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衡量标准和推进循环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促进循环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内涵衡量标准 障碍 政策手段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08-02
当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但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还普遍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如果不在一些基本方面统一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就容易因为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流于空谈。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概念层面的深入讨论,并就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和优先领域提出政策建议。
一、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
目前普遍认可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追求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的衡量标准。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归纳出几点基本的评价原则和衡量标准,简称“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再利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对制造商采取产业群体间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再循环原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要求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同时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最高效率地节约资源,也是最佳的环保手段,因此,发展兼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完全可以作为工业化阶段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发展循环经济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指标就可能成为考核地方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因素,这样才可能在各方面的政策配合下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去,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可能保证我国平稳度过重化工业时代。
三、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
1.价格障碍。首先,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原理来分析,生态环境的流动性、外部性和非排它性,使其成为社会共有物品,任何理性人都可追求免费使用给自己创造最大的效益,而对于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成本,又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清晰可见的产权界限,没有统一的市场补偿价格标准,使受害者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要求污染制造者给予补偿。这种由市场失灵导致的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计成本的长期的贪婪使用,必将导致供给枯竭、环境恶化,社会福利降低。其次,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意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环节多数不是现行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过程一般都存在着可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资源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最后,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开发早,本国资源大多耗竭或开发成本高,因此,通常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构建完整工业链时,也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
2.成本障碍。一方面,环境容量资源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显著不同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和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没有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和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一个重要的效益来源就不能显现,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就很难收回。另一方面,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
3.技术水平有限。我国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也亟待提高。
4.工业体系布局不合理。我国工业体系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专业化分工不足导致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前所未有地消耗了资源和能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园区的开发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5.政府干预失灵。政府干预是对环境保护的市场失灵的校正,优势市场在政府干预下充分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常常会干预失灵。政府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建设项目决策和环境管理中忽视正当的环境利益,不能有效协调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导致政府干预失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
1.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环节,应统筹规划油、气、铁、铜、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
2.在城市建设中,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开发和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建设中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优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五、现阶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
推动循环经济可以借助法律强制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尚未立法的现阶段,根据前述分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首先通过国家综合经济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体现。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利用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循环型生产环节的形成。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将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税收优惠,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资拉动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选择,从而既提高效率,又能形成自发的高效机制。
价格主管部门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利用这些政策手段,初步解决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制定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生产环节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消费环节的废弃成本,初步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参考文献:
1.诸大健.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李慧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寿兵.产业生态学与生态学产业建设战略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7)
(作者简介:王晓东,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任一鑫,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于实践 山东青岛 266510;牛冲槐,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若佳)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内涵衡量标准 障碍 政策手段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08-02
当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但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还普遍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如果不在一些基本方面统一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就容易因为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流于空谈。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概念层面的深入讨论,并就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和优先领域提出政策建议。
一、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衡量标准
目前普遍认可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追求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首位目标。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2.循环经济的衡量标准。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归纳出几点基本的评价原则和衡量标准,简称“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造商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率和环境同化能力。
(2)再利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群体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对制造商采取产业群体间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再循环原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要求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同时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最高效率地节约资源,也是最佳的环保手段,因此,发展兼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完全可以作为工业化阶段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发展循环经济提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指标就可能成为考核地方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因素,这样才可能在各方面的政策配合下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去,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可能保证我国平稳度过重化工业时代。
三、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
1.价格障碍。首先,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原理来分析,生态环境的流动性、外部性和非排它性,使其成为社会共有物品,任何理性人都可追求免费使用给自己创造最大的效益,而对于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成本,又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清晰可见的产权界限,没有统一的市场补偿价格标准,使受害者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要求污染制造者给予补偿。这种由市场失灵导致的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计成本的长期的贪婪使用,必将导致供给枯竭、环境恶化,社会福利降低。其次,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意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环节多数不是现行市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利用过程一般都存在着可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资源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最后,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开发早,本国资源大多耗竭或开发成本高,因此,通常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构建完整工业链时,也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
2.成本障碍。一方面,环境容量资源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显著不同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和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没有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和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一个重要的效益来源就不能显现,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就很难收回。另一方面,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
3.技术水平有限。我国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我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也亟待提高。
4.工业体系布局不合理。我国工业体系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专业化分工不足导致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前所未有地消耗了资源和能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园区的开发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并不能完全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5.政府干预失灵。政府干预是对环境保护的市场失灵的校正,优势市场在政府干预下充分发挥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常常会干预失灵。政府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建设项目决策和环境管理中忽视正当的环境利益,不能有效协调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导致政府干预失灵。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
1.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环节,应统筹规划油、气、铁、铜、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
2.在城市建设中,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开发和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建设中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优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五、现阶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
推动循环经济可以借助法律强制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尚未立法的现阶段,根据前述分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首先通过国家综合经济部门、财政部门、税收部门制定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体现。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利用国债等渠道进行投资引导,在各行各业促进循环型生产环节的形成。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当研究制定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对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企业生产再生资源产品的,国家财政、税收部门应积极研究制定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各地税收征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文件,严格贯彻执行已有的税收减免政策。通过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将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税收优惠,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投资拉动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选择,从而既提高效率,又能形成自发的高效机制。
价格主管部门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利用这些政策手段,初步解决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环保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排污标准和制定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生产环节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消费环节的废弃成本,初步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参考文献:
1.诸大健.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李慧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寿兵.产业生态学与生态学产业建设战略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1(7)
(作者简介:王晓东,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任一鑫,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于实践 山东青岛 266510;牛冲槐,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山西太原 03002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