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 :果农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黑痘病又叫疮痂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在4月上旬高温多湿天气,有利于葡萄黑豆病的发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植株的幼嫩绿色部分。造成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对葡萄生产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葡萄黑痘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是:
  1 发病症状
  1.1 叶片
  叶受害后初期发生针头大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中部变灰色,边缘呈暗褐色,病斑中部叶肉易枯死。
  1.2 新梢
  病斑呈长椭圆形,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边缘紫褐色至黑色,稍隆起,中央呈灰色凹陷,有时深达木质部或髓部,龟裂。嫩梢、叶柄、果梗被害后,最初呈现紫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以后变黑、凹陷,严重时病斑相连,病梢干枯。
  1.3 穗轴
  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可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
  1.4 幼果
  感病后,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或紫色,多个小病斑联合成大斑;中央为灰白色,凹陷,上生黑色小颗粒。被害幼果往往停长易脱落,如果实较大时才被害,则变成深绿色,生长缓慢或畸形、质硬、味酸,有时从病部裂开,露出种子,有时即使能成熟,也往往变味,后腐烂。
  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中越冬,第2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植株后,菌丝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春季及初夏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物理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苗木定植前进行消毒处理。用3%~5%的硫酸铜溶液或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溶液浸泡3~5分钟即可。
  (2)清洁田园。由于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因此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烂果等,集中烧毁。而后喷两次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第1次在清园后进行,第2次在芽萌动时进行。
  (3)加强田间管理。定植前和采果后施足有机肥,防止过多施用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追肥应使用含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全肥;增加植株营养,提高抗病力。
  在葡萄园的四周及行间开排水沟,深70~100厘米,宽50~60厘米;行间沟深40~50厘米,宽30~40厘米,有利雨季排水降低园间湿度,可减少病害侵染。
  3.2 药剂防治
  (1)幼叶展开3~4片时,就要开始喷药,直至开花前,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药物可用24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800倍的代森锰锌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53.8%可杀得2 000型悬浮剂1 000~1 200倍喷雾。
  (2)葡萄开花及幼果生长期,可用40%杜邦福星8 000倍、25%敌力脱乳油3 000~5 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3000~5 000倍液、75%达科宁粉剂500~8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葡萄枝叶成熟老化,果实迅速膨大,抗病能力逐渐增强,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18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
  (作者联系电话:13953807143)
其他文献
静宁县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水资源紧缺。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保护水资源,充分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搞好规划,综合治理,合理配置
Browser/Server三层体系构造的数据库设计思想较为实用,具有设计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利用此思想指导开发的一个基于Web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较好的Web操作界面和数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最基层的农业服务机构,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是基层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农战略的成败。本文分析了甘肃省和政县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
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对农业机械化的涵义、项目类别、系统组成及其结构关系、与经济社会的反馈作用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了农业机械化系统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