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杨小苹从浙江银监局副局长调任福建银监局局长,至当年年底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杨小苹推动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即让福建全省71家农村信用社中的68家按照银监会要求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革。此前,银监会提出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即在2008年底前完成对全国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的改革。性格爽直、做事果断是每一个认识杨小苹的人给她的评价,她的同事说她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活力,这种情绪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促改革,以“动”制“静”
从浙江到福建,对于杨小苹来说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以往的监管理念却仍然适用,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监管依然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出了风险还有总行统筹调度,由总行首先承担化解风险的责任。但是对于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而言,所有风险都必须自己承担。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法人机构来说,即便是一些小风险的发生也可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进而给社会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农村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杨小苹经常强调“守土有责”,监管部门要始终紧盯风险不放松,致力于推进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如何尽快化解福建农村信用社历史积聚的风险,进而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起来,让农村信用社发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杨小苹提出其前提是这些农村信用社要完成自身的改革,增强金融支农的能力,从而在金融支农和自身业务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双赢的路子。
2006年6月,福建银监局召开了福建省农信社改革工作会议,这也是杨小苹到福建后组织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杨小苹提出要在当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福建省内所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这一时限比银监会提出的时限要早了两年,当时即便是第一批先行试点的八个省份中还有个别没有完全完成一级法人的改革,那么对于改革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方案尚不明朗且改革本身仍需多方协调的福建农村信用社而言,用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改革在多数人看来难度确实太大了。杨小苹本意显然不是要为难这些信用社,她认为,虽然银监会提出的时间表是一个总的规划,对于具体的农信社来说,只有加快步伐完成改革,才能尽快拿到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便为今后的经营赢得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为此,杨小苹认为需要给这些信用社注入一针强心剂,迫使这些信用社动起来,六个月的时间,不光是给这些信用社以压力,也是从监管层面给各信用社所在的地方政府以压力,使他们尽快落实相关政策,农信社改革就是多方责任的明确与落实,只要能启动,改革本身将不是什么复杂的难题。
事实也印证了杨小苹的想法,在获得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农村信用社自身认同的情况下,改革启动后得到了顺利推进。2006年底,全省68家拟组建统一法人的农信联社中有67家获准开业,3家拟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中1家已经开业,2家的筹建申请已上报银监会审批,仅剩下1家因为资不抵债严重确实无法启动改革。至此,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这比银监会提出的工作目标提前了两年。改革完成后,福建省农信社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业务有了大幅提升,一组简单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2007年福建省农信社系统支农贷款新增104亿元,占全省支农贷款新增额的115%,资产质量居全国第5位,全年实现净利润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改革动起来了,不可能也成为了可能。
重协调,“落后”变“先进”
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是银监机构的职责所在,但有的时候,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却不能凭借监管部门的一己之力,需要监管者与各级政府部门多方沟通、协调。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能力,是一个优秀的银行监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杨小苹具备这种素质。2006年下半年到任后,她坚持“内外兼修”,主张经济金融要加强互动,实现“双赢”。为此,她主动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了工作思路,马不停蹄地走访了省经贸委、外经贸委、发改委、统计局、工商局、新华社等部门和单位。她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献策,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后,杨小苹同志立即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着手制定银行业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一年多来,她还先后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应对出口退税带来的冲击、国有企业合并重组等问题向省领导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很多领导逐渐认识了这位风风火火的女局长,也更多地认识了福建银监局,福建银行业监管工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福建省农信社改革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背后少不了作为监管者的杨小苹在各级政府、省联社、信用社之间穿插协调。特别是2006年底全省唯一没有启动改革的柘荣县农信社,其改革目标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可以说就是她多方沟通、协调的结果。柘荣县农信社历史包袱极为沉重,经营亏损严重造成资不抵债,财务缺口高达2971万元,属于福建省贫困县的柘荣县政府财力薄弱,无法拿出相应资金或财产对柘荣县联社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扶持。如何推进这家信用社的改革,问题在省、地市、县级政府以及省联社之间兜兜转转后还是没有结果。如果不抓紧确定一个改革思路,可能改革会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为此,杨小苹多次协调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政府和省联社、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先后共提出了三级出资扶持、实施市场退出和兼并收购等三套方案,皆因各方未能达成共识而无法实施。事情拖到2007年11月,杨小苹意识到柘荣县信用社改革必须另辟蹊径,突破现有的产权模式才能推进改革。她再次深入调研论证、多方沟通协调,最后提出了柘荣县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按股份制原则进行改革,严格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即原合作制下的股金按入股金额全部退还投资者,新机构的股权按照资金来源分为法人股和职工自然人股,其中法人股3000万元系引进福建省内资本实力较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3家农村合作银行和两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跨区域战略投资入股,每家各投600万元。改革方案提出后为有关各方所接受,并很快进入实施操作。如此一来,柘荣县农村信用社在股权结构上可谓是一步到位,股份无一资格股,全部为投资性股份,并以股份制信用社的身份登记成立,就这样这家信用社成了全国唯一一家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而股份化正是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
对农信社改革如此,另一类地方法人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改革的背后也有着杨小苹四处协调、积极推动的身影。作为省内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的福州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后,在2007年实现了在省内的跨区域经营,下一步考虑的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的问题。杨小苹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阐明引资的目的在于引智,要看到外资的到来对于提升这家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价值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些观点最终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目前福州城商行的引资框架已经达成,预计在2008年能够完成。
信托公司的改革发展也是如此。经过四次信托整顿,换证以后福建省内就剩下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家信托公司。为了能让联华信托投资公司找一个合适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又维护中资银行业机构的安全和利益,一年来,杨小苹在国资委、投资方和信托公司间积极协调,精心指导,做了大量工作,使谈判中的难题逐个取得突破。2008年初,联华信托引进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方案已经获得银监会的批准,使得联华信托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信托公司。2008年2月29日,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
讲服务,由“表”及“里”
从事了近二十年与银行监管相关的工作,杨小苹谈及银行监管始终不离“服务”二字,服务被监管机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在被监管者看来,杨小苹是一个能站在他们角度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监管者。在杨小苹的监管理念里,在满足各种监管指标、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内,要维护好被监管者的经营自主权,给予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调整业务结构上,只要银行需要,监管机构就积极地给予支持。她始终认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在本质上与银行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并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而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杨小苹提出了和谐监管、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廉洁监管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福建银监局积极引导银行业强化金融支撑和服务功能,实现银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任不久,杨小苹就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银行业支农调研活动,共对全省1200个农户、600个农村个体工商户和300家农村小企业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福建银行业支持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得到福建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政府转发全省执行。她还推动与福建省农办合作在全省16个县(市)开展支农信贷综合试点工作,探索银行业支农新路子。2006年8月,杨小苹第一时间深入“桑美”超强台风肆虐过后的灾区慰问,调查提出银行业支持灾后重建工作措施和意见,要求立即启动信贷“绿色通道”,帮助受灾企业和灾民重建家园。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芸称她“体现了认真履职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的可贵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小苹下决心指导和推动辖区银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制定了推动辖区银行业金融创新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她提出金融创新要坚持理念先行,举办了金融创新大讲堂活动。大讲堂按月开讲,先后邀请沈联涛、巴曙松等一批专家学者来闽讲课,受到了银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公众的欢迎,常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杨小苹十分强调发挥银行业机构在防范风险中的内因作用和主导作用,在她看来,再好的监管者都不能替代银行业自身风险管理。2007年启动了“福建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合规培训1300多人次,增强了广大银行业员工合规意识。督促指导各行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或单设合规岗,辖区银行业合规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业的监管者能够管到点子上,让被监管者心悦诚服,而不专业的监管则会让被监管者无所适从。杨小苹注重提高监管专业性,到任后启动了监管流程改造工作,立足辖区实际,反复比较不同监管流程的优劣,最终确定对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实行不同的监管模式,实现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分离,常规监管与违规处罚分离,监管履职与监管后评价分离。在新的监管流程平台上,推出了一系列监管举措。事实证明,这些手段对提升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大有裨益。“公生明,廉生威”,杨小苹常用这句古训教育广大干部,只有廉洁监管,才能服众,才能有效树立监管权威。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她大力整章建制,从各银行业机构聘请了“约法三章”监督员,大力推动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福建银行业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呈现出沟通充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各银行业机构被监管者能够通过接受监管发现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从而乐于接受监管,主动欢迎监管。在福建省各级政府看来,福建银监局所作的工作,其意义已经超过监管工作本身,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越来越多的力量。
杨小苹看到,当前监管部门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职能,有的是法律赋予的,有的是不容推卸的社会职能。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的服务也要由“表”及“里”,监管不应就监管而监管,应该立足于银行业长远发展,立足于地方经济。还是那句话,监管的本质就是服务。
促改革,以“动”制“静”
从浙江到福建,对于杨小苹来说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以往的监管理念却仍然适用,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监管依然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国有银行或者股份制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出了风险还有总行统筹调度,由总行首先承担化解风险的责任。但是对于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而言,所有风险都必须自己承担。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法人机构来说,即便是一些小风险的发生也可能给其带来灭顶之灾,进而给社会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在农村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杨小苹经常强调“守土有责”,监管部门要始终紧盯风险不放松,致力于推进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如何尽快化解福建农村信用社历史积聚的风险,进而更快更好地发展壮大起来,让农村信用社发挥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杨小苹提出其前提是这些农村信用社要完成自身的改革,增强金融支农的能力,从而在金融支农和自身业务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双赢的路子。
2006年6月,福建银监局召开了福建省农信社改革工作会议,这也是杨小苹到福建后组织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杨小苹提出要在当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福建省内所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这一时限比银监会提出的时限要早了两年,当时即便是第一批先行试点的八个省份中还有个别没有完全完成一级法人的改革,那么对于改革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方案尚不明朗且改革本身仍需多方协调的福建农村信用社而言,用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改革在多数人看来难度确实太大了。杨小苹本意显然不是要为难这些信用社,她认为,虽然银监会提出的时间表是一个总的规划,对于具体的农信社来说,只有加快步伐完成改革,才能尽快拿到相关的扶持政策,以便为今后的经营赢得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为此,杨小苹认为需要给这些信用社注入一针强心剂,迫使这些信用社动起来,六个月的时间,不光是给这些信用社以压力,也是从监管层面给各信用社所在的地方政府以压力,使他们尽快落实相关政策,农信社改革就是多方责任的明确与落实,只要能启动,改革本身将不是什么复杂的难题。
事实也印证了杨小苹的想法,在获得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农村信用社自身认同的情况下,改革启动后得到了顺利推进。2006年底,全省68家拟组建统一法人的农信联社中有67家获准开业,3家拟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中1家已经开业,2家的筹建申请已上报银监会审批,仅剩下1家因为资不抵债严重确实无法启动改革。至此,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这比银监会提出的工作目标提前了两年。改革完成后,福建省农信社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业务有了大幅提升,一组简单的数据或许可以佐证:2007年福建省农信社系统支农贷款新增104亿元,占全省支农贷款新增额的115%,资产质量居全国第5位,全年实现净利润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改革动起来了,不可能也成为了可能。
重协调,“落后”变“先进”
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是银监机构的职责所在,但有的时候,要履行好这个职责,却不能凭借监管部门的一己之力,需要监管者与各级政府部门多方沟通、协调。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能力,是一个优秀的银行监管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杨小苹具备这种素质。2006年下半年到任后,她坚持“内外兼修”,主张经济金融要加强互动,实现“双赢”。为此,她主动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了工作思路,马不停蹄地走访了省经贸委、外经贸委、发改委、统计局、工商局、新华社等部门和单位。她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献策,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后,杨小苹同志立即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着手制定银行业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一年多来,她还先后就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应对出口退税带来的冲击、国有企业合并重组等问题向省领导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很多领导逐渐认识了这位风风火火的女局长,也更多地认识了福建银监局,福建银行业监管工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福建省农信社改革能在短时间内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背后少不了作为监管者的杨小苹在各级政府、省联社、信用社之间穿插协调。特别是2006年底全省唯一没有启动改革的柘荣县农信社,其改革目标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可以说就是她多方沟通、协调的结果。柘荣县农信社历史包袱极为沉重,经营亏损严重造成资不抵债,财务缺口高达2971万元,属于福建省贫困县的柘荣县政府财力薄弱,无法拿出相应资金或财产对柘荣县联社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扶持。如何推进这家信用社的改革,问题在省、地市、县级政府以及省联社之间兜兜转转后还是没有结果。如果不抓紧确定一个改革思路,可能改革会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为此,杨小苹多次协调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政府和省联社、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先后共提出了三级出资扶持、实施市场退出和兼并收购等三套方案,皆因各方未能达成共识而无法实施。事情拖到2007年11月,杨小苹意识到柘荣县信用社改革必须另辟蹊径,突破现有的产权模式才能推进改革。她再次深入调研论证、多方沟通协调,最后提出了柘荣县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按股份制原则进行改革,严格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方案,即原合作制下的股金按入股金额全部退还投资者,新机构的股权按照资金来源分为法人股和职工自然人股,其中法人股3000万元系引进福建省内资本实力较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3家农村合作银行和两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跨区域战略投资入股,每家各投600万元。改革方案提出后为有关各方所接受,并很快进入实施操作。如此一来,柘荣县农村信用社在股权结构上可谓是一步到位,股份无一资格股,全部为投资性股份,并以股份制信用社的身份登记成立,就这样这家信用社成了全国唯一一家股份制的农村信用社,而股份化正是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
对农信社改革如此,另一类地方法人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改革的背后也有着杨小苹四处协调、积极推动的身影。作为省内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的福州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后,在2007年实现了在省内的跨区域经营,下一步考虑的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的问题。杨小苹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阐明引资的目的在于引智,要看到外资的到来对于提升这家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价值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些观点最终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目前福州城商行的引资框架已经达成,预计在2008年能够完成。
信托公司的改革发展也是如此。经过四次信托整顿,换证以后福建省内就剩下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家信托公司。为了能让联华信托投资公司找一个合适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又维护中资银行业机构的安全和利益,一年来,杨小苹在国资委、投资方和信托公司间积极协调,精心指导,做了大量工作,使谈判中的难题逐个取得突破。2008年初,联华信托引进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方案已经获得银监会的批准,使得联华信托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信托公司。2008年2月29日,联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
讲服务,由“表”及“里”
从事了近二十年与银行监管相关的工作,杨小苹谈及银行监管始终不离“服务”二字,服务被监管机构,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在被监管者看来,杨小苹是一个能站在他们角度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监管者。在杨小苹的监管理念里,在满足各种监管指标、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内,要维护好被监管者的经营自主权,给予宽松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调整业务结构上,只要银行需要,监管机构就积极地给予支持。她始终认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在本质上与银行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并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而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杨小苹提出了和谐监管、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廉洁监管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福建银监局积极引导银行业强化金融支撑和服务功能,实现银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到任不久,杨小苹就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银行业支农调研活动,共对全省1200个农户、600个农村个体工商户和300家农村小企业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福建银行业支持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得到福建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政府转发全省执行。她还推动与福建省农办合作在全省16个县(市)开展支农信贷综合试点工作,探索银行业支农新路子。2006年8月,杨小苹第一时间深入“桑美”超强台风肆虐过后的灾区慰问,调查提出银行业支持灾后重建工作措施和意见,要求立即启动信贷“绿色通道”,帮助受灾企业和灾民重建家园。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芸称她“体现了认真履职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的可贵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小苹下决心指导和推动辖区银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制定了推动辖区银行业金融创新中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她提出金融创新要坚持理念先行,举办了金融创新大讲堂活动。大讲堂按月开讲,先后邀请沈联涛、巴曙松等一批专家学者来闽讲课,受到了银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公众的欢迎,常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杨小苹十分强调发挥银行业机构在防范风险中的内因作用和主导作用,在她看来,再好的监管者都不能替代银行业自身风险管理。2007年启动了“福建银行业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合规培训1300多人次,增强了广大银行业员工合规意识。督促指导各行设立了独立的合规部门或单设合规岗,辖区银行业合规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业的监管者能够管到点子上,让被监管者心悦诚服,而不专业的监管则会让被监管者无所适从。杨小苹注重提高监管专业性,到任后启动了监管流程改造工作,立足辖区实际,反复比较不同监管流程的优劣,最终确定对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实行不同的监管模式,实现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分离,常规监管与违规处罚分离,监管履职与监管后评价分离。在新的监管流程平台上,推出了一系列监管举措。事实证明,这些手段对提升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大有裨益。“公生明,廉生威”,杨小苹常用这句古训教育广大干部,只有廉洁监管,才能服众,才能有效树立监管权威。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她大力整章建制,从各银行业机构聘请了“约法三章”监督员,大力推动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福建银行业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呈现出沟通充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各银行业机构被监管者能够通过接受监管发现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从而乐于接受监管,主动欢迎监管。在福建省各级政府看来,福建银监局所作的工作,其意义已经超过监管工作本身,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越来越多的力量。
杨小苹看到,当前监管部门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职能,有的是法律赋予的,有的是不容推卸的社会职能。在此情况下,监管部门的服务也要由“表”及“里”,监管不应就监管而监管,应该立足于银行业长远发展,立足于地方经济。还是那句话,监管的本质就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