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北京某拍卖公司上拍了一件署款为傅抱石的《湘夫人》(图1,镜心,设色纸本,43.7×47.5厘米)的拍品,这件拍品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造型不准、风神不够、笔墨生硬。因此,疑伪的可能性比较大。接下来仅就图1《湘夫人》谈谈我的初步看法,以期求教于诸位方家贤达。
《湘夫人》这一题材,是傅抱石先生人物画中表现最多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多有创作,或中堂或横披,或册页或小品,或工整或纵意,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余件之多。总体看来,虽尺幅有变、手法有异,但其“少年故态”的行为惯性不变。
傅抱石是一位早熟的画家,风格确立很早。因父辈制伞的特殊家境,最初就在制伞用的特厚的土皮纸上操持画笔的傅抱石,对土皮纸性能的熟悉、掌握和依赖,是其风格早立的先决条件。傅抱石的所谓“破锋飞白”线条特征的形成,即可看成是土皮纸的性能适应傅抱石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可看成是土皮纸性能对傅抱石艺术创作潜能的激发和调动。傅先生也用过安徽泾县的宣纸,虽也能体现他的个性语言,但就画作的风神、意蕴来说,比较其用土皮纸创作的作品,显然要逊色得多。这是因为土皮纸的特性和宣纸的特性不一样,纸质不同,其受墨、受水和受染的承受力也有很大的区别。傅抱石先生画作的神秘处更多的是其渲染,因为傅抱石先生的渲染手段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故而对纸质承受能力的要求也特别考究。
材料决定技法,这应该是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画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傅抱石赖以展现个性色彩的土皮纸,似乎成了他的专利,他人运用起来不是捉襟见肘,便是东施效颦。
图1的纸不是安徽的宣纸,也不是傅抱石用的那种土皮纸,感觉好像是另一种皮纸。从画作的线质、墨相和色彩感觉来分析,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傅抱石画作的风格,究其内涵,其元素符号是极其单调和乏味的。
该图的纪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就其造型和笔墨处理的情况来看,其与图2傅抱石真迹的《二湘图》(南京博物院藏)仅仅是大同小异而已,通过比较图1和图2,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图1的笔墨分量显得有些轻薄,线条也软弱无力,线条的勾勒也有杂乱之嫌且缺少潇洒飘逸的风神。图1之为傅抱石的真迹似乎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支撑点。
图1最碍眼的地方是湘夫人的面部五官的刻画和头发的处理:
一、1.右眼过大、眼神痴呆;2.鼻子成了歪鼻子;3.樱桃嘴的勾勒和点朱颇为刻板;4.眉毛的线条不爽利,滞涩而少笔意;5.头发的用笔、用墨谨小慎微,以致笔墨破碎,缺乏傅抱石那种纵情写意的笔触所形成的鲜活明亮的墨相(图1局部1)。
二、湘夫人的上衣领部和袖边的重墨处理碎而臃,衣服的敷色过于平实,故而缺乏应有的薄而透的质感(图1局部2、3)。
三、湘夫人的裙子和飘带的线条生嫩,特别是那两条红色飘带的勾勒和敷色,简直僵死至极,其与滞重的落叶同样没有随风飘动的轻盈韵致(图1局部3、4)。
凡此这些可以参看图2局部1-4。
此外,图1的款识也书写得极其拙劣。“湘夫人”那三个草篆字,其用笔不合傅抱石的笔触特征,傅抱石书法的结体不是太宽博,但他的每一笔都极富跳动的韵律。他用草书的笔意写篆书,似乎比其行书更富创作意识,结体开张且笔意率真,似从秦诏版中汲取了养分。而作伪者没有傅抱石的学养,因其书法基础薄弱,依样画葫芦也是不得要领,致命处是笔提不起来。行书也然,刻意求似,惜行笔、结体过于拘谨,线条缺乏遒劲和应有的弹性,尤其是“陵”字的最后的那一捺笔,十分恶俗,比之图3傅抱石1962年的真迹款识,图1款识的神采也就不复可见了。
图1上的三枚印章(“傅”、“往往醉后”、“壬寅”)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从其印章板结的气息情况来看,估计不是徒手仿刻的,很可能是假现代科技手段来刻制的,因而形似而神呆,缺乏笔意和刀感。
辨析印章,我的体会是:只要是真印,不管所蘸印泥是薄还是厚,钤印在纸绢上的印样都有笔意、刀感可以品味(图4、5、6)。不过,印章的风神气象不是一般人所能窥探的,如果鉴赏者没有相当深厚的印学研究和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是难以破解现代科技造假术的。现代科技造假术仿制的印章,形式上完全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但是,印章艺术的笔意和刀感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篆刻艺术的实践,使我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就说临刻前人的印章,如果临刻的范本分别是原钤印样和印刷品,对印文的笔意、刀趣乃至字口子的韵味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再,同是一钮印章,因所蘸的印泥稠干不同、钤印时用力轻重不一、受印的纸绢粗细甚至垫物的厚薄、硬软有异,印样的效果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但这偏差不会淹没真印的笔意和刀感,这是所有涉足书画鉴定的人必须特别注意的。
在古玩行当,书画鉴定在圈内被称之为“软件”,其鉴定难度如同检测电子产品的软毛病,没有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对书画篆刻艺术源流、精髓以及不同朝代、流派的审美取向、笔墨(刀法)个性的深层次研究,是难以探究个中奥秘的。 (责编:唐陌楚)
《湘夫人》这一题材,是傅抱石先生人物画中表现最多的。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多有创作,或中堂或横披,或册页或小品,或工整或纵意,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十余件之多。总体看来,虽尺幅有变、手法有异,但其“少年故态”的行为惯性不变。

傅抱石是一位早熟的画家,风格确立很早。因父辈制伞的特殊家境,最初就在制伞用的特厚的土皮纸上操持画笔的傅抱石,对土皮纸性能的熟悉、掌握和依赖,是其风格早立的先决条件。傅抱石的所谓“破锋飞白”线条特征的形成,即可看成是土皮纸的性能适应傅抱石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可看成是土皮纸性能对傅抱石艺术创作潜能的激发和调动。傅先生也用过安徽泾县的宣纸,虽也能体现他的个性语言,但就画作的风神、意蕴来说,比较其用土皮纸创作的作品,显然要逊色得多。这是因为土皮纸的特性和宣纸的特性不一样,纸质不同,其受墨、受水和受染的承受力也有很大的区别。傅抱石先生画作的神秘处更多的是其渲染,因为傅抱石先生的渲染手段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故而对纸质承受能力的要求也特别考究。

材料决定技法,这应该是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画种、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傅抱石赖以展现个性色彩的土皮纸,似乎成了他的专利,他人运用起来不是捉襟见肘,便是东施效颦。
图1的纸不是安徽的宣纸,也不是傅抱石用的那种土皮纸,感觉好像是另一种皮纸。从画作的线质、墨相和色彩感觉来分析,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傅抱石画作的风格,究其内涵,其元素符号是极其单调和乏味的。
该图的纪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就其造型和笔墨处理的情况来看,其与图2傅抱石真迹的《二湘图》(南京博物院藏)仅仅是大同小异而已,通过比较图1和图2,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图1的笔墨分量显得有些轻薄,线条也软弱无力,线条的勾勒也有杂乱之嫌且缺少潇洒飘逸的风神。图1之为傅抱石的真迹似乎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支撑点。

图1最碍眼的地方是湘夫人的面部五官的刻画和头发的处理:
一、1.右眼过大、眼神痴呆;2.鼻子成了歪鼻子;3.樱桃嘴的勾勒和点朱颇为刻板;4.眉毛的线条不爽利,滞涩而少笔意;5.头发的用笔、用墨谨小慎微,以致笔墨破碎,缺乏傅抱石那种纵情写意的笔触所形成的鲜活明亮的墨相(图1局部1)。
二、湘夫人的上衣领部和袖边的重墨处理碎而臃,衣服的敷色过于平实,故而缺乏应有的薄而透的质感(图1局部2、3)。
三、湘夫人的裙子和飘带的线条生嫩,特别是那两条红色飘带的勾勒和敷色,简直僵死至极,其与滞重的落叶同样没有随风飘动的轻盈韵致(图1局部3、4)。
凡此这些可以参看图2局部1-4。
此外,图1的款识也书写得极其拙劣。“湘夫人”那三个草篆字,其用笔不合傅抱石的笔触特征,傅抱石书法的结体不是太宽博,但他的每一笔都极富跳动的韵律。他用草书的笔意写篆书,似乎比其行书更富创作意识,结体开张且笔意率真,似从秦诏版中汲取了养分。而作伪者没有傅抱石的学养,因其书法基础薄弱,依样画葫芦也是不得要领,致命处是笔提不起来。行书也然,刻意求似,惜行笔、结体过于拘谨,线条缺乏遒劲和应有的弹性,尤其是“陵”字的最后的那一捺笔,十分恶俗,比之图3傅抱石1962年的真迹款识,图1款识的神采也就不复可见了。
图1上的三枚印章(“傅”、“往往醉后”、“壬寅”)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从其印章板结的气息情况来看,估计不是徒手仿刻的,很可能是假现代科技手段来刻制的,因而形似而神呆,缺乏笔意和刀感。
辨析印章,我的体会是:只要是真印,不管所蘸印泥是薄还是厚,钤印在纸绢上的印样都有笔意、刀感可以品味(图4、5、6)。不过,印章的风神气象不是一般人所能窥探的,如果鉴赏者没有相当深厚的印学研究和篆刻艺术的创作实践,是难以破解现代科技造假术的。现代科技造假术仿制的印章,形式上完全可以做到毫厘不差,但是,印章艺术的笔意和刀感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篆刻艺术的实践,使我有许许多多的经验。就说临刻前人的印章,如果临刻的范本分别是原钤印样和印刷品,对印文的笔意、刀趣乃至字口子的韵味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再,同是一钮印章,因所蘸的印泥稠干不同、钤印时用力轻重不一、受印的纸绢粗细甚至垫物的厚薄、硬软有异,印样的效果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但这偏差不会淹没真印的笔意和刀感,这是所有涉足书画鉴定的人必须特别注意的。
在古玩行当,书画鉴定在圈内被称之为“软件”,其鉴定难度如同检测电子产品的软毛病,没有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对书画篆刻艺术源流、精髓以及不同朝代、流派的审美取向、笔墨(刀法)个性的深层次研究,是难以探究个中奥秘的。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