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常州市积极开展秋粮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切实加强秋作物田间管理,全市秋粮生产喜获丰收,单产水平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单产505.8公斤,继续位列全省第一,水稻单产643.5公斤,连续十三年位列全省第一。
一、秋粮生产基本情况
(一)秋粮面积和总产略有下降。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126.09万亩,比上年减4.4%,实种水稻114.39万亩,同比减少5.1万亩,减幅4.4%。秋粮总产77.4万吨,比上年减4.1%,其中稻谷总产73.6万吨,比上年减2.98万吨,减幅4.1%。
(二)水稻单产创历史新高。今年全市秋粮单产获得613.9公斤,比上年增0.38%,其中水稻单产643.5公斤,比去年略增2.47公斤,增幅0.39%。一市三区水稻单产是历史上最为平衡的一年,武进648.7公斤,金坛645公斤,溧阳643.5公斤,新北641公斤。
(三)穗数粒数呈现“两增两减”。据辖市区作栽条线调查统计,全市水稻亩均有效21.5万,同比减0.9万,基本达到了足穗目标;总130.3粒,同比增5.8粒;结实率93.3%,同比减0.5个百分点;平均千粒重27.2克,同比增0.1克,理论亩产达703.1公斤,比去年增2.3公斤。
(四)水稻亩产收益下降。2015年每百斤稻谷收购价140元,比去年减15元,机插水稻亩均产值达到1796.5元,较去年减少189.8元,减幅9.6%,。同时,受人工、机械等环节成本继续上涨的影响,机插水稻亩均成本较去年继续上涨,亩成本总计1022元(不含土地租赁成本),同比上涨58.6元,涨幅6%,亩均纯收益(不含各类种粮补贴117.8元)达到774.4元,比去年减248.3元,减幅24.3%。直播稻亩生产成本1110.5元(不含土地租赁成本),比上年增27元,亩均纯收益(不含各类种粮补贴)581.7元,比去年减205.4元,减幅26.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秋收秋种进度慢,“迟套迟”问题尤为突出。受粮价、天气、机械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水稻收割进度大幅慢于往年。造成迟收情况,前期天气是主因,后期则主要是由于收割机械不足。据调查,全市收割机总量仅能满足1/3的收割需求,对外地跨区作业机械的依赖度极高,农户争抢收割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今年全市新增烘干设备400多台套,烘干能力相比去年又有大幅提高,但不少规模在200亩以内的专业种粮大户出于惜本心理,仍舍不得花钱烘干,等天收、等天晒。
(二)粮价收购不稳定,影响农户投入和技术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育秧期间水分管理不到位,“烧芽”、“烧苗”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机械播种环节喷水量不足,造成暗化期间缺水;对高温天气缺乏预判,没有及时喷水、补水,造成大面积“烧苗”等。二是因洪涝受灾淹水严重重新补种补栽田块,农户补救措施粗放,部分农户种植质量差,一些田块处于失管状态。三是一些区域直播稻反弹势头较强,尤其是结构调整力度较大,零星插花田块,机插稻面积萎缩比较明显。
(三)天气影响等因素,也给粮食生产带来新挑战。2015年水稻栽插和分蘖期遭受历史罕见的两次强降雨天气,造成较大面积的水稻受涝受淹,这些给今年水稻高产稳产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从近几年来看,强台风、低温阴雨等不利气候随时可能频发、重发,水稻重大病虫害也呈重发态势,水稻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压力越来越大。
三、秋粮丰收措施
(一)强化“四主推”技术。一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2015年,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武运粳23号”当家,扩大示范武运粳30号。据作栽部门统计,全市主体种植武运粳23号65.9万亩,占比57.6%,武运粳30号18.4万亩,占比16%,南粳46、南粳5055、长粒香、软玉、镇糯19等一批吃口性好的优质稻米品种也得到了示范种植。二是大力示范推广水稻主推技术,全市麦秸全量还田面积61.76万亩,占比53.9%,示范推广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面积93.72万亩,占比81.9%。三是大力开展配方肥和配方药示范推广。2015年,全市耕地质量示范区建设项目共推广商品有机肥11300吨,金坛、溧阳、武进各建立了一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新增“五有五好组织”6个,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7.0%。
(二)强化育供秧基地建设。据统计,2015年全市建设规模化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184个,育秧面积2795.26亩,供秧大田面积37.74万亩,占机插面积的40.5%,其中市级财政补助微喷灌设集中育秧基地45个,育秧面积541.06亩,新增硬盘58.35万张,新增基质料6022.5吨,新增机械化播种流水线10台套,全面提高了水稻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项目辐射带动。2015年,全市建设了33个水稻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1个溧阳省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试点县项目和45市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项目,投入部省市三级财政资金1790万元。全市共建设353个各类示范方(田、片),实现溧阳上黄、埭头、南渡、社渚、溧城、上兴、金坛指前、直溪、朱林、武进前黄等2个辖市(区)整县制和10个镇整镇制推进,创建面积达45.7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39.9%。通过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共建,点、线、面结合,真正形成了“建设一点,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局面。
(四)强化抗灾救灾应变。针对强降雨受淹受涝严峻挑战,以及梅雨期降水呈连续性、降水强度大不利影响,全市相关部门积极提供组织、技术和经济保障,积极做好抗灾减灾工作。省、市及时下拨救灾资金用于购买救灾种、补贴自备种、补贴剩余秧苗及救灾基质,所有资金均及时发放到位。受灾最重的金坛区,市农委还委托金坛种子公司调运救灾种,共发放98512斤,组织5个镇17家合作社共计补育秧苗167229盘,使用130146盘,保障了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区未出现一块抛荒田。
一、秋粮生产基本情况
(一)秋粮面积和总产略有下降。调查资料显示,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126.09万亩,比上年减4.4%,实种水稻114.39万亩,同比减少5.1万亩,减幅4.4%。秋粮总产77.4万吨,比上年减4.1%,其中稻谷总产73.6万吨,比上年减2.98万吨,减幅4.1%。
(二)水稻单产创历史新高。今年全市秋粮单产获得613.9公斤,比上年增0.38%,其中水稻单产643.5公斤,比去年略增2.47公斤,增幅0.39%。一市三区水稻单产是历史上最为平衡的一年,武进648.7公斤,金坛645公斤,溧阳643.5公斤,新北641公斤。
(三)穗数粒数呈现“两增两减”。据辖市区作栽条线调查统计,全市水稻亩均有效21.5万,同比减0.9万,基本达到了足穗目标;总130.3粒,同比增5.8粒;结实率93.3%,同比减0.5个百分点;平均千粒重27.2克,同比增0.1克,理论亩产达703.1公斤,比去年增2.3公斤。
(四)水稻亩产收益下降。2015年每百斤稻谷收购价140元,比去年减15元,机插水稻亩均产值达到1796.5元,较去年减少189.8元,减幅9.6%,。同时,受人工、机械等环节成本继续上涨的影响,机插水稻亩均成本较去年继续上涨,亩成本总计1022元(不含土地租赁成本),同比上涨58.6元,涨幅6%,亩均纯收益(不含各类种粮补贴117.8元)达到774.4元,比去年减248.3元,减幅24.3%。直播稻亩生产成本1110.5元(不含土地租赁成本),比上年增27元,亩均纯收益(不含各类种粮补贴)581.7元,比去年减205.4元,减幅26.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秋收秋种进度慢,“迟套迟”问题尤为突出。受粮价、天气、机械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水稻收割进度大幅慢于往年。造成迟收情况,前期天气是主因,后期则主要是由于收割机械不足。据调查,全市收割机总量仅能满足1/3的收割需求,对外地跨区作业机械的依赖度极高,农户争抢收割机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今年全市新增烘干设备400多台套,烘干能力相比去年又有大幅提高,但不少规模在200亩以内的专业种粮大户出于惜本心理,仍舍不得花钱烘干,等天收、等天晒。
(二)粮价收购不稳定,影响农户投入和技术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育秧期间水分管理不到位,“烧芽”、“烧苗”现象仍时有发生。如机械播种环节喷水量不足,造成暗化期间缺水;对高温天气缺乏预判,没有及时喷水、补水,造成大面积“烧苗”等。二是因洪涝受灾淹水严重重新补种补栽田块,农户补救措施粗放,部分农户种植质量差,一些田块处于失管状态。三是一些区域直播稻反弹势头较强,尤其是结构调整力度较大,零星插花田块,机插稻面积萎缩比较明显。
(三)天气影响等因素,也给粮食生产带来新挑战。2015年水稻栽插和分蘖期遭受历史罕见的两次强降雨天气,造成较大面积的水稻受涝受淹,这些给今年水稻高产稳产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从近几年来看,强台风、低温阴雨等不利气候随时可能频发、重发,水稻重大病虫害也呈重发态势,水稻防灾减灾和恢复生产压力越来越大。
三、秋粮丰收措施
(一)强化“四主推”技术。一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2015年,以高产优质新品种“武运粳23号”当家,扩大示范武运粳30号。据作栽部门统计,全市主体种植武运粳23号65.9万亩,占比57.6%,武运粳30号18.4万亩,占比16%,南粳46、南粳5055、长粒香、软玉、镇糯19等一批吃口性好的优质稻米品种也得到了示范种植。二是大力示范推广水稻主推技术,全市麦秸全量还田面积61.76万亩,占比53.9%,示范推广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面积93.72万亩,占比81.9%。三是大力开展配方肥和配方药示范推广。2015年,全市耕地质量示范区建设项目共推广商品有机肥11300吨,金坛、溧阳、武进各建立了一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新增“五有五好组织”6个,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7.0%。
(二)强化育供秧基地建设。据统计,2015年全市建设规模化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184个,育秧面积2795.26亩,供秧大田面积37.74万亩,占机插面积的40.5%,其中市级财政补助微喷灌设集中育秧基地45个,育秧面积541.06亩,新增硬盘58.35万张,新增基质料6022.5吨,新增机械化播种流水线10台套,全面提高了水稻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和水平。
(三)强化项目辐射带动。2015年,全市建设了33个水稻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1个溧阳省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试点县项目和45市级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项目,投入部省市三级财政资金1790万元。全市共建设353个各类示范方(田、片),实现溧阳上黄、埭头、南渡、社渚、溧城、上兴、金坛指前、直溪、朱林、武进前黄等2个辖市(区)整县制和10个镇整镇制推进,创建面积达45.7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39.9%。通过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共建,点、线、面结合,真正形成了“建设一点,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局面。
(四)强化抗灾救灾应变。针对强降雨受淹受涝严峻挑战,以及梅雨期降水呈连续性、降水强度大不利影响,全市相关部门积极提供组织、技术和经济保障,积极做好抗灾减灾工作。省、市及时下拨救灾资金用于购买救灾种、补贴自备种、补贴剩余秧苗及救灾基质,所有资金均及时发放到位。受灾最重的金坛区,市农委还委托金坛种子公司调运救灾种,共发放98512斤,组织5个镇17家合作社共计补育秧苗167229盘,使用130146盘,保障了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区未出现一块抛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