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学者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故障称作语用失误。本文将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是跨文化交际产生故障的另一个原因。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语言学者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故障称作语用失误。
英国著名的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ound (不能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意)”。语用失误现象是因会话人(或语用人)因缺乏准确理解和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造成的表述或理解的失误(洪岗,1991)。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缺乏上述两种能力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
一、 介绍
“介绍”言语行为是规约化的,且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在英美言语社团里,影响选择“介绍”语言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情景。据此,可以区分正式的介绍和非正式的介绍。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选择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非正式场合的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al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等。
当一位学生被介绍给一位教授时,他可以说:Hello, it’s nice to meet you, 然后与对方握手。可是,中国学生此时却往往选择:How are you? 作为被介绍者的反应语。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显然不合适,因为它是熟人之间再次相见时的问候语。
二、关心
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们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三、谦虚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四、道歉
“道歉”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道歉”的功能是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建立或恢复谈话双方的融洽关系。“道歉”言语行为的条件是:道歉者必须是真诚的道歉,同时道歉者也希望受到冒犯的一方能表示宽容,接受道歉,如说一声That’s all right。这样,一个“道歉”言语行为才算完成,尤其要注意的是,“道歉”言语行为使用的语言是规约化的。在汉语里,接受别人的道歉常说:“没关系”;但在英语里,It doesn’t matter不能用来表示接受道歉而应该说,That’s all right, That’s Ok 或 No problem等。中国学生往往不能区分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类差异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说话方式和说话习惯也有差异。学好一门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犯了语法错误时,容易被谅解,它毕竟是表层结构的错误,但如果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在一口流利的外语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就往往显得不礼貌,唐突,进而产生误解。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认真了解文化差异,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3)
【2】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外语学刊 1998(2)
【3】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或双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是跨文化交际产生故障的另一个原因。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语言学者把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故障称作语用失误。
英国著名的语用学家Jenny Thomas 1983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ound (不能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意)”。语用失误现象是因会话人(或语用人)因缺乏准确理解和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而造成的表述或理解的失误(洪岗,1991)。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缺乏上述两种能力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
一、 介绍
“介绍”言语行为是规约化的,且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在英美言语社团里,影响选择“介绍”语言形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情景。据此,可以区分正式的介绍和非正式的介绍。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选择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非正式场合的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alssmate,”“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等。
当一位学生被介绍给一位教授时,他可以说:Hello, it’s nice to meet you, 然后与对方握手。可是,中国学生此时却往往选择:How are you? 作为被介绍者的反应语。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显然不合适,因为它是熟人之间再次相见时的问候语。
二、关心
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小女孩问一个老太太)Girl: How old are you? Woman: Ah, it’s a secret. 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以表示关心;而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们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三、谦虚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四、道歉
“道歉”言语行为是说话人承认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道歉”的功能是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建立或恢复谈话双方的融洽关系。“道歉”言语行为的条件是:道歉者必须是真诚的道歉,同时道歉者也希望受到冒犯的一方能表示宽容,接受道歉,如说一声That’s all right。这样,一个“道歉”言语行为才算完成,尤其要注意的是,“道歉”言语行为使用的语言是规约化的。在汉语里,接受别人的道歉常说:“没关系”;但在英语里,It doesn’t matter不能用来表示接受道歉而应该说,That’s all right, That’s Ok 或 No problem等。中国学生往往不能区分汉英两种语言的这类差异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的说话方式和说话习惯也有差异。学好一门外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犯了语法错误时,容易被谅解,它毕竟是表层结构的错误,但如果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在一口流利的外语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就往往显得不礼貌,唐突,进而产生误解。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认真了解文化差异,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3)
【2】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外语学刊 1998(2)
【3】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 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