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五个角度对比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和视角审视继续教育的发展。根据终身教育理念从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取向、遵循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拓展继续教育人本性原则、推崇继续教育差异化、个性化教学、优化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等诸多领域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相应途径。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视角比较
(一)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时代倡导教育本位,终身学习时代提倡学习本位。教与学是矛盾统一体,教是在已学的基础上的教,为了学而教;学是在教的指导下学,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者主动传授的过程,传统教育关注学习者主动接受的过程。传统教育时代更多时候认为学习是“教育”的被“塑造体”,对自身的探索和创新缺乏重视,使得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是翼守教育本位的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念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考虑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学习本位,使学生的培养不单单停留在传授给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教学,以此为契机促进和发展全面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课程类型多设置为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各学科固有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面向学习者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积淀。相比之下,终身教育的课程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科学性,更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通过进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了解学习者“需要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最后根据学习需求分析,选择教学内容,逐一实现学习需要的满足。
(三)教学目的
传统教育把学习者看成盛装现成知识的容灌,教学目的倾向于传授知识,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学习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目的在于着力构建富有时代意义的自主学习力。这一能力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已不被限于以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为主要元素的认识能力,而是一种蕴藏在个体体内,可以得到培养,为开发的终身学习之“力”。它能使学习者洞察、辩识和辨认学习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可贵的生命力;它能使学习者开阔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是学习者可贵的创造力;它能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者可贵的竞争力。
(四)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传统教育侧重于接受性学习,终身教育注重创新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为基本任务,以听课、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引导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的创新性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发展而来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要求学习者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独立思考学习内容,主动规划和安排学习活动,创造性地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者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五)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时代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人们把学校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人称为“教师”,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对他们职责的最好诠释。教师站在主体的位置上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不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够,较少时间能去愉快地运用和创新,在这种强调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平等沟通,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相比而言,终身教育体系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放弃教师与学生间原有的上下级关系,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形成教育者兼学习者,学习者兼教育者的新型民主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双方在人格上达到平等,让学生在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需要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喜好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二、终身教育下继续教育发展途径及策略
从终身教育观念透视继续教育课程的构建,不仅应为学习者提供某一岗位或岗位群必备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而应为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技术决绝问题提供相应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构建终身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其在课程教学中的映射。通过对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比,如何立足现阶段继续教育现状,构建一种适应未来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于终身教育课程体系下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我们进行继续教育探索的方向。为此,我们对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下的继续教育课程构建提出以下思路。
(一)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取向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先导、重心和关注的焦点,是教育目标在课程层面的体现。明确课程目标,不是为了表述一种理想与愿望,而是作为指导整个课程设计的原则。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决定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对终身教育课程功能的合理定位,是继续教育学校课程开发、构建的关键。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是课堂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确定,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心灵和谐完满的人,简单而言,就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对于课程目标的确定而言。要素主义教育者倾向于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进步主义教育者强调个体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和关注当代社会紧迫问题的人则把学校当作帮助年轻一代有效地处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机构。拉尔夫·泰勒综合以上观点,认为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基于此,我们认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涵盖以下内容:
1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在现代化继续教育更新速度较快的社会,理解某一个或某些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很重要,如何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显得更为重要。通过继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和充实原有技能和知识体系,不断适应社会的万千变化。
2 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学生的适应能力变化是指在具备一个职业群甚至几个职业群所必需的专业资格这一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应获得能够应付突发事件、适应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与合作、人员管理和解决冲突等诸多能力。通过终身教育理论的体系,使学生赋有转换型思想,更善于做事,更利于处事,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和创业能力,适应继续教育发展。
3 培养学生个性
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下的个性化培养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激发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基础不同、个性迥异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找到自身定位,通过教育理念向学生传达“我能行”的心理诉求,使之成为终身教育建构下的继续教育的成功者。
(二)遵循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期人类选择并构建的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我们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谈及的发展观指个人持续发展观,即指开发潜蕴于个体生命深处的体力、智力和情意力在长度上的持久性、在广度上的均衡性和在深度上的透彻性,以追求生命潜能开发最优化为基本内容,在德、才、学、识、健康等方面达到和谐和完善。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索取、回报、继承和超越,通过将已有成果内化不断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既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长期以来片面性追求应时性知识学习和机械性技能训练,过度关注物化因素而忽视对精神世界必要关怀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缺乏强劲的内驱力以实现自身素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结果导致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重知识教育轻人格培育等严重弊端。这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急功近利行为没有考虑涵盖终身教育的长期积累和涵养,让继续教育学生发展仅仅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畴之内,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终身教育观下的继续教育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学生独立性得以持续完善的发展和提升。
(三)拓展继续教育人本性原则
学生的主体性是继续教育人本性原则的第一追求。机械认识论基础上的传统课程观视课程为知识的载体、学习者为被动的观察者,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则认为认知主体不仅仅作为观察者,还应带着自身的价值、目的、信念和其独特的方向与自然、环境对话,学生主体是与事物、环境交织在一起的,是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以人本性原则建立的继续教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选择、移植的过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交互作用、主动生成的互动学习进程。其重新审视和定义师生的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将知识呆板被动地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型学习。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学习的兴趣、自身的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客观环境进行对话,以人本原则拓展的继续教育使教学交流过程更真实。
(四)推崇继续教育差异化、个性化教学
尊重差异,崇尚个性是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以终身教育理念贯穿的继续教育更应尊重学习个性的差异、崇尚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个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个人所具有的特性,是通过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一般涵盖情感、意志、兴趣等。继续教育阶段学生的志向、兴趣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已逐步有所定向,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终身教育所诉求的个性全面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学校课程设置需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环境、提供表现学生个体主体性、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其开阔的思路、广泛的兴趣和乐于进取的精神。差异化及个性化教学将学生完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继续教育课程不仅仅注重其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学生内心世界、动机行为水平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兴趣、态度等,全方位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五)优化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改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改造和各组成要素间关系的改造。课程结构依“时空”维度可区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依“深浅”维度,可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三大部分各自进行“时空”维与“深度”维的合目的性改造,横向结构上注重比重协调,纵向结构注重并行推进,变显性课程组织的“拼盘化”为课程板块结合、分布必修,变课程标准的“统一化”为课程难易分层,变课程设置的“随意化”为课程体系目标设计,通过分科课程综合化、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继续教育课程教学。
关键词: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一、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视角比较
(一)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时代倡导教育本位,终身学习时代提倡学习本位。教与学是矛盾统一体,教是在已学的基础上的教,为了学而教;学是在教的指导下学,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各自侧重点不同,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者主动传授的过程,传统教育关注学习者主动接受的过程。传统教育时代更多时候认为学习是“教育”的被“塑造体”,对自身的探索和创新缺乏重视,使得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是翼守教育本位的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念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考虑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学习本位,使学生的培养不单单停留在传授给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教学,以此为契机促进和发展全面素质教育。
(二)教学内容
传统教育课程类型多设置为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各学科固有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面向学习者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不够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积淀。相比之下,终身教育的课程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科学性,更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通过进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了解学习者“需要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最后根据学习需求分析,选择教学内容,逐一实现学习需要的满足。
(三)教学目的
传统教育把学习者看成盛装现成知识的容灌,教学目的倾向于传授知识,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学习积累知识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目的在于着力构建富有时代意义的自主学习力。这一能力在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已不被限于以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为主要元素的认识能力,而是一种蕴藏在个体体内,可以得到培养,为开发的终身学习之“力”。它能使学习者洞察、辩识和辨认学习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可贵的生命力;它能使学习者开阔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是学习者可贵的创造力;它能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者可贵的竞争力。
(四)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传统教育侧重于接受性学习,终身教育注重创新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为基本任务,以听课、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引导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的创新性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发展而来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要求学习者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独立思考学习内容,主动规划和安排学习活动,创造性地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者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五)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时代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人们把学校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人称为“教师”,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对他们职责的最好诠释。教师站在主体的位置上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不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够,较少时间能去愉快地运用和创新,在这种强调教师权威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平等沟通,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相比而言,终身教育体系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放弃教师与学生间原有的上下级关系,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形成教育者兼学习者,学习者兼教育者的新型民主关系。这种关系使师生双方在人格上达到平等,让学生在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更多地考虑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需要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喜好使课堂气氛融洽和谐,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二、终身教育下继续教育发展途径及策略
从终身教育观念透视继续教育课程的构建,不仅应为学习者提供某一岗位或岗位群必备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而应为掌握学习方法和运用知识技术决绝问题提供相应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构建终身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其在课程教学中的映射。通过对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比,如何立足现阶段继续教育现状,构建一种适应未来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于终身教育课程体系下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我们进行继续教育探索的方向。为此,我们对当前我国终身教育理论下的继续教育课程构建提出以下思路。
(一)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取向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先导、重心和关注的焦点,是教育目标在课程层面的体现。明确课程目标,不是为了表述一种理想与愿望,而是作为指导整个课程设计的原则。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决定其独特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对终身教育课程功能的合理定位,是继续教育学校课程开发、构建的关键。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是课堂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同确定,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心灵和谐完满的人,简单而言,就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对于课程目标的确定而言。要素主义教育者倾向于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进步主义教育者强调个体的重要性;社会学家和关注当代社会紧迫问题的人则把学校当作帮助年轻一代有效地处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机构。拉尔夫·泰勒综合以上观点,认为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基于此,我们认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应涵盖以下内容:
1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在现代化继续教育更新速度较快的社会,理解某一个或某些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很重要,如何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显得更为重要。通过继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更新、深化和充实原有技能和知识体系,不断适应社会的万千变化。
2 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学生的适应能力变化是指在具备一个职业群甚至几个职业群所必需的专业资格这一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应获得能够应付突发事件、适应团队协作、人际交往与合作、人员管理和解决冲突等诸多能力。通过终身教育理论的体系,使学生赋有转换型思想,更善于做事,更利于处事,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和创业能力,适应继续教育发展。
3 培养学生个性
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下的个性化培养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激发每个人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基础不同、个性迥异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找到自身定位,通过教育理念向学生传达“我能行”的心理诉求,使之成为终身教育建构下的继续教育的成功者。
(二)遵循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后期人类选择并构建的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我们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谈及的发展观指个人持续发展观,即指开发潜蕴于个体生命深处的体力、智力和情意力在长度上的持久性、在广度上的均衡性和在深度上的透彻性,以追求生命潜能开发最优化为基本内容,在德、才、学、识、健康等方面达到和谐和完善。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索取、回报、继承和超越,通过将已有成果内化不断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既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现。
长期以来片面性追求应时性知识学习和机械性技能训练,过度关注物化因素而忽视对精神世界必要关怀的工具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学生缺乏强劲的内驱力以实现自身素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结果导致重学历教育轻终身教育、重知识教育轻人格培育等严重弊端。这种“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急功近利行为没有考虑涵盖终身教育的长期积累和涵养,让继续教育学生发展仅仅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畴之内,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终身教育观下的继续教育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学生独立性得以持续完善的发展和提升。
(三)拓展继续教育人本性原则
学生的主体性是继续教育人本性原则的第一追求。机械认识论基础上的传统课程观视课程为知识的载体、学习者为被动的观察者,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则认为认知主体不仅仅作为观察者,还应带着自身的价值、目的、信念和其独特的方向与自然、环境对话,学生主体是与事物、环境交织在一起的,是知识网络中的一部分。以人本性原则建立的继续教育课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选择、移植的过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交互作用、主动生成的互动学习进程。其重新审视和定义师生的角色关系,教师不再是将知识呆板被动地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型学习。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带着学习的兴趣、自身的观点直接与客观世界、客观环境进行对话,以人本原则拓展的继续教育使教学交流过程更真实。
(四)推崇继续教育差异化、个性化教学
尊重差异,崇尚个性是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以终身教育理念贯穿的继续教育更应尊重学习个性的差异、崇尚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个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个人所具有的特性,是通过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一般涵盖情感、意志、兴趣等。继续教育阶段学生的志向、兴趣和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已逐步有所定向,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终身教育所诉求的个性全面发展要求继续教育学校课程设置需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环境、提供表现学生个体主体性、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其开阔的思路、广泛的兴趣和乐于进取的精神。差异化及个性化教学将学生完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继续教育课程不仅仅注重其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更注重学生内心世界、动机行为水平之间的一致性,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兴趣、态度等,全方位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五)优化继续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改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的改造和各组成要素间关系的改造。课程结构依“时空”维度可区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依“深浅”维度,可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三大部分各自进行“时空”维与“深度”维的合目的性改造,横向结构上注重比重协调,纵向结构注重并行推进,变显性课程组织的“拼盘化”为课程板块结合、分布必修,变课程标准的“统一化”为课程难易分层,变课程设置的“随意化”为课程体系目标设计,通过分科课程综合化、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继续教育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