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借鉴国外德育实践经验,创新我国德育理念、方法、模式等成为眼下重点。把美国渗透教育的成功实践引入到我国德育中来,并把有益内容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是我们对美国渗透教育进行借鉴的最大期待。
【关键词】渗透 德育 创新融合
在持续关注我国德育发展实践的基础下,借鉴国外德育实践经验,创新我国德育理念、方法、模式等成为眼下重点。美国在德育渗透教育方面成绩斐然。引入美国渗透教育的成功实践并把有益内容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是我们对美国渗透教育进行借鉴的最大期待。
一、渗透教育的时代需要
随着我国德育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问题日益凸现,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目标定位空乏,远离现实生活;实践模式僵化,创造性彰显不足;活动注重形式,难以激发参与热情等尤为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恶性加剧、功利主义教育传统忽视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发展等两大主因进一步使德育陷入困境。因此,要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走出当前困境,应充分重视渗透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美国渗透教育实践的经验
1.渗透主体的多元化
渗透教育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德育实施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和场所。学校更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正如美国品格教育提出“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
2.渗透原则的科学性
(1)有理论作支撑。 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学”,其精神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杜威认为:只向学生传授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德育要注重知行统一,不能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改造主义德育是在美国流行的又一种德育理论,它是对实用主义德育的继承、改造和补充。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德育理论不断繁荣、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微观操作和道德教育形式。
(2)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 美国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德育在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始终围绕三个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即对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都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社会和经济的内容?它要面对和处理哪些伦理问题。
(3)有法律的强力保障。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讲140 多学时的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
3.渗透方式的全方位
在美国,学校是实现德育渗透教育的主体。其强调学校管理、数学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渗透性,让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家庭教育要与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一样担负着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责任。在美国,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这些场馆都是向美国公民和外国友人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三、渗透教育经验在我国德育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美国渗透教育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德育实践的拓展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因而,吸纳其成功实践经验、引入可行的方法,实践的当前困境具有鲜明的现实意蕴。
1.拓宽德育主体,增强德育实践的广泛性。 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德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又导致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的第一责任方却不能很好地承担德育的责任。这样造成德育主体单一,家长的德育角色缺位。鉴于存在的问题和美国德育主体的多元化优势,拓宽德育主体可以成为我们德育实践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媒体要有机统一,共同担负起德育主体的角色;同时,各主体要分别依赖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功能以不同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德育的广泛性势必会进一步增强。
2.建构实践规范,提升德育实践的科学性。 有鉴于美国渗透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特点,可以看到有法律作保障、有理论作支撑的渗透教育体系效果非常显著。因而,我国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其中的有效经验。第一,从法律或制度层面,规定渗透教育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作用;第二,从完善机制或体系入手,改革或构建以渗透教育为主导的德育模式;第三,借鉴国外先相关的成熟理论或理念,进一步丰富我国德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3.扩展教育渠道,实现全方位渗透。 美国的渗透教育方式可称之为全方位、立体化。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社会熏陶和环境影响多管齐下;教学、管理、教育、服务全方位渗透这彰显了美国德育方式的巨大优势。这给予了我们具有明显的启示:第一,学校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达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统一;第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 增强德育的实效;第三,通过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四,家长和社区成员应全面参与学校的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文玲.美国学校德育探微[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1).
[2]谭伟.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J].求索,2003,(5).
[3]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关键词】渗透 德育 创新融合
在持续关注我国德育发展实践的基础下,借鉴国外德育实践经验,创新我国德育理念、方法、模式等成为眼下重点。美国在德育渗透教育方面成绩斐然。引入美国渗透教育的成功实践并把有益内容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是我们对美国渗透教育进行借鉴的最大期待。
一、渗透教育的时代需要
随着我国德育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问题日益凸现,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诸多弊端。比如目标定位空乏,远离现实生活;实践模式僵化,创造性彰显不足;活动注重形式,难以激发参与热情等尤为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恶性加剧、功利主义教育传统忽视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发展等两大主因进一步使德育陷入困境。因此,要做好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走出当前困境,应充分重视渗透教育的巨大作用。
二、美国渗透教育实践的经验
1.渗透主体的多元化
渗透教育在美国教育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德育实施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和场所。学校更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正如美国品格教育提出“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
2.渗透原则的科学性
(1)有理论作支撑。 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国学”,其精神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杜威认为:只向学生传授有关道德的知识和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德育要注重知行统一,不能导致学生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改造主义德育是在美国流行的又一种德育理论,它是对实用主义德育的继承、改造和补充。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德育理论不断繁荣、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微观操作和道德教育形式。
(2)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 美国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德育在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始终围绕三个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即对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都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社会和经济的内容?它要面对和处理哪些伦理问题。
(3)有法律的强力保障。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小学讲历史故事、伟人轶事;中学讲140 多学时的系统历史课,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
3.渗透方式的全方位
在美国,学校是实现德育渗透教育的主体。其强调学校管理、数学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渗透性,让学生通过一点一滴的体会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家庭教育要与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国家的文化传统保持一致,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一样担负着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责任。在美国,全国各地都有各种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这些场馆都是向美国公民和外国友人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三、渗透教育经验在我国德育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美国渗透教育的经验对于当前我国德育实践的拓展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因而,吸纳其成功实践经验、引入可行的方法,实践的当前困境具有鲜明的现实意蕴。
1.拓宽德育主体,增强德育实践的广泛性。 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德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而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又导致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的第一责任方却不能很好地承担德育的责任。这样造成德育主体单一,家长的德育角色缺位。鉴于存在的问题和美国德育主体的多元化优势,拓宽德育主体可以成为我们德育实践创新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媒体要有机统一,共同担负起德育主体的角色;同时,各主体要分别依赖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功能以不同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德育的广泛性势必会进一步增强。
2.建构实践规范,提升德育实践的科学性。 有鉴于美国渗透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特点,可以看到有法律作保障、有理论作支撑的渗透教育体系效果非常显著。因而,我国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其中的有效经验。第一,从法律或制度层面,规定渗透教育的重要地位或突出作用;第二,从完善机制或体系入手,改革或构建以渗透教育为主导的德育模式;第三,借鉴国外先相关的成熟理论或理念,进一步丰富我国德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3.扩展教育渠道,实现全方位渗透。 美国的渗透教育方式可称之为全方位、立体化。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社会熏陶和环境影响多管齐下;教学、管理、教育、服务全方位渗透这彰显了美国德育方式的巨大优势。这给予了我们具有明显的启示:第一,学校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达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统一;第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 增强德育的实效;第三,通过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四,家长和社区成员应全面参与学校的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文玲.美国学校德育探微[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1).
[2]谭伟.中美两国学校德育之比较[J].求索,2003,(5).
[3]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