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婴幼儿脏腑娇嫩,不便施针喂药,同时因其易患消化道疾病而经常使家长左右为难。此时家长们不妨试试捏积疗法。捏积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捏拿小儿脊背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疗法,在我国某些地区称为“捏脊疗法”,简便易学,家长在家亦可以对孩子进行自我治疗。
什么是
小儿疳积?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小儿疳积曾被古代医家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积滞”是指小儿由于饮食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调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性的病症。“疳症”是指由于积滞日久,进而伤及其他脏腑。积滞病情较轻,是疳证的前奏,疳症病情较重,是积滞迁延失治的后果。两者联系紧密。从现代医学来讲,疳积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症、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的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等。
双重作用
1.推动气血运行
督脉在人体背部循脊而过,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捏积疗法就是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治疗脏腑疾病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督脉两旁,在捏拿小儿脊背时,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俞穴的重点捏拿来治疗某些脏腑的疾病。
施治步骤
一、术前准备
▲时 间 捏积术应在早晨小儿空腹时进行,避免小儿进食后因哭闹而发生呕吐现象。
▲温 度 室内温度要适中。温度过高孩子易出汗,影响操作;温度过低则孩子易感冒。
▲床 位 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孩子因哭闹而发生撞伤。
▲体 位 孩子在术前应腰带松解,露出整个背部,体位要求自然、舒适。
▲态 度 态度和蔼,争取孩子的配合。
二、步骤疗程
△手 势 将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禁。
△捏一遍 从孩子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孩子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时也可根据病情延至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
△重 提 捏一遍后,可根据病情及体质捏拿4~6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都可以根据孩子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重提”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某些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
△结 束 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家长可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时并作的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揉按数次。到此捏积过程全部结束,应立即给孩子穿好衣服,避免着凉,并让孩子休息半小时后方可进食。
△疗 程 捏积疗法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捏积术的手法得当,孩子的病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果孩子的病情改善不明显,需要继续治疗的,可间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三、手法介绍
▲推 法 〖操作〗双手的食指的第二、三节的指背侧紧贴着孩子的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一推。
〖注意〗家长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否则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孩子。
▲捏 法 〖操作〗在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孩子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
〖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力量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则影响速度,孩子也会感觉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则孩子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捻 法 〖操作〗家长在捏拿孩子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孩子的皮肤,移动施术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浪花向前滚动。
〖注意〗注意左右两手配合,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
▲放 法 〖操作〗放法是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
〖注意〗如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提 法 〖操作〗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可用于从捏拿孩子脊背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
〖注意〗这个动作是为了加强对某些俞穴的刺激,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如运用得当,此手法在重提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揉法与按法 〖操作〗这两个手法是同时运用的,一般在捏拿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原处揉动的同时,又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注意〗拇指向下按时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则孩子会感觉异常疼痛。
四、注意事项
△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最好不要吃芸豆、醋和螃蟹。
△禁忌病症 患有后背疥肿,严重的心脏病,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血性疾病,某些急性热性病的孩子不适于捏积。
△用力适度用力适度,不要过重,注意孩子的呼吸,特别是婴幼儿更应加倍小心。
(地址:100010北京市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责编:胡志华 [email protected]
什么是
小儿疳积?
疳积是“积滞”和“疳证”的总称,小儿疳积曾被古代医家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积滞”是指小儿由于饮食停滞不化造成脾胃功能失调所出现的消化道及全身性的病症。“疳症”是指由于积滞日久,进而伤及其他脏腑。积滞病情较轻,是疳证的前奏,疳症病情较重,是积滞迁延失治的后果。两者联系紧密。从现代医学来讲,疳积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症、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的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等。
双重作用
1.推动气血运行
督脉在人体背部循脊而过,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捏积疗法就是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推动全身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治疗脏腑疾病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督脉两旁,在捏拿小儿脊背时,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俞穴的重点捏拿来治疗某些脏腑的疾病。
施治步骤
一、术前准备
▲时 间 捏积术应在早晨小儿空腹时进行,避免小儿进食后因哭闹而发生呕吐现象。
▲温 度 室内温度要适中。温度过高孩子易出汗,影响操作;温度过低则孩子易感冒。
▲床 位 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孩子因哭闹而发生撞伤。
▲体 位 孩子在术前应腰带松解,露出整个背部,体位要求自然、舒适。
▲态 度 态度和蔼,争取孩子的配合。
二、步骤疗程
△手 势 将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不能拘禁。
△捏一遍 从孩子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孩子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时也可根据病情延至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
△重 提 捏一遍后,可根据病情及体质捏拿4~6遍。从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都可以根据孩子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重提”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某些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
△结 束 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家长可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时并作的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揉按数次。到此捏积过程全部结束,应立即给孩子穿好衣服,避免着凉,并让孩子休息半小时后方可进食。
△疗 程 捏积疗法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个疗程。如果捏积术的手法得当,孩子的病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果孩子的病情改善不明显,需要继续治疗的,可间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三、手法介绍
▲推 法 〖操作〗双手的食指的第二、三节的指背侧紧贴着孩子的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一推。
〖注意〗家长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否则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孩子。
▲捏 法 〖操作〗在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孩子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
〖注意〗家长捏拿皮肤的力量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则影响速度,孩子也会感觉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则孩子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捻 法 〖操作〗家长在捏拿孩子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孩子的皮肤,移动施术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浪花向前滚动。
〖注意〗注意左右两手配合,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
▲放 法 〖操作〗放法是推捏捻三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
〖注意〗如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提 法 〖操作〗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可用于从捏拿孩子脊背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
〖注意〗这个动作是为了加强对某些俞穴的刺激,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如运用得当,此手法在重提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揉法与按法 〖操作〗这两个手法是同时运用的,一般在捏拿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原处揉动的同时,又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注意〗拇指向下按时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则孩子会感觉异常疼痛。
四、注意事项
△饮食禁忌 治疗期间,最好不要吃芸豆、醋和螃蟹。
△禁忌病症 患有后背疥肿,严重的心脏病,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血性疾病,某些急性热性病的孩子不适于捏积。
△用力适度用力适度,不要过重,注意孩子的呼吸,特别是婴幼儿更应加倍小心。
(地址:100010北京市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责编:胡志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