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超过20%,肩负着落实古代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任,但能否落实到位关键要看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态度.然而,长期以来文言文被列为初中生学语文的“三怕”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脉文言文教学的弊病,改变课堂教学的样态,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师生文言语篇解读的能力.rn黄厚江老师曾在一次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讲道,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留下去便功德无量.这不得不引起每位语文人的深思.面对一篇文言文,如果只是关注字音、字形、解词、译句、文言常识等内容,这样的文本解读简直就味同嚼蜡
【机 构】
: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徐州 2211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超过20%,肩负着落实古代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任,但能否落实到位关键要看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态度.然而,长期以来文言文被列为初中生学语文的“三怕”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脉文言文教学的弊病,改变课堂教学的样态,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师生文言语篇解读的能力.rn黄厚江老师曾在一次报告中语重心长地讲道,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留下去便功德无量.这不得不引起每位语文人的深思.面对一篇文言文,如果只是关注字音、字形、解词、译句、文言常识等内容,这样的文本解读简直就味同嚼蜡.其实,在解读文言文时只要能找准关键词,就等于找到了文言语篇解读的钥匙.
其他文献
“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往往是概括《百合花》中新媳妇性格时的必选词.这些词固然能概括好的性格,但若能在这些概括性的词语里融入“吝啬”“羞涩”“倔强”或许更有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
好的议题往往决定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品质.群文阅读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创意,使教学呈现多维而丰富的样式.以下,我依据《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人物形象共读课,探讨一线教师在群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rn一、议题的引领:从“乱”与“空”走向“冥”与“实”rn两堂课分别以“探案”与“摆渡”为议题,展开教学.
春秋末期,王室衰微,礼坏乐崩,周王室的统治已徒有虚名,仅具有象征意义.诸侯争霸,连年征战,国家动荡不安,社会混乱不已,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意欲力挽狂澜,“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踽踽独行,内心孤独而寂寞.
笔者有幸在全国首届“语参杯”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中执教《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狮子》,收获良多.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寓言三析法课型”,教学过程为“知情节,赏语言,明寓意”.这样教符合寓言教学规律,体现了语文课堂本色.rn笔者先从寓言概念入手,再进行文本示范朗读,自然导入教学.
基于教材的单元目标,一个单元聚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来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切实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以把“语言”作为单元整体教学的聚焦点,通过关键词句的涵泳、品味、揣摩来把握情感、学习抒情、学习朗读,从而丰富学生语言体验,形成良好语感,提升语言赏析力,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用好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的颁奖词,可以较好地提升高中写作教学中颁奖词训练的效果.
史铁生擅长诠释母爱,他对母爱的真谛、感悟母爱的方法及母爱对人的影响见解独到.
金陵是六朝旧都,许多文人以此作诗,凭吊历朝历代的更迭,其中“哀”情是表达最多的.但也有一部分文人,对同样的事或物表达着自己独特的情绪与理念,表现出的是一种“肃”风,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本文就以“金陵怀古”为例,来发现其中“哀”与“肃”的不同.
中华美学精神追求美善相乐、中正和谐,体现了至美大公的情怀,能够培养学生健全而优秀的人格,造福国家社会.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践行中华美学精神呢?rn一、中华美学精神的美育功能rn现代美育研究者认为,美的重要功能在于弥补人生缺陷,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实际人生的牵绊,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实现生存的艺术化.从这一点上看,中华美学精神是美育功能的高阶体现形式.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以及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共同显现的精神,是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和谐统一源于中国文人通过对自然空间和时间的审美体认,亲身实践了“人
文本解读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深入详细的诠释,其中“多元解读”与“多重解读”是紧密联系的两大亮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读者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具备张力的“对话”关系,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阅读情境,将其作为实施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实现作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