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在课程游戏化推广的过程中,开放性材料的教育价值逐渐凸显,开放性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触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游戏,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有效性。[1]
关键词:开放性材料 户外搭建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周宜在其文中明确指出开放性材料,顾名思义,那些移动的, 简单的小东西都可以归为开放性材料。[2]孙叶琴从开放性材料的投放方式和材料本身具体讲解了开放性材料在游戏中的运用。从投放方式上来说,是指老师规划好材料的投放,对材料的具体玩法教师不做特定的设计,全都交由幼儿自己去发挥。幼儿在每次游戏中的想 象与替代而多种多样。另一方面也把材料不分区域细致的投放,而是集中投放 然后幼儿自取材料,也就是开放的投放方式。从投放材料的本身来说,是利用废旧物品组成的低结构的材料。[3]
本文将开放性材料定义为没有具体玩法,方便幼儿自取,能产生多种多样的玩法的低结构材料。
二、案例
本文将以小班幼儿在户外搭建——身体的秘密为案例,从幼儿利用材料搭建身体的三次探索中,感受幼儿对于身体构造的了解程度,以及在过程中,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一)初次尝试(4月20日)
阳阳在创意拼搭的时候,拼搭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作品。我问:“阳阳,你这个搭的是什么呀?”阳阳说:“这是我呀?”我说:“你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搭自己的啊?”阳阳边指边给我介绍。阳阳说:“老师,晨晨拿了我的棍子,我没有了。”谦谦说:“都被李柏宇拿走了,我都没有了。”恩源说:“老师,眼睛是圆圆,我没有圆圆的。”
分析:幼儿行为(幼儿拼搭中出现的问题):1.拼搭时只有眼睛鼻子手臂和腿,缺乏脸、手、脚等其他身体基本构造;2.不能满足幼儿需求,如数量不够、种类不够。教师支持:1.在多感官的加入下,帮助幼儿了解脸上的五官、身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在根据幼儿讨论,还了解了手指和脚趾的数量。策略如下:照镜子;同伴互看、触摸;集体观看身体构造图;幼儿作品介绍,同伴互评;画一画;做一做;试一试。2.在满足幼儿生活中易见和易收集两个特点,增添材料,如瓶盖、松果等等。
(二)二次尝试(4月22日)
阳阳拿了很多的瓶盖,用于拼搭,并且边指边跟我介绍。材料丰富之后,幼儿的拼搭呈现三个方面变化:1.对人的身体划分由大块开始细节化;2.开始有装饰,如纽扣;3.使用材料开始丰富。
分析:幼儿行为(幼儿拼搭中出现的问题):在作品搭建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是搭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非常明显,缺乏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了解感知。教师支持:1.鼓励同伴之间分享讨论自己的成果,在说一说中了解自己与同伴作品的不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2.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人和观看绘本故事、儿歌了解家庭成员;通过介绍家中环境和实参观自己小区环境从而了解周围环境。
(三)三次尝试(4月24日)
我走过去,对阳阳说:“阳阳,你今天搭的跟以前很不一样啊!”阳阳说:“这是我跟晨晨和谦谦一起搭的。我说:“那今天谁给我介绍介绍呢?”阳阳:“我来我来,这是我,这个是妈妈,我们有一个大大的家。”
分析:幼儿行为(幼儿拼搭中出现的问题):关注到了家人或者同伴,并在拼搭中体现了一定情境性,如出现小花。但是情境性不够丰富。教师支持:1.以个别幼儿作品为指引,在自评他评和分享中给予幼儿心灵感。2.尝试分组拼搭,增强幼儿合作意识。3.在拼搭时,以绘本故事为指引,将故事情境投入到拼搭中。
三、聚焦问题——帮助幼儿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开始关注到自身周围的环境
(一)支持策略实施的宗旨
1.由粗到细:从幼儿关注到自己身体比较明显特征到逐渐了解自己身体结构中更细致的分化,同时将这种表现体现在了自己的拼搭作品中。
2.由局部到整体,由个体到情境构造:由自身发展到跟家人或者朋友再到有家、有植物的变化,孩子们平时对自身周围的环境是感兴趣的,但是在拼搭中却没有体现,但是通过以分享自己作品到能从同伴分享中比一比,感知差异,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经过一系列的了解感知之后,孩子们的拼搭也逐渐丰富有情境性。
四、教师反思
1.教师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当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是会给我们惊喜的。在当今社会,幼儿接受到的信息会更加丰富多面,这就与现实中教师的思维和看待幼儿的眼界产生矛盾,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更加强调“放手”,在了解幼儿的经验基础上在再作出调整。比如这次的案例中,幼儿对于身体的构造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时,笔者并没有提供直接帮助,因为对于他们了解的程度并不能完全把握,通過放手看到了班级里的个别差异、了解了本班幼儿的发展程度。因此“放手”的意义在一线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有时候有一举两得的效果,盲目的教师指导不仅给教师自身带来更多的迷茫和困顿,更是在以他人的错误“惩罚”幼儿,过多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在无意义中消耗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材料
倪雪群曾在文中指出,在户外活动中,材料对于幼儿缺少挑战性和趣味性。[4]因此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要不断提高,但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喜欢玩自己熟悉的材料,对于新材料又十分感兴趣,因此抓住这两个特点,可以作出这样的操作:提供新材料,但是提供频率要控制,帮助幼儿持续感兴趣;带领幼儿探索材料玩法。因此,根据本文中幼儿在探索案例中的表现来看,没有具体玩法,方便幼儿自取,能产生多种多样的玩法的低结构材料更适合小班幼儿。
3.解决问题的方式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因而也是有长远效果的学习。深度学习描述的是学习过程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有目的指引,活动开展目的和价值要明确。同时给予幼儿充足的自由去自己探寻,在这个活动中更多的是利用幼儿自我介绍和同伴交流去发现问题,最后回到目的,在创作中去真正实践。整个活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实践,这个主体都应是幼儿。
参考文献
[1]周海燕.选择·探索·发展 ——开放性材料与幼儿游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第6期
[2]周宜.浅谈游戏中开放性材料的投入.文化博览.109
[3]孙叶琴.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开放性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2017.5
[4]倪雪群.幼儿户外动中开放性材料的有效运用.幼教园地.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