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被推上了中小学教育的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发现,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极为契合。在研学旅行中,能够提升学生口语交际、阅读理解、信息搜集、习作表达和文化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湖师附小教育集团开展的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为例,分析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语文素养 提升
在信息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正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创新举措涌现出来。这些举措虽花样繁多,但大多呈现出一个共性,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多方位、全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中,研学旅行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特点,都与研学旅行的特征极为契合。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多次研学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一、置身真实情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上,一个学期只有数次,多为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但虚拟的情境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日常口语交际的复杂性,对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而研学旅行则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与各色社会成员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可以说,研学旅行的各个阶段,都是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绝佳机会。
例如,我校的“寻访‘老’文化”课程,在“寻访古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赴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之前,教师有意将与对方打电话确定到达时间和接待地点等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积极探讨该如何将几个问题表述清楚,如何记录下对方的回复,还关注了交际礼仪等细节。几个电话打好后,学生整合了收集的信息,清晰地转述给负责老师。在成人看来似乎挺简单的几个电话,远比课本创设的情境要复杂得多。而学生除了锻炼了口语交际的技巧,如清晰表达、及时追问、有效转述等,更锻炼了他们带着任务向陌生人主动交际的胆量。这些都是单纯的课堂学习无法达到的。
在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口语交际的契机更为丰富。在博物馆里,学生们一边参观学习,一边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在采访专家时,他们学着记者提问的样子,清晰明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活动的后期,学生们在博物馆里当起了志愿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梳理整合,向前来参观的普通游客介绍这些灯具;在旅行归来的交流探讨环节,学生们交流彼此的收获,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目的,使用对白或辩白的语言,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任务驱动,提升阅读能力
综观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而课内的阅读教学,主要以教材材料或练习材料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交流和书面作答为练习和检测方式。阅读材料的碎片化,阅读任务的模糊化,阅读方法的僵化,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研学旅行则将学生推到了一个具有丰富阅读资源的“实践场”中,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激发高阶思维的参与,有效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提升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们更喜欢叙事类的阅读材料,对于说明类、阐释类的阅读材料并没有太大的耐心去阅读。而在研学旅行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却能有效地阅读这类连续性文本。例如在常州油灯博物馆里,到处可见大段的油灯资料介绍。由于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不仅能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还能比较准确地记住必要内容,并與自己的理解感悟相融合,以便为后续任务做准备。这是课内阅读很难收到的效果。
2.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与课内学习以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主不同,研学旅行中充斥着非常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如出发前,学生登录博物馆网站,了解博物馆基本概况,做好初步了解;到了博物馆,阅读博物馆的入场券,了解参观须知;在博物馆内,根据楼层指引图寻找相应的参观地点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研学旅行中锻炼他们输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例如,在出发前共同设计《研学手册》,引导学生制定手册使用规则;又如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游览过的地点画成路线图,为最感兴趣的一盏灯设计名片等。无论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录入(理解),还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输出(编写),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扎实提升。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升信息搜集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学生们每天都处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容易掌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检索有用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如何保管和分类信息,都是现在的学生急需提升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研学旅行则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了观察和了解社会的一扇“窗”。赴常州研学旅行前,我们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如登录博物馆网站了解网站的基本情况,了解博物馆创建者陈履生的个人资料并整理在《研学手册》中;研学旅行中,学生们采访油灯专家,并对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撰写研学总结等。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些任务,每个小组由一位高年级同学做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其他学生根据所在年级、个人性格特质等选择不同的任务,有人负责在网上搜集原始资料,有人负责筛选分类,有人负责记录保管等。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生们提升了对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四、提供原始资源,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新课标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作为习作方面的总体目标。研学旅行无疑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见闻”,让他们有“体验”和“想法”可写,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无病呻吟” “无米之炊”的难题。此次研学旅行,在学生充分地在博物馆中学习和体验之后,布置了撰写研学体会的任务。习作收上来后,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人写了游记,将自己前前后后参加这次研学旅行的经过记录了下来;有人写了研究报告,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几盏油灯做了详细的考证和介绍;有人写了图文并茂的研学旅行攻略,以供后来人参考使用……学生撰写的文章在经过修改评选后,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展示学生的见闻、体会和想法。一次活动,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习作水平,这种教学效果是在课内学习中很难达到的。
五、发挥直观优势,提升文化审美情趣
如果说上述内容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来论证研学旅行对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维度,研学旅行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仍以此次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为例。在教材中,学生也学习过许多介绍中华文明的课文,如《颐和园》《兵马俑》等。这些文意兼美的课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传承文化的良好素材。然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学生无法从课文中充分体会到审美和文化的内涵,更为直观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在博物馆中,没有了机械的阅读、背诵、记忆,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盏盏油灯,也是扑面而来的数千年华夏文明。学生们置身于这样的任务链中,充分触摸到了历史、文化与生活,在惊叹声中真实地感受到了祖先的非凡创造力,无形的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地沉淀在学生的心中。
当然,研学旅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仅仅只体现在这几方面,还体现在品德修养、习惯方法、个性品质等方面。相信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这阵“东风”,越来越多的师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真正地将社会这所大学校利用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多彩。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语文素养 提升
在信息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正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创新举措涌现出来。这些举措虽花样繁多,但大多呈现出一个共性,即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多方位、全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中,研学旅行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特点,都与研学旅行的特征极为契合。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多次研学活动,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研学旅行,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
一、置身真实情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上,一个学期只有数次,多为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练习。但虚拟的情境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日常口语交际的复杂性,对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而研学旅行则为学生提供了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与各色社会成员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可以说,研学旅行的各个阶段,都是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绝佳机会。
例如,我校的“寻访‘老’文化”课程,在“寻访古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赴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之前,教师有意将与对方打电话确定到达时间和接待地点等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们接到任务后,积极探讨该如何将几个问题表述清楚,如何记录下对方的回复,还关注了交际礼仪等细节。几个电话打好后,学生整合了收集的信息,清晰地转述给负责老师。在成人看来似乎挺简单的几个电话,远比课本创设的情境要复杂得多。而学生除了锻炼了口语交际的技巧,如清晰表达、及时追问、有效转述等,更锻炼了他们带着任务向陌生人主动交际的胆量。这些都是单纯的课堂学习无法达到的。
在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口语交际的契机更为丰富。在博物馆里,学生们一边参观学习,一边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在采访专家时,他们学着记者提问的样子,清晰明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活动的后期,学生们在博物馆里当起了志愿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梳理整合,向前来参观的普通游客介绍这些灯具;在旅行归来的交流探讨环节,学生们交流彼此的收获,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目的,使用对白或辩白的语言,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任务驱动,提升阅读能力
综观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占了绝对主导地位。而课内的阅读教学,主要以教材材料或练习材料为载体,以师生、生生交流和书面作答为练习和检测方式。阅读材料的碎片化,阅读任务的模糊化,阅读方法的僵化,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研学旅行则将学生推到了一个具有丰富阅读资源的“实践场”中,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激发高阶思维的参与,有效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提升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们更喜欢叙事类的阅读材料,对于说明类、阐释类的阅读材料并没有太大的耐心去阅读。而在研学旅行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却能有效地阅读这类连续性文本。例如在常州油灯博物馆里,到处可见大段的油灯资料介绍。由于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学生不仅能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还能比较准确地记住必要内容,并與自己的理解感悟相融合,以便为后续任务做准备。这是课内阅读很难收到的效果。
2.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与课内学习以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主不同,研学旅行中充斥着非常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如出发前,学生登录博物馆网站,了解博物馆基本概况,做好初步了解;到了博物馆,阅读博物馆的入场券,了解参观须知;在博物馆内,根据楼层指引图寻找相应的参观地点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都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研学旅行中锻炼他们输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例如,在出发前共同设计《研学手册》,引导学生制定手册使用规则;又如在参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游览过的地点画成路线图,为最感兴趣的一盏灯设计名片等。无论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录入(理解),还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输出(编写),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扎实提升。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升信息搜集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学生们每天都处在海量的信息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学生比以往的学生更容易掌握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检索有用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如何保管和分类信息,都是现在的学生急需提升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研学旅行则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了观察和了解社会的一扇“窗”。赴常州研学旅行前,我们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如登录博物馆网站了解网站的基本情况,了解博物馆创建者陈履生的个人资料并整理在《研学手册》中;研学旅行中,学生们采访油灯专家,并对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便撰写研学总结等。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这些任务,每个小组由一位高年级同学做小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其他学生根据所在年级、个人性格特质等选择不同的任务,有人负责在网上搜集原始资料,有人负责筛选分类,有人负责记录保管等。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生们提升了对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四、提供原始资源,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新课标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作为习作方面的总体目标。研学旅行无疑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见闻”,让他们有“体验”和“想法”可写,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无病呻吟” “无米之炊”的难题。此次研学旅行,在学生充分地在博物馆中学习和体验之后,布置了撰写研学体会的任务。习作收上来后,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人写了游记,将自己前前后后参加这次研学旅行的经过记录了下来;有人写了研究报告,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几盏油灯做了详细的考证和介绍;有人写了图文并茂的研学旅行攻略,以供后来人参考使用……学生撰写的文章在经过修改评选后,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展示学生的见闻、体会和想法。一次活动,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习作水平,这种教学效果是在课内学习中很难达到的。
五、发挥直观优势,提升文化审美情趣
如果说上述内容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来论证研学旅行对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维度,研学旅行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仍以此次常州油灯博物馆研学旅行为例。在教材中,学生也学习过许多介绍中华文明的课文,如《颐和园》《兵马俑》等。这些文意兼美的课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传承文化的良好素材。然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学生无法从课文中充分体会到审美和文化的内涵,更为直观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在博物馆中,没有了机械的阅读、背诵、记忆,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实实在在的一盏盏油灯,也是扑面而来的数千年华夏文明。学生们置身于这样的任务链中,充分触摸到了历史、文化与生活,在惊叹声中真实地感受到了祖先的非凡创造力,无形的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地沉淀在学生的心中。
当然,研学旅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不仅仅只体现在这几方面,还体现在品德修养、习惯方法、个性品质等方面。相信借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这阵“东风”,越来越多的师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真正地将社会这所大学校利用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