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和个性发展高度重视。他们要求学生在观察思考时,要善于捕捉个人独特的感受,得出不同以往的结论;在写作时,不但要深刻、透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带有鲜明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目的在于使学生领略创作的甘苦,在激发写作兴趣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独创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我国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确定了作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项战略性目标,并在各阶段目标中细化为:低段儿童“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版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中段儿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高段儿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标示着作文教学应为孩子们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张扬个性、敞亮心扉、抒发性灵。
一、 面临的问题
想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进行想象性作文实质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而当前乡村孩子受阅读面的限制,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陈旧,农村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学生的经验的相对单一、贫乏等等因素的影响,极大的扼制了农村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往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偏颇:只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强化教师的统一指导,压制了学生个体想象才华的展现。现在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学会搬抄优秀作文,学会编选虚构,他们中的许多作文或千人一面,或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或语言虚假,太空洞,缺乏感染力。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堂,他想潜入蚁穴。”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语言创造倾向与巨大的语言创造潜能。甚至在幼儿时期,儿童就经常出现各种修辞现象,它令人想起大作家蓄意作出的努力。儿童有时在那些感到过无数文学艺术家的对象中看出了花朵与女人、星星与眼睛之间,沉睡与死亡、战斗与火焰之间的诗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儿童往往为了达到需要的含义或效果而蓄意玩弄文学、并运用生动的想象把这些表达延伸到任何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指出,神话中的想象力“只有在儿童时代的活动以及无法制止的想象力的丰富中才能被发现。”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小学儿童俨然是一个诗人和文学家了。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六年级的儿童处在语言创造的分水岭上,此前的儿童的语言创造能力在许多方面似乎要高于青春期的儿童。加德纳认为这与后者的形式运算或抽象思维滞碍了儿童在审美领域的想象力和感受性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小学儿童是想象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只要我们把想象这一儿童作文的“专利”奉还给他们,并细心呵护他们独具个性的感受与表达,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理性的思考
想象是充满创造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即想象不仅在已有的客观表象上创造出新形象,而且是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合理的推动,或由客观情境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对贮存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
农村孩子的想象天性和城市孩子并没有本质区别,农村具有极其丰富、有待开发的资源,乡村儿童自然中蕴藏的潜力,支撑着儿童想象的发展,而且具有城市孩子没有的独特方式。农村的生活、田野等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教育工作者担当着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想象性作文的展开,可以挖掘儿童身上的创造潜能,挖掘儿童生活中有助于想象力发展的丰富资源。同时,开展的想象性作文也是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农村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忽略儿童创造力的教学与教育,影响了儿童素质的发展。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把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核心。创造性在整个儿童的素质中具有统领性的作用,是个人素质发展的至高点,在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想象力作为作文素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实质上把在创造过程中的多种元素,如形象思维、有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等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想象力对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别大的影响。
通过想象作文指导的开展,很好的将作文与阅读,作文与对生活的观察有机的结合。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儿童的想象性作文同样不能离开生活。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是造成作文底气不足、内蕴浅薄的根因。因此,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重视感受性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他们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活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对经验进行创造性组合。想象性作文可以改变以前的作文教学,解决了与阅读、生活脱离的问题,改变了没有依据的想象性作文,防止凭空虚构、形式主义的想象技能的训练。
一、 面临的问题
想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进行想象性作文实质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而当前乡村孩子受阅读面的限制,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陈旧,农村文化环境的相对落后,学生的经验的相对单一、贫乏等等因素的影响,极大的扼制了农村孩子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以往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偏颇:只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了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强化教师的统一指导,压制了学生个体想象才华的展现。现在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学会搬抄优秀作文,学会编选虚构,他们中的许多作文或千人一面,或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或语言虚假,太空洞,缺乏感染力。
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想象力是创造性的。”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堂,他想潜入蚁穴。”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强烈的语言创造倾向与巨大的语言创造潜能。甚至在幼儿时期,儿童就经常出现各种修辞现象,它令人想起大作家蓄意作出的努力。儿童有时在那些感到过无数文学艺术家的对象中看出了花朵与女人、星星与眼睛之间,沉睡与死亡、战斗与火焰之间的诗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儿童往往为了达到需要的含义或效果而蓄意玩弄文学、并运用生动的想象把这些表达延伸到任何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奥托·兰克曾指出,神话中的想象力“只有在儿童时代的活动以及无法制止的想象力的丰富中才能被发现。”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小学儿童俨然是一个诗人和文学家了。他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六年级的儿童处在语言创造的分水岭上,此前的儿童的语言创造能力在许多方面似乎要高于青春期的儿童。加德纳认为这与后者的形式运算或抽象思维滞碍了儿童在审美领域的想象力和感受性有很大的关系。这说明,小学儿童是想象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只要我们把想象这一儿童作文的“专利”奉还给他们,并细心呵护他们独具个性的感受与表达,就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二、理性的思考
想象是充满创造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即想象不仅在已有的客观表象上创造出新形象,而且是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合理的推动,或由客观情境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对贮存的表象进行新的组合。
农村孩子的想象天性和城市孩子并没有本质区别,农村具有极其丰富、有待开发的资源,乡村儿童自然中蕴藏的潜力,支撑着儿童想象的发展,而且具有城市孩子没有的独特方式。农村的生活、田野等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教育工作者担当着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想象性作文的展开,可以挖掘儿童身上的创造潜能,挖掘儿童生活中有助于想象力发展的丰富资源。同时,开展的想象性作文也是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农村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忽略儿童创造力的教学与教育,影响了儿童素质的发展。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把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核心。创造性在整个儿童的素质中具有统领性的作用,是个人素质发展的至高点,在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想象力作为作文素质最重要的因素,在实质上把在创造过程中的多种元素,如形象思维、有意识活动、无意识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等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想象力对学生作文素质的提高有着特别大的影响。
通过想象作文指导的开展,很好的将作文与阅读,作文与对生活的观察有机的结合。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儿童的想象性作文同样不能离开生活。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是造成作文底气不足、内蕴浅薄的根因。因此,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特别重视感受性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他们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活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以对经验进行创造性组合。想象性作文可以改变以前的作文教学,解决了与阅读、生活脱离的问题,改变了没有依据的想象性作文,防止凭空虚构、形式主义的想象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