜基地”“南菜北运基地”。它是云南省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冬早蔬菜外销量占全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不光是外销蔬菜,热坝的人们也在输出农业技术和劳力。开往昆明的客车上,同车的二十多人要去西双版纳,他们的亲友还去了海南。
似乎有密西西比河的歌谣在耳边吟唱。将近年关,他们依然踏着尘土,挎上行囊南下,去往别的热区。
金沙江还在曲折东流,数千年来令人惆怅的滔滔江水,将变得沉寂。当一条河流不再自由流淌,它还是原来那条河吗?
金沙江,它的歌从天上来。彝族诗人吴琪拉达在许多年前这样写道:
金沙江畔发生了什么事
为啥人们都走出了门
一位青年在江岸奔走
人们在相互传送新闻
老年人心上的金沙江畔
撒满天上的星星
年青人心上的金沙江畔
拖拉机日益轰鸣
小孩心上的金沙江畔
牛羊赛过白云
姑娘心中的金沙江畔
一条长虹横在江心
阳光猛烈,热浪蒸腾,无边的石头、沙粒。1月的江滩,气温达到二十五六度。离江水几米远,就像去到了塔克拉玛干。
习惯了自来水和饮水机的城市人,怎敢尝试那江里的浊流?还是一瓶昆明生产的饮用水,在楚北大江边,止住了异乡的渴。
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穿过川滇之间的高山峡谷,显示出非凡的气势。在元谋的这段看起来,她是那么平静,水面上甚至没有腾起的波涛,岸边无数接连的漩涡却暗示着水面下涌动的暗流。
傍晚近六时,太阳掉下来,山与水似火似焰,如燃如炽,整个河谷最辉煌的时候到了。
独坐江头,我只想一口饮尽这金黄、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