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发明第一台钢琴到现今,钢琴的发展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历来承载和传承着西方文化,在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从钢琴被引入中国后,这件西洋乐器与中国悠久文化的碰撞,使其发展、变化,衍生出大量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中国钢琴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仍是以西方音乐与艺术为主要内容,这与音乐教育民族性的原则不相统一。现代社会培养的音乐教育者不应只是音乐的传播,而应上升至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论技术技巧、还是音乐文化,中国钢琴作品在其间应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以中国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分析。
【关键词】中国作品;钢琴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
(一)中国钢琴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钢琴作品,扎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论从音乐的曲调,还是从乐曲表达的雅韵、意境来说,都与民族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有一些作品是从民族器乐曲中提炼改变而成,如《百鸟朝凤》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之一,原本是一首唢呐独奏曲,经钢琴家王建中先生改编,成为一首有独特魅力的钢琴曲。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韵味独一无二
中国音乐语言,从作品曲调来讲,来源于我国五声调性,融合进各民族、各艺术表现手段、各种艺术范畴的艺术文化,繁衍而生。比如:结合西北民族曲调的钢琴曲《兰花花》、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曲调《猜调》等。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来源于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大多表现山水风景、人文景象、意境渲染。从音乐文化,到曲式调性、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植根于中华音乐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音乐语言。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钢琴课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意境引起高度重视,广泛的开展。但学习钢琴时,但中国作品如何演绎弹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教师也是凭着个人的理解和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弹奏。大部分高校目前使用的各经典教材中,中国作品也是寥寥可数,不论从基础教材、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耳熟能详的还是传统西方作品较多,这就从教学环节上容易忽视中国钢琴作品的,使学生逐渐淡漠了这种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虽然近几年来,都在提倡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还是以西方教材为主,这就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秉承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作为钢琴教师而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中国独有的有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发展、传承。作为高校的学生,应该练好基本功、学好理论知识、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打下扎实的技术和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把中国钢琴作品演绎的完整生动。而对于教育研究部门,对于开展中国钢琴曲教学,应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启发学习兴趣
钢琴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的学生生长于中国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教师,可以引用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启发学习钢琴的兴趣结合点。钢琴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因为是听觉享受所以不如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直观,学生在初学的外国作品时,大多感到生涩或者不易理解,但中国作品大多来源于民族音乐,曲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易于理解。比如王建中的《陕北民歌四首》在1970年出现时,很快被中國听众接受,乐曲手法的编制与有特色的和声语言,与陕北人的神情以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都被音乐家描写的淋漓尽致。使学习弹奏者头脑中容易产生画面感,熟知表达的内容题材,比如《卖报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本来是歌曲,如果由二胡、唢呐、古筝、竹笛演奏,听起来中国风十足,但由钢琴演绎,不但音响丰满、织体丰富,还可以用钢琴模仿很多民族乐器的声音,弹起来就趣味十足,不会让人觉得生疏。如果说磨练演奏技术技巧是为了感知和表现音乐文化的话,那么学习中国作品可使学生既学习技术,又能切实感知中国音乐文化,学习如何演绎本民族的音乐语音。
2.有助于丰富演奏技法
钢琴是一种和声性乐器,可以同时模仿数件乐器的音色或几个声部的轮廓,这种特性决定了演奏钢琴有一定的难度。中国作品因为经常模仿民族乐器的弹奏方法,因而创作中特殊的对位和利用钢琴广阔的音域所产生的技法,也是学生们应当认真学习的。比如《皮黄》中,有散板、流水拍,以及模仿打击乐梆子的段落;《牧童短笛》中模仿清脆竹笛的快板段落;《即兴曲》第一主题是由京胡高亢的“行弦”发展而来。《浏阳河》中模仿古筝似得,行云流水的两手跨越交叉的流畅的弹奏手位。这些都是作品的特点带来的一些西方作品无法呈现的弹奏手位。
由于中国钢琴的独特魅力,而创作产生出丰富的演奏技巧,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切实掌握多种弹奏技能与声音的意识,耳朵更敏感、句感清晰,韵味十足。
3.有助于培养乐感
钢琴是唯一可以与交响乐队相抗衡的乐器,被称为“乐器之王”。正因为一架钢琴可以弹奏出整个乐队演奏的轮廓,所以,将民族乐团作品改编成钢琴曲也是改编中国钢琴曲的一大项。钢琴可以模仿多件乐器、多声部的音响,正是这种多元化,促使弹奏者要极准确的演绎把握。许多钢琴作品的都是钢琴家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做出的尝试和贡献,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西方的乐器,谱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动听音符。从演奏者本身来说,易于表达,从听众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比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方的一架钢琴,奏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使听众每每听到,激发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 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在教学运用中的合理化构想
(一)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门、出版社应引起重视,国内使用的基础启蒙教材尚没有在少年儿童钢琴启蒙阶段普及。教材还是普遍使用的欧美教材,而这些教材中是没有中国作品的启蒙基础练习曲的。这就是少年儿童在早期学习中的空缺。更多的优秀作品大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出现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属于大型乐曲,学生一般在打基础的阶段极少能驾驭的了。这就使得学生在基础学习的阶段对于中国乐曲的学习恐怕比较薄弱,不懂得什么才是中国作品的风格,更提不上表现手法与乐感。教师也应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的拿出一部分精力引导和指导学生来学习中国风格的作品,使孩子能在初级阶段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为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优秀作品数量及书籍的扩充更新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我国钢琴艺术的瑰宝之一,毛泽东曾提出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中国作品,并编订成书籍广泛发售,而近现代的一些作曲家更是选择性的使用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或者直接运用12音技法写作,或者变化使用12音技法,更有一些人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创作出了一些非主流的狂放不羁的钢琴音乐作品。当今中国作品的创作如此多元化,许多颇有趣味和创新精神的中国钢琴曲问世,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广泛的出现在我们平时购买书籍的范围内。大家手中所持有的还是以前的经典曲目书籍,这对新时期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普及、发展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和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原则是相背离的。教学也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曲目需要不断更新,教与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补充,才能跟得上知识更新发展的脚步。
(三)高度关注音乐教育中民族意识的培养
社会在进步,艺术在传承,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者,同时身兼音乐文化的发扬传承的义务和责任。用我们中国特色谱出的音符,不断唤起民族意识,努力培养教育中的民族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用钢琴奏响中国音乐文化,不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极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从学习弹奏中国作品到创作出质量双优的中国钢琴作品,使中国作品不断普及于教学中去,使中国音乐文化在88个钢琴键的演绎中,谱出和谐的乐章。
【关键词】中国作品;钢琴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
(一)中国钢琴作品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钢琴作品,扎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论从音乐的曲调,还是从乐曲表达的雅韵、意境来说,都与民族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有一些作品是从民族器乐曲中提炼改变而成,如《百鸟朝凤》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之一,原本是一首唢呐独奏曲,经钢琴家王建中先生改编,成为一首有独特魅力的钢琴曲。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韵味独一无二
中国音乐语言,从作品曲调来讲,来源于我国五声调性,融合进各民族、各艺术表现手段、各种艺术范畴的艺术文化,繁衍而生。比如:结合西北民族曲调的钢琴曲《兰花花》、结合云南少数民族曲调《猜调》等。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来源于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大多表现山水风景、人文景象、意境渲染。从音乐文化,到曲式调性、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植根于中华音乐文化,传承着民族音乐的音乐语言。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钢琴课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意境引起高度重视,广泛的开展。但学习钢琴时,但中国作品如何演绎弹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教师也是凭着个人的理解和水平,引导学生进行弹奏。大部分高校目前使用的各经典教材中,中国作品也是寥寥可数,不论从基础教材、练习曲、复调、大型乐曲,耳熟能详的还是传统西方作品较多,这就从教学环节上容易忽视中国钢琴作品的,使学生逐渐淡漠了这种学习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虽然近几年来,都在提倡重视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还是以西方教材为主,这就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秉承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作为钢琴教师而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中国独有的有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发展、传承。作为高校的学生,应该练好基本功、学好理论知识、了解中国音乐文化,打下扎实的技术和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把中国钢琴作品演绎的完整生动。而对于教育研究部门,对于开展中国钢琴曲教学,应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启发学习兴趣
钢琴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的学生生长于中国文化氛围之中。作为教师,可以引用中国钢琴作品,作为启发学习钢琴的兴趣结合点。钢琴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因为是听觉享受所以不如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直观,学生在初学的外国作品时,大多感到生涩或者不易理解,但中国作品大多来源于民族音乐,曲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易于理解。比如王建中的《陕北民歌四首》在1970年出现时,很快被中國听众接受,乐曲手法的编制与有特色的和声语言,与陕北人的神情以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都被音乐家描写的淋漓尽致。使学习弹奏者头脑中容易产生画面感,熟知表达的内容题材,比如《卖报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本来是歌曲,如果由二胡、唢呐、古筝、竹笛演奏,听起来中国风十足,但由钢琴演绎,不但音响丰满、织体丰富,还可以用钢琴模仿很多民族乐器的声音,弹起来就趣味十足,不会让人觉得生疏。如果说磨练演奏技术技巧是为了感知和表现音乐文化的话,那么学习中国作品可使学生既学习技术,又能切实感知中国音乐文化,学习如何演绎本民族的音乐语音。
2.有助于丰富演奏技法
钢琴是一种和声性乐器,可以同时模仿数件乐器的音色或几个声部的轮廓,这种特性决定了演奏钢琴有一定的难度。中国作品因为经常模仿民族乐器的弹奏方法,因而创作中特殊的对位和利用钢琴广阔的音域所产生的技法,也是学生们应当认真学习的。比如《皮黄》中,有散板、流水拍,以及模仿打击乐梆子的段落;《牧童短笛》中模仿清脆竹笛的快板段落;《即兴曲》第一主题是由京胡高亢的“行弦”发展而来。《浏阳河》中模仿古筝似得,行云流水的两手跨越交叉的流畅的弹奏手位。这些都是作品的特点带来的一些西方作品无法呈现的弹奏手位。
由于中国钢琴的独特魅力,而创作产生出丰富的演奏技巧,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切实掌握多种弹奏技能与声音的意识,耳朵更敏感、句感清晰,韵味十足。
3.有助于培养乐感
钢琴是唯一可以与交响乐队相抗衡的乐器,被称为“乐器之王”。正因为一架钢琴可以弹奏出整个乐队演奏的轮廓,所以,将民族乐团作品改编成钢琴曲也是改编中国钢琴曲的一大项。钢琴可以模仿多件乐器、多声部的音响,正是这种多元化,促使弹奏者要极准确的演绎把握。许多钢琴作品的都是钢琴家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做出的尝试和贡献,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西方的乐器,谱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动听音符。从演奏者本身来说,易于表达,从听众的角度来说,很容易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比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西方的一架钢琴,奏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使听众每每听到,激发出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 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在教学运用中的合理化构想
(一)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门、出版社应引起重视,国内使用的基础启蒙教材尚没有在少年儿童钢琴启蒙阶段普及。教材还是普遍使用的欧美教材,而这些教材中是没有中国作品的启蒙基础练习曲的。这就是少年儿童在早期学习中的空缺。更多的优秀作品大多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出现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属于大型乐曲,学生一般在打基础的阶段极少能驾驭的了。这就使得学生在基础学习的阶段对于中国乐曲的学习恐怕比较薄弱,不懂得什么才是中国作品的风格,更提不上表现手法与乐感。教师也应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的拿出一部分精力引导和指导学生来学习中国风格的作品,使孩子能在初级阶段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为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优秀作品数量及书籍的扩充更新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我国钢琴艺术的瑰宝之一,毛泽东曾提出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中国作品,并编订成书籍广泛发售,而近现代的一些作曲家更是选择性的使用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或者直接运用12音技法写作,或者变化使用12音技法,更有一些人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创作出了一些非主流的狂放不羁的钢琴音乐作品。当今中国作品的创作如此多元化,许多颇有趣味和创新精神的中国钢琴曲问世,但这些作品并没有广泛的出现在我们平时购买书籍的范围内。大家手中所持有的还是以前的经典曲目书籍,这对新时期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普及、发展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和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原则是相背离的。教学也是不断探究的过程,曲目需要不断更新,教与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和补充,才能跟得上知识更新发展的脚步。
(三)高度关注音乐教育中民族意识的培养
社会在进步,艺术在传承,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者,同时身兼音乐文化的发扬传承的义务和责任。用我们中国特色谱出的音符,不断唤起民族意识,努力培养教育中的民族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用钢琴奏响中国音乐文化,不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极发展中国钢琴音乐,从学习弹奏中国作品到创作出质量双优的中国钢琴作品,使中国作品不断普及于教学中去,使中国音乐文化在88个钢琴键的演绎中,谱出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