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既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前提下,具有较高的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和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三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40 —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近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1〕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笔者以为,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前提下,较高的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和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是一名合格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一)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首先体现在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未来职业充满了向往,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同时应该看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群体承受着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由于思想理论储备不够,思辨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等社会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以点带面、以偏盖全;许多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渴望通过成功创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尽管高校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一对一”的有效辅导,部分大学生很难设计合乎自身实际的创业规划,而是盲目效仿社会上成功创业案例;由于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缺乏切身感受,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目标岗位的设计,常常停留在幻想层面。一旦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幻想破灭,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便会相伴而生。此外,受封建社会习俗和家庭成员不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观、创业观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二)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还体现在辅导员通过对就业创业问题的辩证分析,着力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就业创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要求辅导员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创业问题,而不是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或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或靠简单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予以解决;能够对社会上和学生思想中一些陈腐价值观旗帜鲜明地进行科学分析、批判,而不是人云亦云,模棱两可,毫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够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扬长避短,确立适合其个性特征的就业创业方向,而不是无的放矢,千篇一律地宣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常规要求和自主创业的一般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辅导员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是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定位的教育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社会,树立正确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教育形式千篇一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明显不足,教育实效性亟待增强。不仅“一对一”的有效辅导难以实现,依据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更成为一种奢望。究其原因,实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严重落后于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所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依据中国国情,紧密联系中国大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实现作为舶来品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走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使之真正为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自觉喜欢和自愿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才能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实现其理论的“中国化”,是时代赋予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社会适应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承受挫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等等。就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是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能力当前,高校通常实行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班级为学生做报告等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 加深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认识。这些活动的安排,往往是辅导员力所能及条件下的个人行为,迫切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管理制度层面规范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否则,仅凭辅导员一己之力,即便有所成效,也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三)创业理念的教育引导。首先,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必然性和开展大学生创业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之后,党的十八大再次把鼓励大学生创业写入报告内容,旗帜鲜明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此外,无论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来看,大学生创业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现状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现象: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愿望强烈,创业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真正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和年度毕业的大学生总数之比仍然很低。这种反差现象的客观存在既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远未成熟,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理念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凸显了完善和加强创业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理念教育的重要方面,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创业实践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身为大学生,应该不畏风险、不惧艰难,不思安逸,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主动承担起国家振兴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责任,在创业中学习创业,在创业中走向成熟,进而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相关支持和鼓励措施陆续出台,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工商管理、信息服务、银行融资等外部环境已经或正在得到明显改善。
再次,注重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尽管当前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还有待明确,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尚不尽一致,但是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共识。就教学内容而言,创业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远非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部,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创业理念的培育;就教学目的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绝非培养少数“学生老板”的“企业家速成教育”〔3〕,而是通过创业教育,把创新的思想、欲望、精神和为实现创业理想不惧挫折、勇往直前的意志深深植根于万千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理性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不懈的行为动力,培养学生成为创业实践的践行者、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三、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习惯于单纯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难以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真正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如何遵循大学生心理教育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探索化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诚然,辅导员不是心理专家,但是,辅导员要遵循心理教育规律,就必须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在工作中反复运用和实践,致力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第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在学校团委、学生处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创业心态,了解和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第二,利用QQ、飞信和微信等网络联系方式,建构班级心理健康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只有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准确把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问题成因,才能提高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充分认识学生宿舍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空间。宿舍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也是学生心理问题最早显露的地方。辅导员要通过加强“文明宿舍”、“和谐班级”建设,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第四,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与同学朝夕相处,对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了如指掌,同时其自身心理状态无时无刻不对班级同学产生影响。辅导员要对学生干部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引导其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这样做,不仅是分担辅导员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的应有之意。
〔参 考 文 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
〔2〕宋双成.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高校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4):37.
〔3〕曹胜利.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责任编辑:卜亚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三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40 — 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近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1〕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笔者以为,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前提下,较高的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和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是一名合格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
(一)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首先体现在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未来职业充满了向往,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同时应该看到,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群体承受着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由于思想理论储备不够,思辨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等社会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以点带面、以偏盖全;许多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渴望通过成功创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尽管高校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一对一”的有效辅导,部分大学生很难设计合乎自身实际的创业规划,而是盲目效仿社会上成功创业案例;由于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缺乏切身感受,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目标岗位的设计,常常停留在幻想层面。一旦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幻想破灭,其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便会相伴而生。此外,受封建社会习俗和家庭成员不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观、创业观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
(二)就业创业问题的分析能力还体现在辅导员通过对就业创业问题的辩证分析,着力于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就业创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具体体现,要求辅导员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当前就业创业问题,而不是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或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或靠简单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予以解决;能够对社会上和学生思想中一些陈腐价值观旗帜鲜明地进行科学分析、批判,而不是人云亦云,模棱两可,毫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够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扬长避短,确立适合其个性特征的就业创业方向,而不是无的放矢,千篇一律地宣讲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常规要求和自主创业的一般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辅导员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引导能力是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定位的教育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社会,树立正确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意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教育形式千篇一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明显不足,教育实效性亟待增强。不仅“一对一”的有效辅导难以实现,依据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量身打造职业生涯规划更成为一种奢望。究其原因,实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严重落后于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所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依据中国国情,紧密联系中国大学生生活、思想实际,实现作为舶来品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才能走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使之真正为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自觉喜欢和自愿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才能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将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实现其理论的“中国化”,是时代赋予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社会适应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对自我和职业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承受挫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调整能力等等。就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归根到底是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能力当前,高校通常实行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班级为学生做报告等活动,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 加深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认识。这些活动的安排,往往是辅导员力所能及条件下的个人行为,迫切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社团活动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从管理制度层面规范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引导。否则,仅凭辅导员一己之力,即便有所成效,也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三)创业理念的教育引导。首先,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历史必然性和开展大学生创业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之后,党的十八大再次把鼓励大学生创业写入报告内容,旗帜鲜明提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此外,无论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来看,大学生创业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和现状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现象: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愿望强烈,创业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真正投身创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和年度毕业的大学生总数之比仍然很低。这种反差现象的客观存在既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远未成熟,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理念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凸显了完善和加强创业理念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理念教育的重要方面,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创业实践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身为大学生,应该不畏风险、不惧艰难,不思安逸,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主动承担起国家振兴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责任,在创业中学习创业,在创业中走向成熟,进而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相关支持和鼓励措施陆续出台,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工商管理、信息服务、银行融资等外部环境已经或正在得到明显改善。
再次,注重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尽管当前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还有待明确,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尚不尽一致,但是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共识。就教学内容而言,创业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远非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部,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创业理念的培育;就教学目的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绝非培养少数“学生老板”的“企业家速成教育”〔3〕,而是通过创业教育,把创新的思想、欲望、精神和为实现创业理想不惧挫折、勇往直前的意志深深植根于万千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理性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不懈的行为动力,培养学生成为创业实践的践行者、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三、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习惯于单纯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难以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真正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如何遵循大学生心理教育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探索化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诚然,辅导员不是心理专家,但是,辅导员要遵循心理教育规律,就必须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在工作中反复运用和实践,致力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第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在学校团委、学生处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借助新生入学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创业心态,了解和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第二,利用QQ、飞信和微信等网络联系方式,建构班级心理健康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只有随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准确把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问题成因,才能提高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充分认识学生宿舍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空间。宿舍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也是学生心理问题最早显露的地方。辅导员要通过加强“文明宿舍”、“和谐班级”建设,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第四,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与同学朝夕相处,对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了如指掌,同时其自身心理状态无时无刻不对班级同学产生影响。辅导员要对学生干部严格要求、大胆使用,引导其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这样做,不仅是分担辅导员工作压力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的应有之意。
〔参 考 文 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
〔2〕宋双成.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高校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4):37.
〔3〕曹胜利.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责任编辑:卜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