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华大地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疫情大环境的影响下,一方面,大多数小学生对疫情有恐惧心理,加上困于家中时间较长,部分学生表现出或焦虑,或消极低落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开学延期,居家线上学习,使学生心理上感到极度不适与迷茫,导致生活上作息无规律、学习上态度懒散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班主任,笔者一直在积极思考有效解决特殊时期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对学生进行相关心理干预的有效路径。通过巧用事件,引领学生心理成长,关注需求,调优学生学习状态,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途径,有效引导班级学生走出迷茫,积极面对疫情下的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小学生;心理干预;有效路径
一起公共危机事件打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学生在不安和迷茫中度过了2020年的寒假。为了抗击疫情,各地政府相继采取了“延期开学”的举措,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家长复工,还未走出疫情恐惧的小学生,紧接着面对的是独自居家学习,不少学生陷入了迷茫,作息生物钟紊乱,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如何通过有效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策略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解决特殊时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呢?
一、巧用事件,引领学生心理成长
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運用疫情事件本身,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了解病毒,引领学生关注疫情动态,积极思考,理性分析,从中汲取成长的精神能量,进而改善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引导正确认知,疏缓恐惧心理
此次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角是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人类对它可谓知之甚少,充满未知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而小学生心理内部的稳定性较差,在应激状态下产生消极情绪也很正常。如何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努力引导学生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呢?
1.情绪渲泄。心健课堂上,班主任抛出“新冠病毒感染了这么多人,夺去了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内的那么多人的生命,对于这种病毒和此次疫情你感到害怕么?请谈一谈你的感受。”这样一个话题,引发了班群里学生的争相倾诉,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教师不进行点评,在听到个别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时,适时倾诉自己的害怕与担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倾诉使得倾诉个体本身的恐惧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而倾听者则感受到:原来不止是其他同学,连老师也跟我一样对疫情感到害怕,这种被认同感也有利于排解负面情绪。
2.正确认知。只有当我们对某种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才会减轻我们对该事物的恐惧感。在全媒体背景下,有关新冠病毒及疫情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疫期生活,大量信息的冲击,导致小学生对新冠病毒及疫情的认知处于碎片化、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样的认知反而会强化学生的焦虑情绪。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材料,组织学生统一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直播的方式开展学习,动画视频的生动呈现,教师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有序地了解了什么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怎么传播的,感染症状是什么,如何进行自我防护这几方面的内容。学生认识了新冠病毒,知道按指引做好科学防护就可以保护自己,焦虑情绪得到舒缓。
(二)探讨价值事件,汲取成长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国人的无疑是一场灾难,但经历灾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战役。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应对疫情中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研究这人类未知的病毒,寻求攻克它的办法,这是知识的力量;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用汗水甚至是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英雄;无数的授鄂物资,身体力行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和奉献;十几亿民众听指挥宅在家里,筑起的不仅是防疫长城,更是万众一心的精神长城。当然,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伤害野生动物问题,造谣传谣问题,售卖不合格防疫物品问题等等。在这起公共危机事件背景下出现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甚至是一些负面事件,班主任都可以进行梳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从事件中汲取成长所需的精神能量。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班主任设计了线上交流系列活动,主题包括“吐槽我的疫期生活!”“你所了解的疫情重灾区人们的生活现状?”“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罪魁祸首是野生动物吗?”“疫情之下,哪一个画面深深感动了你?”“我为心中的英雄写一首小诗。”每一次活动之前,教师给学生预留收集材料、进行个人思考的时间,到了开展交流活动的时候,学生才能做到自信地、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的主题设计的角度不同,主题之间在设计上还考虑到关联作用。比如,在第一个交流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疫期生活各种困扰与不适描述得真实可感:透过防盗网看蓝天白云,感觉自己像笼中小鸟;疫期饮食单调,没胃口;生日没有礼物,没有庆祝,连蛋糕都吃不上;不能出门找朋友玩,感到特别无聊……这样的吐槽,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来说就是“情绪渲泄”。第二个交流活动,活动前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关于武汉人民生活现状的资料,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武汉人民除了有跟自己一样的困扰之外,由于处于疫情重灾区,不论是否已被感染,他们还要时时刻刻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担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与生命安全相比,自己眼前的困扰与不适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次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负面情绪自我觉察、主动调适的过程。
二、关注需求,调优学生学习状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生刚刚熬过了一个特别的寒假,紧接就要面对“延期开学”,并迅速进入“停课不停学”的居家线上学习。小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较为薄弱,且家长复工,多数学生的居家学习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学生表现为:从心理上觉得生活无聊,又不愿意从行动上走出假期的懒散状态,投入学习去充实自我。正如有学生说的那样:“想要学习呀,可是窝在沙发上打游戏、看剧做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动,好不容易拿起书本,打开学习视频,却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这也是居家学习背景下学生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形下,作为班级主心骨的班主任应积极应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引导和行为指导。 (一)营造氛围,带入状态
在小学生的认知中,学习就是在班级教室里上课,有同学陪伴,有老师督促,有快乐的课间……而“家”给人的环境暗示是“这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模糊学习和生活的界限。不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来讲,居家学习的环境都远不及学校学习的环境,这也是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类似学校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
1.注重仪式感
仪式感能带给人信念以及归属感。我们考虑尽可能让居家学习的仪式趋同于在校学习,例如: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计划,计划中的起床时间、早读时间、睡觉时间、线上学习、课外阅读时长这几项约定统一。对学生仪容仪表做出了明确要求,逢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周五中队会,学生也按规定穿校服,佩戴红领巾线上参加活动。在家里划出学习专用区域,每日学习前先清理书桌上的无关物品,接着整理着装,不穿睡衣上课。保留师生课前的相互问候,课后相互致谢的仪式等等。每天和老师、同学一起做两次眼操。这些仪式行为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却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心理暗示:我是个小学生,应该以小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去。
2.增加互动体验
有他人在场能促进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促进效应,也是一種集体效应。我们因应小学生喜欢互动式、合作式学习,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同伴关注的心理特点,营造好同伴促进、师长促进的学习软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比如,线上主科学习我们尽量用教师直播代替视频播放,熟悉的语调和模样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与教师的表扬产生的“鲶鱼效应”,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即使是居家学习背景下,也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借助通讯工具,一起探讨解决学习问题,共同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同伴促进的良好环境。再比如,班会、队会、道法课等课创设条件、设计有意义的话题,用好班群语音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经常性的讨论和分享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我们在一起,我们大家都在学习。”的心理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任务驱动,调优状态
任务驱动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长时间居家学习的背景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学习,对于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适合。任务布置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能否将外驱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关键还在于任务的设计。
1.目标具体化
给学生设定的任务目标如果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以目标的设计必须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我们布置学生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设定的时间目标是一星期,阅读任务分项完成。首先,教师进行了整本书导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任务是每天制作2-3个书中人物的人物名片;接着是一次课堂学习——学做思维导图;成果目标是根据前期制作的人物名片,独立制作一份以书中人物为线索的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并在班内交流阅读收获。阅读的目标分层设计,每一个细化的任务目标的达成都是成果目标达成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方向感。成果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成就感增强求知欲,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个学生主动求知的良性循环过程。
2.形式多样化
在疫情和居家学习双重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开发新的资源,有效进行学科融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完成的学习任务。任务布置的设定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任务的设定遵循“轻负担重质量”的理念,走出枯燥乏味的题海,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这些新颖的、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吸引着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还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的成长从来都离不开家校共育,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学习督促光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在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缺少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支撑的前提下,在疫情的应激之中家长的心态未必摆正的现状下,班主任只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沟通,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引和辅助,才能达成家校携手促进疫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目标。
处于疫期,学生与家长长时间的相处,自我空间被压缩、距离感消失,再加上生活方式相对单调,很容易导致亲子矛盾的产生。但是,换个角度,如果班主任能引导学生和家长用好这些相处机会,化不利为有利,疫期居家期间同样可以增亲子感情。比如,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居家亲子活动项目,如,跟妈妈学做一道拿手菜,套圈猜谜有奖活动,教爸妈做我们的学校自编操,亲子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与家长一起进行有趣的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发一些适合居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新游戏、新活动,班主任再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推广。亲子活动中家长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一面,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出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带来安全感与幸福感,这些情感能量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引导。以上几条路径,是一线班主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事件中,对本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实践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任何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改进,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洛克伦.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危机心理干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庞向前.儿童情绪心理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7.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小学生;心理干预;有效路径
一起公共危机事件打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学生在不安和迷茫中度过了2020年的寒假。为了抗击疫情,各地政府相继采取了“延期开学”的举措,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家长复工,还未走出疫情恐惧的小学生,紧接着面对的是独自居家学习,不少学生陷入了迷茫,作息生物钟紊乱,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如何通过有效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策略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解决特殊时期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呢?
一、巧用事件,引领学生心理成长
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可以巧妙地運用疫情事件本身,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了解病毒,引领学生关注疫情动态,积极思考,理性分析,从中汲取成长的精神能量,进而改善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引导正确认知,疏缓恐惧心理
此次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角是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人类对它可谓知之甚少,充满未知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心理。而小学生心理内部的稳定性较差,在应激状态下产生消极情绪也很正常。如何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努力引导学生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呢?
1.情绪渲泄。心健课堂上,班主任抛出“新冠病毒感染了这么多人,夺去了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内的那么多人的生命,对于这种病毒和此次疫情你感到害怕么?请谈一谈你的感受。”这样一个话题,引发了班群里学生的争相倾诉,在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教师不进行点评,在听到个别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时,适时倾诉自己的害怕与担忧。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倾诉使得倾诉个体本身的恐惧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而倾听者则感受到:原来不止是其他同学,连老师也跟我一样对疫情感到害怕,这种被认同感也有利于排解负面情绪。
2.正确认知。只有当我们对某种事物有了正确的认知,才会减轻我们对该事物的恐惧感。在全媒体背景下,有关新冠病毒及疫情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疫期生活,大量信息的冲击,导致小学生对新冠病毒及疫情的认知处于碎片化、杂乱无章的状态,这样的认知反而会强化学生的焦虑情绪。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材料,组织学生统一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直播的方式开展学习,动画视频的生动呈现,教师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有序地了解了什么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怎么传播的,感染症状是什么,如何进行自我防护这几方面的内容。学生认识了新冠病毒,知道按指引做好科学防护就可以保护自己,焦虑情绪得到舒缓。
(二)探讨价值事件,汲取成长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国人的无疑是一场灾难,但经历灾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战役。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应对疫情中体现的是责任与担当;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研究这人类未知的病毒,寻求攻克它的办法,这是知识的力量;奔赴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用汗水甚至是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英雄;无数的授鄂物资,身体力行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和奉献;十几亿民众听指挥宅在家里,筑起的不仅是防疫长城,更是万众一心的精神长城。当然,疫情也是一面照妖镜,伤害野生动物问题,造谣传谣问题,售卖不合格防疫物品问题等等。在这起公共危机事件背景下出现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甚至是一些负面事件,班主任都可以进行梳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从事件中汲取成长所需的精神能量。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班主任设计了线上交流系列活动,主题包括“吐槽我的疫期生活!”“你所了解的疫情重灾区人们的生活现状?”“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罪魁祸首是野生动物吗?”“疫情之下,哪一个画面深深感动了你?”“我为心中的英雄写一首小诗。”每一次活动之前,教师给学生预留收集材料、进行个人思考的时间,到了开展交流活动的时候,学生才能做到自信地、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的主题设计的角度不同,主题之间在设计上还考虑到关联作用。比如,在第一个交流活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疫期生活各种困扰与不适描述得真实可感:透过防盗网看蓝天白云,感觉自己像笼中小鸟;疫期饮食单调,没胃口;生日没有礼物,没有庆祝,连蛋糕都吃不上;不能出门找朋友玩,感到特别无聊……这样的吐槽,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来说就是“情绪渲泄”。第二个交流活动,活动前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关于武汉人民生活现状的资料,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武汉人民除了有跟自己一样的困扰之外,由于处于疫情重灾区,不论是否已被感染,他们还要时时刻刻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担忧。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快明白:与生命安全相比,自己眼前的困扰与不适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两次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负面情绪自我觉察、主动调适的过程。
二、关注需求,调优学生学习状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生刚刚熬过了一个特别的寒假,紧接就要面对“延期开学”,并迅速进入“停课不停学”的居家线上学习。小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较为薄弱,且家长复工,多数学生的居家学习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学生表现为:从心理上觉得生活无聊,又不愿意从行动上走出假期的懒散状态,投入学习去充实自我。正如有学生说的那样:“想要学习呀,可是窝在沙发上打游戏、看剧做什么都好,就是不想动,好不容易拿起书本,打开学习视频,却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这也是居家学习背景下学生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情形下,作为班级主心骨的班主任应积极应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引导和行为指导。 (一)营造氛围,带入状态
在小学生的认知中,学习就是在班级教室里上课,有同学陪伴,有老师督促,有快乐的课间……而“家”给人的环境暗示是“这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模糊学习和生活的界限。不论从软环境还是硬环境来讲,居家学习的环境都远不及学校学习的环境,这也是学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类似学校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
1.注重仪式感
仪式感能带给人信念以及归属感。我们考虑尽可能让居家学习的仪式趋同于在校学习,例如: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计划,计划中的起床时间、早读时间、睡觉时间、线上学习、课外阅读时长这几项约定统一。对学生仪容仪表做出了明确要求,逢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周五中队会,学生也按规定穿校服,佩戴红领巾线上参加活动。在家里划出学习专用区域,每日学习前先清理书桌上的无关物品,接着整理着装,不穿睡衣上课。保留师生课前的相互问候,课后相互致谢的仪式等等。每天和老师、同学一起做两次眼操。这些仪式行为操作起来并不困难,却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从而产生心理暗示:我是个小学生,应该以小学生应有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去。
2.增加互动体验
有他人在场能促进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这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社会促进效应,也是一種集体效应。我们因应小学生喜欢互动式、合作式学习,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同伴关注的心理特点,营造好同伴促进、师长促进的学习软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比如,线上主科学习我们尽量用教师直播代替视频播放,熟悉的语调和模样更容易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学生优秀作业的展示与教师的表扬产生的“鲶鱼效应”,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即使是居家学习背景下,也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借助通讯工具,一起探讨解决学习问题,共同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营造同伴促进的良好环境。再比如,班会、队会、道法课等课创设条件、设计有意义的话题,用好班群语音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经常性的讨论和分享有利于让学生产生“我们在一起,我们大家都在学习。”的心理归属感与认同感。
(二)任务驱动,调优状态
任务驱动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长时间居家学习的背景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学习,对于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适合。任务布置不应是随意的、盲目的,能否将外驱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关键还在于任务的设计。
1.目标具体化
给学生设定的任务目标如果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所以目标的设计必须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我们布置学生阅读《俗世奇人》这本书,设定的时间目标是一星期,阅读任务分项完成。首先,教师进行了整本书导读;然后学生自主阅读,任务是每天制作2-3个书中人物的人物名片;接着是一次课堂学习——学做思维导图;成果目标是根据前期制作的人物名片,独立制作一份以书中人物为线索的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并在班内交流阅读收获。阅读的目标分层设计,每一个细化的任务目标的达成都是成果目标达成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有明确的方向感。成果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更有成就感,成就感增强求知欲,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个学生主动求知的良性循环过程。
2.形式多样化
在疫情和居家学习双重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开发新的资源,有效进行学科融合,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并乐于完成的学习任务。任务布置的设定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任务的设定遵循“轻负担重质量”的理念,走出枯燥乏味的题海,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这些新颖的、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吸引着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还增强了创新意识。
三、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的成长从来都离不开家校共育,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学习督促光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需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在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缺少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支撑的前提下,在疫情的应激之中家长的心态未必摆正的现状下,班主任只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沟通,对家庭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引和辅助,才能达成家校携手促进疫期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目标。
处于疫期,学生与家长长时间的相处,自我空间被压缩、距离感消失,再加上生活方式相对单调,很容易导致亲子矛盾的产生。但是,换个角度,如果班主任能引导学生和家长用好这些相处机会,化不利为有利,疫期居家期间同样可以增亲子感情。比如,班主任可以提供一些居家亲子活动项目,如,跟妈妈学做一道拿手菜,套圈猜谜有奖活动,教爸妈做我们的学校自编操,亲子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与家长一起进行有趣的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发一些适合居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新游戏、新活动,班主任再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推广。亲子活动中家长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一面,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出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带来安全感与幸福感,这些情感能量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对学生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班主任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行为引导。以上几条路径,是一线班主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危机事件中,对本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实践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任何心理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改进,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洛克伦.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危机心理干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庞向前.儿童情绪心理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