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重点;情境;
角色;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55—01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授课没有意思,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如果上课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能力也会增强。根据笔者这些年的经验,我在备课中把握重点、课堂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前提和基础。但吃透教材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落实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重点。以前曾有教师提出“一课一得”,但我们有些教师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怕学生考试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喜欢把课文从头到尾地讲一遍,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面面俱到。结果呢?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没有主次之分,没有重点与精彩之处,每个知识点都不透不明,最后弄得学生疲惫不堪,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效果当然不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流水账式的上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什么都讲,还不如抓好重点,将重点落实好,落实到位。对于重点可以浓墨重彩地去讲,紧紧抓住学生的胃口,使其及时感兴趣地消化吸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紧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导入,会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比如,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创设以下情境:“同学们,一提到‘秋’,大家会想到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可是,‘秋’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这时教师及时说:“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此刻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对故都秋景描绘的文段语句,学生感悟会非常深刻。
三、改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充分发挥。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凸显出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好,学生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忽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不是取消教师责任,不是全部放权,任由学生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不怕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权威,学生见了有种害怕的感觉,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健康的。新课改中要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因此,面对批评时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如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多方面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认真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用“你真棒”“你真行”“说得非常好”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也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一定要激励学生不要把所面对的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它,战胜它。
编辑:刘於诚
角色;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55—01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授课没有意思,学生势必苦于听讲,注意力分散。如果上课有了兴趣,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事物,去研究事物,这就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记忆力增强,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同时,由于情趣高涨,克服困难的能力也会增强。根据笔者这些年的经验,我在备课中把握重点、课堂中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很不错。
一、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前提和基础。但吃透教材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落实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重点。以前曾有教师提出“一课一得”,但我们有些教师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怕学生考试这也不懂,那也不懂;喜欢把课文从头到尾地讲一遍,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好,面面俱到。结果呢?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没有主次之分,没有重点与精彩之处,每个知识点都不透不明,最后弄得学生疲惫不堪,精神不振,昏昏欲睡,效果当然不佳。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流水账式的上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什么都讲,还不如抓好重点,将重点落实好,落实到位。对于重点可以浓墨重彩地去讲,紧紧抓住学生的胃口,使其及时感兴趣地消化吸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紧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导入,会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比如,在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创设以下情境:“同学们,一提到‘秋’,大家会想到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可是,‘秋’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象,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这时教师及时说:“那么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此刻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对故都秋景描绘的文段语句,学生感悟会非常深刻。
三、改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充分发挥。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凸显出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好,学生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忽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 ,不是取消教师责任,不是全部放权,任由学生自由发展。而是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不怕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权威,学生见了有种害怕的感觉,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健康的。新课改中要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因此,面对批评时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如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多方面地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认真学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用“你真棒”“你真行”“说得非常好”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也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一定要激励学生不要把所面对的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它,战胜它。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