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科幻博览》自创刊以来,有一点一直令我深感敬佩,那就是系列地介绍了雨果奖和星云奖的历年获奖作品。这一举措,让我{门对世界优秀科幻的了解,从一张张清单变成了一篇篇作品,这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长远和重要的影响。另外,从这些科幻佳作的特点来看,我们也应该大体明白这些奖项的价值取向:评委们还是尽力想使获奖作品文学化甚至文化的。
应该说上述特点在《狩猎月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但与此同时,这篇作品依旧保留着某一类科幻小说独有的风格,那就是拥有相当篇幅的技术描写。简而言之,《狩猎月亮》描述了一个陌生世界的一群——不,几群——陌生族类: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矛盾冲突,直至他们之间的战争杀戮。小说采取了不同视角的描述,有开拓者的,有原住民的,它们还经常转换;而在视角转换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同样有所转换。作者波尔·安德森与哈尔·克来门特一样,在杜撰外星世界方面情有独钟;按照评论家的话说:他的作品表明,“描写超新星和具有非凡能力外星生物的故事可以同时也是动人心弦的人类经历”。
不过与《狩猎月亮》相比,我更喜欢《无伴奏之奏鸣曲》。这是一篇令人相当感动的作品,但首先它是一篇极富理智与逻辑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秩序的,但为了让那些天赋异秉的人可以不受约束地为人们创造精神财富,故将他们置于—个封闭的环境中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主人公克里斯蒂安·哈罗德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人类的好奇心总是在刺激着人类的行为,其结局往往或好或坏难以预测,而克里斯蒂安的好奇恰恰导致了他的悲剧:使他丧失了创作音乐的权利,沦落成为运输司机和筑路工人。但天生热爱音乐的克里斯蒂安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天才创作,因为创作的激情一直在鼓舞着他;同时,人们也爱听他所创作的那些音乐。为此,克里斯蒂安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被切去十指,弄哑喉咙。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克里斯蒂安竟然被安排去做一名维护秩序的“看护者”,到处去寻找和发现那些像自己一样违背禁令的人。不过结尾还是让我们十分感动的:尽管克里斯蒂安再也不能弹琴,再也不能歌唱,但他所创作的那些天籁般的音乐,依旧在世间广泛流传。这篇作品的作者是奥森·斯科特·卡特,他的《安德的游戏》系列备受读者推崇,却不知他也能写出有着如此淡淡忧伤的科幻短篇。
《人生多美好》只有很淡的科幻背景,除了世外桃源般平静的生活,唯一的科幻构思就是小主人公安东尼的超常能力。这让人想起雷·布拉德伯里的科幻短篇《空闲的日子》,在小说里,一个家庭实现了他们的愿望:除了他们,整个世界空无一人。
可以把《优秀种族》这篇作品视为由两个段落组成的结合体:前半部分又讨论了一遍那个已经讨论了千百次的话题——是否能够对人进行克隆的问题;通过多次讨论,科学家们在认定这一实验能够帮助人类破解千古之谜之后,到底取得了一致的肯定意见。而在后半部分,作品则戏剧性地揭示了历史上尼安德特人突然悄然无息地失踪的原因——事实上,对于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学界众说纷纭,有着很多猜测;而这篇小说,则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讶的回答。
《成功的准则》应该算是一篇判定型的作品。首先它使用了日志体的形式,文章格式如同技术资料的忠实记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远离地球控制中心的星际探险中,宇航员是否有权自作主张?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回答完全可以翻译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然,作者并未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从文章的题记来看。他似乎是反对这种观点的。
看完《牵挂》之后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读者一开始就能想到那些神秘物体的真正作用,无外乎某种智能生物传递给其他智能生物的信笺。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信的内容却如此奇特,更让人无可奈何的则是文末的“谢谢你”——当然,原文并非如此,但你读后就知道笔者为何有此介绍了。另外一篇日本微型科幻《DOY》具有典型的日本短篇科幻风格,描述了一种无法交流的隔绝与障碍。
《吉米》采用了—种通俗的叙述形式,即那种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对比式叙述。二虎与洋洋都因没有朋友而孤独,而电脑构造的吉米则成了一座桥梁:一座让他们无法沟通的桥梁——或者称之为壁垒;而不管有些牵强的结尾如何光明,事实上,悲哀—点说,人与人确实根本就无法交流——不错,根本就无法交流。同样的,我们还可以附带看出另外一个小道理:不懂科学或者违背科学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一能够保护我们的往往是秩序与规则,而不是个性与冲动。
最后还有一条隶属于科幻领域的消息值得一提:2007年5月25日,是《星球大战》首映30周年。30年前的这一天,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与乔治·卢卡斯一起,凭借《星球大战》轰动了整个世界;30年后的这一天,笔者与《环球银幕》首席编辑严蓬一起,在“名嘴”徐德亮的主持下,在“搜狐文化”频道做了一期相关节目:“狐说不设防”第五期《唤醒中国“科幻泰坦”》。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前往搜狐浏览。在此不再赘述。但总体说来,可以认为《星球大战》凭空构筑了一个现代神话。
应该说上述特点在《狩猎月亮》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但与此同时,这篇作品依旧保留着某一类科幻小说独有的风格,那就是拥有相当篇幅的技术描写。简而言之,《狩猎月亮》描述了一个陌生世界的一群——不,几群——陌生族类:他们的生老病死,他们的矛盾冲突,直至他们之间的战争杀戮。小说采取了不同视角的描述,有开拓者的,有原住民的,它们还经常转换;而在视角转换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同样有所转换。作者波尔·安德森与哈尔·克来门特一样,在杜撰外星世界方面情有独钟;按照评论家的话说:他的作品表明,“描写超新星和具有非凡能力外星生物的故事可以同时也是动人心弦的人类经历”。
不过与《狩猎月亮》相比,我更喜欢《无伴奏之奏鸣曲》。这是一篇令人相当感动的作品,但首先它是一篇极富理智与逻辑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秩序的,但为了让那些天赋异秉的人可以不受约束地为人们创造精神财富,故将他们置于—个封闭的环境中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主人公克里斯蒂安·哈罗德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人类的好奇心总是在刺激着人类的行为,其结局往往或好或坏难以预测,而克里斯蒂安的好奇恰恰导致了他的悲剧:使他丧失了创作音乐的权利,沦落成为运输司机和筑路工人。但天生热爱音乐的克里斯蒂安一刻也没有停止他的天才创作,因为创作的激情一直在鼓舞着他;同时,人们也爱听他所创作的那些音乐。为此,克里斯蒂安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被切去十指,弄哑喉咙。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克里斯蒂安竟然被安排去做一名维护秩序的“看护者”,到处去寻找和发现那些像自己一样违背禁令的人。不过结尾还是让我们十分感动的:尽管克里斯蒂安再也不能弹琴,再也不能歌唱,但他所创作的那些天籁般的音乐,依旧在世间广泛流传。这篇作品的作者是奥森·斯科特·卡特,他的《安德的游戏》系列备受读者推崇,却不知他也能写出有着如此淡淡忧伤的科幻短篇。
《人生多美好》只有很淡的科幻背景,除了世外桃源般平静的生活,唯一的科幻构思就是小主人公安东尼的超常能力。这让人想起雷·布拉德伯里的科幻短篇《空闲的日子》,在小说里,一个家庭实现了他们的愿望:除了他们,整个世界空无一人。
可以把《优秀种族》这篇作品视为由两个段落组成的结合体:前半部分又讨论了一遍那个已经讨论了千百次的话题——是否能够对人进行克隆的问题;通过多次讨论,科学家们在认定这一实验能够帮助人类破解千古之谜之后,到底取得了一致的肯定意见。而在后半部分,作品则戏剧性地揭示了历史上尼安德特人突然悄然无息地失踪的原因——事实上,对于尼安德特人的消失学界众说纷纭,有着很多猜测;而这篇小说,则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讶的回答。
《成功的准则》应该算是一篇判定型的作品。首先它使用了日志体的形式,文章格式如同技术资料的忠实记录。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远离地球控制中心的星际探险中,宇航员是否有权自作主张?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说法,回答完全可以翻译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当然,作者并未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从文章的题记来看。他似乎是反对这种观点的。
看完《牵挂》之后让人忍俊不禁!其实读者一开始就能想到那些神秘物体的真正作用,无外乎某种智能生物传递给其他智能生物的信笺。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信的内容却如此奇特,更让人无可奈何的则是文末的“谢谢你”——当然,原文并非如此,但你读后就知道笔者为何有此介绍了。另外一篇日本微型科幻《DOY》具有典型的日本短篇科幻风格,描述了一种无法交流的隔绝与障碍。
《吉米》采用了—种通俗的叙述形式,即那种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对比式叙述。二虎与洋洋都因没有朋友而孤独,而电脑构造的吉米则成了一座桥梁:一座让他们无法沟通的桥梁——或者称之为壁垒;而不管有些牵强的结尾如何光明,事实上,悲哀—点说,人与人确实根本就无法交流——不错,根本就无法交流。同样的,我们还可以附带看出另外一个小道理:不懂科学或者违背科学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一能够保护我们的往往是秩序与规则,而不是个性与冲动。
最后还有一条隶属于科幻领域的消息值得一提:2007年5月25日,是《星球大战》首映30周年。30年前的这一天,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与乔治·卢卡斯一起,凭借《星球大战》轰动了整个世界;30年后的这一天,笔者与《环球银幕》首席编辑严蓬一起,在“名嘴”徐德亮的主持下,在“搜狐文化”频道做了一期相关节目:“狐说不设防”第五期《唤醒中国“科幻泰坦”》。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前往搜狐浏览。在此不再赘述。但总体说来,可以认为《星球大战》凭空构筑了一个现代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