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5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临安、金沙、龙凤山、上甸子和瓦里关,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非极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化合物.结果 表明,上甸子和龙凤山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分别为35.2±25.6 ng/m3和27.5±16.8 ng/m3;藿烷类物质的浓度在上甸子和临安出现高值,分别为2.72±1.78 ng/m3和2.47±0.990 ng/m3;正构烷烃浓度以临安最高,为86.7±40.6 ng/m3.对各站点多环芳烃和藿烷类化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气环境中心,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气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5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临安、金沙、龙凤山、上甸子和瓦里关,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非极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化合物.结果 表明,上甸子和龙凤山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分别为35.2±25.6 ng/m3和27.5±16.8 ng/m3;藿烷类物质的浓度在上甸子和临安出现高值,分别为2.72±1.78 ng/m3和2.47±0.990 ng/m3;正构烷烃浓度以临安最高,为86.7±40.6 ng/m3.对各站点多环芳烃和藿烷类化合物采用比值法,正构烷烃采用主峰碳数(Cmax)、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和植物蜡贡献率(%Wax Cn),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综合进行源解析.结果 显示采样期间除瓦里关外,其余站点燃烧源均以化石燃料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临安(94.9%)>金沙(75.3%)>龙凤山(74.7%)>上甸子(62.5%)>瓦里关(35.6%).后向轨迹聚类分析(HYSPLI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表明各站点主要受到外来传输气团的影响,并查明了各站点的潜在污染源区.对背景站点的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PM2.5中非极性有机物来源相似,京津冀地区的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高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化石燃料贡献率显著高于生物质燃烧;华中地区燃煤和交通排放源排放贡献率均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生物质燃烧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其他文献
活体底栖有孔虫在底栖生态系统的环境指示研究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极具应用价值,但如何准确快速有效地识别活体有孔虫具有挑战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多种方法用于识别活体底栖有孔虫.在调研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虎红染色法操作快速简便、实验成本低,是最为常用的活体有孔虫鉴别方法.苏丹黑B染色法和MTT染色法比虎红染色法准确性更高,但操作略显复杂,在野外调查研究中应用较少.荧光探针法不影响有孔虫生命活动且准确性更高,但其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常被推荐用于低氧/缺氧条件下的有
泥炭是研究古环境的良好载体,也是陆地重要的有机碳库.泥炭中微生物醚类化合物结构多样、含量丰富、生物来源较为明确,其分布主要受温度、pH和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可以作为古环境重建的代用指标,也是甲烷循环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计.一些微生物醚类如GMGTs、isoGDGTs异构体和BDGTs的含量可能被开发为泥炭新的古环境和产甲烷作用指标.当前,醚类在泥炭古环境重建和产甲烷作用重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pH指标与有效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沉积相转变对泥炭古环境重建和产甲烷活动重建可能存在影响,brGDGTs
麻元锡矿床是马来半岛东部花岗岩带内重要原生锡矿之一.为厘定矿区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及构造背景,本文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对2件矿区花岗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试,获得了207Pb/206Pb-238U/206Pb谐和年龄分别为(259.0+3.3) Ma(MSWD=0.77)和(261.3±2.8) Ma (MSWD=0.55),加权平均年龄为(260.30±2.0) Ma (MSWD=1.3)及(263.0±2.1)
气候系统属于复杂系统,可以存在双(多)稳态.当系统的控制参数处于临界点附近时,控制参数的微小变化或者外界施加的微小干扰,可能导致系统状态由一种稳态不可逆地突变到另一种稳态,发生临界转变.系统梳理了气候系统中临界转变的基础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探讨了其研究态势,并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结果 表明:①现有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子系统的临界转变现象及其研究方法、临界转变的驱动因素和形成机制、临界转变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检测方法;②气候系统中临界转变的研究表现出以尺度拓展、学科交叉、级联
冰水扇等快速堆积的混杂沉积,多由粗大砾石组成,成层性差,少砂层夹层,缺有机质,用释光和14C等方法测年难度很大.因此,探讨对这类沉积进行定年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古环境及区域对比意义的工作显得迫切而现实.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红原龙日坝一个冰水沉积剖面,尝试利用2种宇宙成因核素剖面法:Monte Carlo法和指数拟合法,对冰水扇的形成年代进行定年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冰水扇堆积的结束年代为(36.7±4.6)ka或(35.2±3.7)ka,核素继承量为11.3+40/-4.0×104 atmos/g
生物标志物是研究古环境重建和物质循环理论的重要载体.针对海洋生物标志物的同位素研究是研究古海洋学与海洋元素循环理论的重要手段,应用国际先进的单体分子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技术开展海洋环境演变和碳循环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其中,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分析能够反映海洋搬运作用对有机质沉积过程的影响,对生物标志物重建古环境等应用提出了新认识,并为建立利用有机质进行沉积物定年的方法奠定基础,也为建立海洋环境变迁和海洋碳循环模型提供进一步的年龄约束.因此,有必要对长链烯酮单体分子碳-14年龄的测
全球卫星遥感生产了系列陆表参数产品,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产品的功能,人们亟需了解相关产品的质量和精度信息,这就需要利用地面参考数据对这些产品进行真实性检验.陆表基准参考测量提供独立、标准、常态化的监测数据,是陆表遥感产品验证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对深刻理解陆表地球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变化具有深远意义.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在基准参考网络建设方面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有遥感真实性检验网络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我国陆表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基准参考站网的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1嵌套全球耦合气候模式CCSM3全变量强迫瞬变试验(TraCE-21 ka)模拟结果,通过动力降尺度方法再现了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候精细分布.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温夏高冬低,年振幅大;降水北多南少,夏季风强,雨带偏北.基于敏感性试验结果探讨地表植被、海温和温室气体变化对中全新世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植被的作用高于海温及温室气体,是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关键因子.以现代植被替代中全新世植被的试验表明植被改变会引起地表反照率的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差异
黄土高原北部的绥德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通过对黄土-古土壤的研究对比可以探索该区的古环境气候特征、环境变化信息等相关问题.本文对绥德黄土-古土壤进行常量、微量、稀土元素测试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 表明:绥德地区黄土-古土壤的主要化学成分以SiO2、Al2O3、Fe2O3和CaO为主;与风化程度、成壤强度和各种气候代用指标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指示,绥德黄土大部分处于气候干冷的低风化程度阶段,只有S2古土壤形成时期成壤作用较强,风化程度中等,降水最多,
本文对织金地区海相磷块岩中钇的富集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沉积速率、富集的空间、力度要素(如富集段次、富集厚度、水动力条件、富集作用强烈作用)、吸附作用和替代作用等因素对钇的富集过程的影响.结果 表明:1)沉积速率越快,可能不利于钇的富集,沉积速率越慢,可能更有利于钇的富集;2)经历的富集段次越多,富集程度越强,越有利于Y富集,经历的富集段次越少,富集程度越弱,越不利于Y富集;3)经历的富集厚度越厚,越有利于Y富集,经历的富集厚度越薄,越不利于Y富集;4)水体越浅,水动力条件越强,越有利于Y富集,水体越深,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