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湘夫人》考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21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北京某拍卖公司上拍了一件署款为傅抱石的《湘夫人》(图1,镜心,设色纸本,43.7×47.5厘米)的拍品,这件拍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造型不准、风神不够、笔墨生硬。因此,疑伪的可能性比较大。接下来仅就图1《湘夫人》谈谈我的初步看法,以期求教于诸位方家贤达。
  《湘夫人》这一题材,是傅抱石先生人物画中表现最多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多有创作,或中堂或横披,或册页或小品,或工整或纵意,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余件之多。总体看来,虽尺幅有变、手法有异,但其“少年故态”的行为惯性不变。
  
  傅抱石是一位早熟的画家,风格确立很早。因父辈制伞的特殊家境,最初就在制伞用的特厚的土皮纸上操持画笔的傅抱石,对土皮纸性能的熟悉、掌握和依赖,是其风格早立的先决条件。傅抱石的所谓“破锋飞白”线条特征的形成,即可看成是土皮纸的性能适应傅抱石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可看成是土皮纸性能对傅抱石艺术创作潜能的激发和调动。傅先生也用过安徽泾县的宣纸,虽也能体现他的个性语言,但就画作的风神、意蕴来说,比较其用土皮纸创作的作品,显然要逊色得多。这是因为土皮纸的特性和宣纸的特性不一样,纸质不同,其受墨、受水和受染的承受力也有很大的区别。傅抱石先生画作的神秘处更多的是其渲染,因为傅抱石先生的渲染手段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故而对纸质承受能力的要求也特别考究。
  
  材料决定技法,这应该是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画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傅抱石赖以展现个性色彩的土皮纸,似乎成了他的专利,他人运用起来不是捉襟见肘,便是东施效颦。
  图1的纸不是安徽的宣纸,也不是傅抱石用的那种土皮纸,感觉好像是另一种皮纸。从画作的线质、墨相和色彩感觉来分析,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傅抱石画作的风格,究其内涵,其元素符号是极其单调和乏味的。
  该图的纪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就其造型和笔墨处理的情况来看,其与图2傅抱石真迹的《二湘图》(南京博物院藏)仅仅是大同小异而已,通过比较图1和图2,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图1的笔墨分量显得有些轻薄,线条也软弱无力,线条的勾勒也有杂乱之嫌且缺少潇洒飘逸的风神。图1之为傅抱石的真迹似乎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支撑点。
  
  图1最碍眼的地方是湘夫人的面部五官的刻画和头发的处理:
  一、1.右眼过大、眼神痴呆;2.鼻子成了歪鼻子;3.樱桃嘴的勾勒和点朱颇为刻板;4.眉毛的线条不爽利,滞涩而少笔意;5.头发的用笔、用墨谨小慎微,以致笔墨破碎,缺乏傅抱石那种纵情写意的笔触所形成的鲜活明亮的墨相(图1局部1)。
  二、湘夫人的上衣领部和袖边的重墨处理碎而臃,衣服的敷色过于平实,故而缺乏应有的薄而透的质感(图1局部2、3)。
  三、湘夫人的裙子和飘带的线条生嫩,特别是那两条红色飘带的勾勒和敷色,简直僵死至极,其与滞重的落叶同样没有随风飘动的轻盈韵致(图1局部3、4)。
  凡此这些可以参看图2局部1-4。
  此外,图1的款识也书写得极其拙劣。“湘夫人”那三个草篆字,其用笔不合傅抱石的笔触特征,傅抱石书法的结体不是太宽博,但他的每一笔都极富跳动的韵律。他用草书的笔意写篆书,似乎比其行书更富创作意识,结体开张且笔意率真,似从秦诏版中汲取了养分。而作伪者没有傅抱石的学养,因其书法基础薄弱,依样画葫芦也是不得要领,致命处是笔提不起来。行书也然,刻意求似,惜行笔、结体过于拘谨,线条缺乏遒劲和应有的弹性,尤其是“陵”字的最后的那一捺笔,十分恶俗,比之图3傅抱石1962年的真迹款识,图1款识的神采也就不复可见了。
  图1上的三枚印章(“傅”、“往往醉后”、“壬寅”)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从其印章板结的气息情况来看,估计不是徒手仿刻的,很可能是假现代科技手段来刻制的,因而形似而神呆,缺乏笔意和刀感。
  辨析印章,我的体会是:只要是真印,不管所蘸印泥是薄还是厚,钤印在纸绢上的印样都有笔意、刀感可以品味(图4、5、6)。不过,印章的风神气象不是一般人所能窥探的,如果鉴赏者没有相当深厚的印学研究和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是难以破解现代科技造假术的。现代科技造假术仿制的印章,形式上完全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但是,印章艺术的笔意和刀感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篆刻艺术的实践,使我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就说临刻前人的印章,如果临刻的范本分别是原钤印样和印刷品,对印文的笔意、刀趣乃至字口子的韵味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再,同是一钮印章,因所蘸的印泥稠干不同、钤印时用力轻重不一、受印的纸绢粗细甚至垫物的厚薄、硬软有异,印样的效果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但这偏差不会淹没真印的笔意和刀感,这是所有涉足书画鉴定的人必须特别注意的。
  在古玩行当,书画鉴定在圈内被称之为“软件”,其鉴定难度如同检测电子产品的软毛病,没有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对书画篆刻艺术源流、精髓以及不同朝代、流派的审美取向、笔墨(刀法)个性的深层次研究,是难以探究个中奥秘的。 (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英美民族与汉族在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导致彼此在文化发展、思维方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藏语系,各有其个性与特征,学习掌握汉英语之间的差异,分析研究两者在连词造句、词汇运用和语法翻译的不同,对于两民族学习借鉴彼此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双方优秀作品、期刊的翻译出版大有裨益,本文对英汉两个民族的词汇运用、思维方式和句法语法进行
管理好土壤养分,探索精准养分分区管理模式,为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是摆在农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技术问题。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在重庆选择江津市吴滩镇和梁平
稻田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以及肥料用量和利用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并明确稻田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演变动态是科学合理指导水稻土壤管理、施肥的前提和基
【摘要】当前,在口译的研究中大多以会议口译为主,对于现场口译的研究很少。本文研究某一特定领域的口译即科技类现场口译,从语言、工作特点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科技类现场口译的难点所在,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科技类现场口译 难点分析 应对策略  一、科技类现场口译的定义及特点  科技口译作为口译的一个领域,是指以口译(交传或同  传)为媒介传播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与信息的社会交际活动。本文研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也在不断融合,时代进步的明显特征是交流日益频繁,而这一过程中存在语言的门槛、限制,由此翻译在国际层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国际语言”,也是翻译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语种,基于不同需求、目的所产生的翻译要求下,提出了差异性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其中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它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功能翻译
【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艺术修辞方法,还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形式,不仅具有语言信息的传输功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英语语言中四类最常见的隐喻类型出发,并且结合相关的实例,对这四类隐喻类型的理解与翻译做出以下探讨。  【关键词】英语隐喻 分类 理解 翻译  英国著名的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在英语国家中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由此可见隐喻在英语语言中的广泛性,而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