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晚疫病:该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叶片、茎、薯块均可受害,通常在开花前后出现病症。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渍状,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白霉并形成霉轮。干燥时病斑变褐且脆,无霉层。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生育阶段密切相关。结薯后如遇连绵阴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病害在10天内可传遍全田,损失严重。
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地面撒施石灰,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二、病毒病:有三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黄绿相间斑驳花叶,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出现褐色坏死斑,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重时每张小叶呈简状。病原为马铃薯x、s、A、Y病毒。以上几种病毒除Y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传播。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种植脱毒种薯,及时治蚜防病,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逆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病毒克星500倍,脱毒师600倍,1.5%植病灵800倍,加入黄金素、爱多收喷雾,或绿野神每亩375g兑水45kg喷雾。
三、软腐病: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2.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3.避免大水漫灌。4.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四、马铃薯黑胫病: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防治方法:切薯播种时,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再加10kg左右的干土拌匀,然后与种薯拌匀,必须随拌随播。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四、环腐病: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茎缩短,叶色褐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黄褐色斑块,叶缘赂向上卷曲。环腐病主要是种薯带菌传播,带菌种薯是初侵染来源,切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的综合措施。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发现病株要及时消除,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用480克升稻诺乳油50—800倍液。
五、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g,3%辛硫磷颗粒1.5—2kg,拌在50kg细土或沙里,于伏、秋耕时或播前施人犁沟内,打耱或播种复土。在成虫盛发期,对害虫集中的作物或树上,喷施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治。
六、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进行为害。由于繁殖世代不整齐,成虫产卵后,幼虫及成虫共同取食马铃薯叶片,幼虫咬食叶背面叶肉,将马铃薯叶片咬成网状,使被害部位只剩叶脉,形成透明的网状细纹,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使植株逐渐枯死。防治可利用成虫假死习性,人工捕捉成虫,摘除卵块;在成虫刚出现时喷施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效明显。防治幼虫应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雾。
防治方法: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地面撒施石灰,发病初期选用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二、病毒病:有三种类型:1.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黄绿相间斑驳花叶,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2.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出现褐色坏死斑,重时全叶枯死或萎焉脱落;3.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重时每张小叶呈简状。病原为马铃薯x、s、A、Y病毒。以上几种病毒除Y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传播。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种植脱毒种薯,及时治蚜防病,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逆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病毒克星500倍,脱毒师600倍,1.5%植病灵800倍,加入黄金素、爱多收喷雾,或绿野神每亩375g兑水45kg喷雾。
三、软腐病: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防治方法: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2.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3.避免大水漫灌。4.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四、马铃薯黑胫病: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防治方法:切薯播种时,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再加10kg左右的干土拌匀,然后与种薯拌匀,必须随拌随播。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四、环腐病:一般在开花前后开始表现症状,茎缩短,叶色褐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黄褐色斑块,叶缘赂向上卷曲。环腐病主要是种薯带菌传播,带菌种薯是初侵染来源,切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的综合措施。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发现病株要及时消除,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用480克升稻诺乳油50—800倍液。
五、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400—500g,3%辛硫磷颗粒1.5—2kg,拌在50kg细土或沙里,于伏、秋耕时或播前施人犁沟内,打耱或播种复土。在成虫盛发期,对害虫集中的作物或树上,喷施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防治。
六、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在马铃薯全生育期进行为害。由于繁殖世代不整齐,成虫产卵后,幼虫及成虫共同取食马铃薯叶片,幼虫咬食叶背面叶肉,将马铃薯叶片咬成网状,使被害部位只剩叶脉,形成透明的网状细纹,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使植株逐渐枯死。防治可利用成虫假死习性,人工捕捉成虫,摘除卵块;在成虫刚出现时喷施敌敌畏800-1000倍液,防效明显。防治幼虫应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用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