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隐喻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1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纲
  江苏南京人,生于重庆。1982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78级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英国大卫·史密森古典油画材料培训班毕业。
  现为四川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综合材料绘画研究院研究员,四川新锐油画院副院长,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专家,成都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致公画院副院长,成都政协画院副院长,致公党四川省委文化体育专委会副主任,致公党成都市委海外联络专委会主任,成都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成都理工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鱼凫美术馆馆长。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最近看钟纲的桃花系列画作,让我想到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诗。
  三千年前,一位无名诗人将桃花写进了诗中,从此桃花便在语言的世界里盛开和繁衍,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充满了象征和隐喻,再也不是单纯的那个为结出果实而开花的植物。
  在中国花卉文化序列中,桃花的地位不及牡丹、菊花、兰花、梅花和莲花,但却是历代诗人在诗中写得最多的一.种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在诗人的笔下,桃花是现实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既是对时间(季节)的一种标注,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状写。比之于牡丹、菊花、兰花、梅花和莲花,桃花看上去更富于生活气息,更具有平民主义的色彩,容得下人的七情六欲,不高冷,不空泛,十分感性,也可以说,十分性感。
  历代诗,人如此偏爱桃花,而且每一首“桃花诗”都充满了画面感,照理说,中国的画家们也应该青睐桃花,画出了许多“桃花画”,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至少在留存下来的历代画卷中,我们几乎见不到桃花的身影。无论是宫廷画还是文人画,以及近代花鸟画,我们看到最多的仍然是牡丹、菊花、蘭花、梅花和莲花。现当代也偶见个别水墨花鸟画家画过桃花,但也不过是一时兴起的随意而为,不成气候。直到2000年以后,桃花这一绘画题材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激发了艺术家对这一题材的深人探索,这其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就是钟纲。
  钟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78级油画系。本科四年,他在接受传统油画技法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刚刚进入国门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早期的绘画偏向于感伤、变形和灰调子的表现主义风格,色彩和笔触富于激情,虽不够成熟和完美,但却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十分有感染力。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受时代风气的影响,钟纲的绘画开始转向写实,构图稳定,画面唯美,其学院训练出来的技法功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作品呈现得更加成熟,但却少了早期的激情。到2000年后,钟纲应该是意识到了自己创作上的这个问题,开始在绘画观念上去思考,自己应该画什么以及怎么画。
  他频繁地到户外去画风景写生,同时也将阅读的兴趣转向中国绘画史。回到工作室之后,他开始尝试在画布上用油画笔创作带有中国山水画韵味的风景画,就是在这批带有水墨风格的风景画中,出现了桃花,这应该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诗意的一种致敬。但这时候的桃花还不是他绘画的主角,仅仅是风景中的一种点缀,让画面多一些田园的氛围。直到他开始创作“桃花与女人”系列作品,“桃花”才居于主体地位,成为他绘画创作的一种“题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第一次人诗,就是用来形容女性的,这让桃花从进入语言世界开始,就携带了“女性”的基因,桃花与女人遂成为一对可以互换的意象。也就是说,既可以用桃花比喻女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一唐寅《桃花庵歌》),也可以用女人比喻桃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钟纲的“女人与桃花”系列,正是受到这种诗歌意象的启发,将桃花与女人体置于同一画面,形成互为比喻的关系,也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让人一下就联想到“桃花运”这个已植根于传统文化意识的词语。这个系列(“桃花与女人”)的绘画性和观赏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不得不说,正因为桃花与女人的关联性过于直接和明显,其寓意显得单一,缺少多向、多重的解释空间,因而降低了作品的冲击力。画家本人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桃花系列”创作中,他果断地对画面做了减法处理,舍弃了其中的女人体,只保留了桃花。
  舍弃了女人体的桃花,不仅在形式上更单纯(有的画作甚至趋于抽象),内涵上更丰富,而且在技法(形式)上更接近传统水墨画的写意以及中国书法的狂草。这种看似随意和杂乱的笔法(形式),加上桃花本身鲜艳的色调,其实是很不容易操作和把控的,隐藏着很大的技术上的难度。如果没有扎实的写实功力,对色彩的属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样的画法很容易造成画面的脏乱差,就真的成了“鬼画桃符”了。
  只保留了桃花的画面,看似更单纯,更简单,但恰恰是这种形式上的单纯与简单,却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内涵。桃花这一意象从明喻变成了隐喻,供人观赏的角度不再单一,留给解释的空间不再狭窄,我们既可以将这幅桃花理解为不携带任何意义的形式之作,桃花到桃花为止;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验,对这幅桃花在意义和主题上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所谓雅俗共赏,不同层次的人,可在不同层次上获取自身的审美愉悦。
  钟纲的桃花系列绘画不仅得到了专业的肯定,也受到了普通观众乃至藏家的喜爱。这个现象既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积淀,更有现实的心理折射,反映出当下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需求。因此,关于钟纲在绘画语言上构建起来的一套以“桃花”为意象和符号的隐喻系统,无论其艺术指向还是现实指向,都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去追寻和探讨的话题。
  目前,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钟纲老师的桃花艺术不仅仅在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同时,通过与知名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开发桃花运系列衍生品,在市场推广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艺术与市场结合的创新之路。
  纵观国内的很多旅游景点都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产品同质化、商业同质化的普遍痛点,通过将钟纲老师的桃花艺术赋予文旅景点,植人到文旅的六大要素——“游购娱吃住行”当中,让游客在各个旅游的环节当中零距离接触钟纲老师高雅的桃花艺术,愉快的走着“桃花运”,带着“桃花礼”,品着“桃花味儿”,住着“桃花屋”,在潜移默化当中构建了文旅景点的文化元素,提升了区域文旅整体艺术形象,实现了区域文旅整体提升发展的共赢格局。
其他文献
中国漆艺绵延传承,走过了七千年漫长又辉煌的历程。其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用途之广、历史之悠久,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中的华彩篇章。在幾千年的漆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漆器有相同之处,更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如扬州漆器的平磨螺钿镶嵌,北京漆器的剔红和刻灰,福建的脱胎漆器,平遥的堆鼓推光漆器等都各放异彩。而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成都漆艺,以历史悠久、精美华丽、光
现就职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学院。  电影《春潮》自上映以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该片也作为2019年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的开幕影片,与众多观众探讨女性问题。影片导演杨荔纳以其真实犀利的女性叙事视角,结合多重视听语言的艺术元素将女性主义进行了创新的表达和符号性建构,引发当代人的反思。  一、“反”女性主义的创新表达  影片中,无论是郭建波所认为的父亲,还是母亲纪明岚新的老伴,都体现出男性的温
俞闳宾   1969年生,成都人。先后师从江溶、郭汝愚先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工笔画会副秘书长,二酉山房书画研究会理事,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师。  多次举办个展,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山东商报、《读者》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出版有《当代美术名家俞闳宾国画作品集》《俞闳宾兼工带写画法》《俞闳宾兼工带写花卉画法》《实用国画表现技法》等作品集。   在我决定凭自己的粗
主管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任继红  RENJIHONG  《北川文艺》。笔名祭鸿,汉族。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作协主席、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出版有中篇小说集《婚誓》、散文集《落不定的尘埃》。  寄语  《北川文艺》始终坚持文艺作品与北川文化品牌传播结合,致力于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民
摘要:19世纪是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发展高峰时期,雪莱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成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西风颂》的内容形式和神话的原型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来感悟雪莱是如何用自然的语言来诠释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发人性的自由和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言学《西风颂》浪漫主义 赏析  一、前言  19世纪是英美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孕育了众多
先生的房间  初见吴绪经先生,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四点整的阳光温柔,透过玻璃窗映在先生递来的茶杯上,模样好看。房间里若有似无的墨水和纸张的香气,抵去了来访时身上的暑气,手心的汗水也瞬间蒸发,先生说“你好”声音平和且坚定,四下窗户无缝却感到有风,一阵清凉穿过亮堂的屋子,我首先看到的是吴绪经先生从容优雅的面容,目光如炬、莞尔而笑,两鬓斑白却依旧风度不减,“坐吧,喝茶。”他说。  房间内是大大小小的画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艺作品要肩负沟通交流重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创新探索。  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原创东方神话舞剧《长风啸》,对人性复归与大爱的主题探索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具有超越种族和国度的人类共通性。马
绘画的自述性表达是艺术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现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把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挖掘出来,运用象征、表现、超现實、抽象等艺术手法,将另一个不同于日常的“自我”呈现于作品之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形象的塑造,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出发,表达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带着艺术家自己的影子,隐射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
王煜  WANG YU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助理研究员,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曼谷分校在读博士,四川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当来自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相遇并交流时,跨文化传播便由此产生。“花木兰”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作为忠孝两全民族文化的载体,以“花木兰”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各类文字、影像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跨文化输出成为一种热潮:有从中学课本的《木兰辞》、明代
唐林著《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全部出齐了,洋洋洒洒三百多万言,堪称鸿篇巨制。其内容的丰富,篇幅的宏大,探讨的深入,论述的透彻,都令人赞叹。最近阅读了这三部厚重之作,感受颇深。概而言之,大致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材料详实,结构严谨  四川是古蜀文明的发祥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秦汉以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更是经济繁荣文运勃兴,在中国文化史与美术史等方面都谱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