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顺应新大纲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领悟诗的写作方法,积累诗的语言呢?在教学实践中探寻出以下模式。
关键词:小学 古诗 教学
一、课始“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再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 的?”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字词“一水间、只隔、数、重、绿、还”及难以理解的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四、熟读成诵
即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五、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說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六、图文结合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我对《山行》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生2:我知道,这是枫树。
师: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生:秋天,我知道了,这幅图画得就是秋天。
师: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生:深秋,一到晚上,天气就会变得很冷!
师:是呀!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白云。
生:在很远的地方我还看到有几户人家。
生: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看到一个人和马车。
生:我想这也许就是杜牧吧!
师: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头路通向远方,在白云漂浮的地方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人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吗?
生:我们只能隐隐约约看到。
生:我看到画中的人,停下了车,他为什么要停下车呢?
师:谁来帮他想一想?
生:也许,因为这儿的景色太美了,他舍不得走了!
师:你猜得真不错!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哦起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出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在反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文结合,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却让我在教学古诗中事半功倍,这或许正印证了一句话:“办法不怕简单,只要有用,就一定是好办法!”
七、唱唱、画画、演演。
读完后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如《画鸡》《鹅》,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八、结语
总之,古诗教学应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 古诗 教学
一、课始“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再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 的?”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王安石的的《泊船瓜洲》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字词“一水间、只隔、数、重、绿、还”及难以理解的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四、熟读成诵
即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五、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說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六、图文结合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作,写的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我对《山行》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图)同学们,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满山的红叶。
生2:我知道,这是枫树。
师:枫叶什么时候会变红的?
生:秋天,我知道了,这幅图画得就是秋天。
师:枫叶被霜打过之后,就会变得特别红,特别漂亮!你们看,即使是春天的鲜花也不见得有它这么美丽的红色吧!深秋的傍晚,山上的天气怎么样?
生:深秋,一到晚上,天气就会变得很冷!
师:是呀!尤其是山上,天气更冷了!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白云。
生:在很远的地方我还看到有几户人家。
生:我看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看到一个人和马车。
生:我想这也许就是杜牧吧!
师:那你们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头路通向远方,在白云漂浮的地方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人家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吗?
生:我们只能隐隐约约看到。
生:我看到画中的人,停下了车,他为什么要停下车呢?
师:谁来帮他想一想?
生:也许,因为这儿的景色太美了,他舍不得走了!
师:你猜得真不错!你们看,这儿有火红的枫林、弯弯曲曲的石径、缭绕的白云,多美啊!杜牧,看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吟哦起来,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出示: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在反复诵读之后)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之后,很快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而且对于古诗所描绘的秋色图,在通过眼睛看,嘴巴读,脑袋想之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图文结合,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却让我在教学古诗中事半功倍,这或许正印证了一句话:“办法不怕简单,只要有用,就一定是好办法!”
七、唱唱、画画、演演。
读完后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或是拿出彩笔画一画,如《画鸡》《鹅》,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八、结语
总之,古诗教学应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