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疏导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研究学生常见的心理素质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义务教育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义务教育的内容变得多元化,文化成绩已不再是教育过程的唯一重点。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样会对激烈的学习压力而身心倍感疲倦,心理、生理上都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广泛,是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执行者,需充当学生心灵的“医生”,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及时关注,掌握学生思想
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环境、性格、性别等,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师生关系不好,接受教育效果差,不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个对待学生的根本态度问题。动之以情,首先对学生要有爱心,师生之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把握学生的一言一行,以充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2 注重疏导,引导正确学习
教育专家万玮曾说过:“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心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疏导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到某一个问题上,以有效处理自己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2)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各种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把自己遇到的难题彻底解决掉。教师可引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做好科学安排规划,以正确的学习方式去参与学习工作。3)学习情绪。保持正常的学习心理或情绪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面对,避免外在因素给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3 广泛交流,学会人际交往
现代教育理念中倡导“合作式”教学,主张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从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进入学校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走上工作岗位就渴望得到单位领导的爱,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凡是得到爱的人,接受教育的效果就好,进步就快;反之,效果就差,进步就慢。
对此,教师需从多方面展开工作。1)克服偏见。教师需帮助学生克服人际偏见,避免给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2)提高修养。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谦和、正直、诚实等性格的学生才能与他人友好共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能与他人和睦共处。3)交往技巧。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如聆听、说话、目光、手势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取得他人的信赖,和别人能够尽快融合到一起。
4 诚心相对,构建和谐友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要求学生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与朋友商量的占70%,与父母商量的占10%,与教师商量的占8%,与别人商量的占12%。这一数据显示,在遇到困惑时学生最先想到的人还是朋友。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教师大多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束缚,心里有事情难以敞开心扉交流,沟通起来也比较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则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交际问题,和家长、教师、学生搭建友谊的桥梁,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令教师头痛的差生时,更要从情绪体验着手,善于发现和诱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帮助并修正差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强化其学习意愿,这样使情绪上的“愿不愿”与认知上的“能不能”充分结合起来,真正有效地促进差生学习,改进教育效果。
5 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学生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得越来越重。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配合教师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学生教育往往都是忽冷忽热,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养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和家长保持联系,双方共同协调制定出科学的教育措施。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学生会无意识地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6 设计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而实践活动则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和学生广泛交流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设计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能力。当前,“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单调、乏味的生活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大受限制,紧张的学习气氛更容易加重学生的紧张情绪,导致压抑、忧郁的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结合青少年好奇、好玩的特点,在工作之余开展广泛的文娱活动,为校园生活增加色彩。平时为了管理好班级,笔者经常利用队日课进行室内心理活动调查,比如画画、体育课户外活动、跳长绳、青蛙跳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收获。
综上所述,在义务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仅仅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解决、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西关小学)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义务教育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义务教育的内容变得多元化,文化成绩已不再是教育过程的唯一重点。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样会对激烈的学习压力而身心倍感疲倦,心理、生理上都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之间的接触交流广泛,是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执行者,需充当学生心灵的“医生”,及时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及时关注,掌握学生思想
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环境、性格、性别等,使得不同的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师生关系不好,接受教育效果差,不是个教学方法问题,而是个对待学生的根本态度问题。动之以情,首先对学生要有爱心,师生之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把握学生的一言一行,以充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变化。
2 注重疏导,引导正确学习
教育专家万玮曾说过:“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心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多个方面的疏导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将自身的精力集中到某一个问题上,以有效处理自己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2)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各种难以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把自己遇到的难题彻底解决掉。教师可引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做好科学安排规划,以正确的学习方式去参与学习工作。3)学习情绪。保持正常的学习心理或情绪能够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面对,避免外在因素给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3 广泛交流,学会人际交往
现代教育理念中倡导“合作式”教学,主张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从小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进入学校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走上工作岗位就渴望得到单位领导的爱,这是人的一种天性。凡是得到爱的人,接受教育的效果就好,进步就快;反之,效果就差,进步就慢。
对此,教师需从多方面展开工作。1)克服偏见。教师需帮助学生克服人际偏见,避免给人际关系带来不利影响。2)提高修养。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谦和、正直、诚实等性格的学生才能与他人友好共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能与他人和睦共处。3)交往技巧。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如聆听、说话、目光、手势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取得他人的信赖,和别人能够尽快融合到一起。
4 诚心相对,构建和谐友谊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要求学生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与朋友商量的占70%,与父母商量的占10%,与教师商量的占8%,与别人商量的占12%。这一数据显示,在遇到困惑时学生最先想到的人还是朋友。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教师大多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很容易受到他们的束缚,心里有事情难以敞开心扉交流,沟通起来也比较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则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交际问题,和家长、教师、学生搭建友谊的桥梁,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令教师头痛的差生时,更要从情绪体验着手,善于发现和诱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帮助并修正差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强化其学习意愿,这样使情绪上的“愿不愿”与认知上的“能不能”充分结合起来,真正有效地促进差生学习,改进教育效果。
5 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学生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得越来越重。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配合教师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学生教育往往都是忽冷忽热,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养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和家长保持联系,双方共同协调制定出科学的教育措施。其实家长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心理专家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学生会无意识地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去努力。
6 设计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而实践活动则是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和学生广泛交流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设计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改善自己的能力。当前,“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单调、乏味的生活使得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大受限制,紧张的学习气氛更容易加重学生的紧张情绪,导致压抑、忧郁的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结合青少年好奇、好玩的特点,在工作之余开展广泛的文娱活动,为校园生活增加色彩。平时为了管理好班级,笔者经常利用队日课进行室内心理活动调查,比如画画、体育课户外活动、跳长绳、青蛙跳等。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保证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收获。
综上所述,在义务教育背景下,教师不能仅仅注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解决、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西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