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师职场的可能生活及其实现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幸福是教师职场的一种可能生活,直接存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和给予性活动中。要实现这种可能幸福,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积极的幸福体悟性向、达成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主观幸福体验,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生命境界、端正职业认识、增强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
  [关键词]幸福;幸福能力;可能生活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备受赞誉。然而,从古至今,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却充满了辛酸和无奈:古有“千莫讨米,万莫教书”“家有一斗粮,莫当孩子王”的教训,大多是落魄潦倒的书生为了生计才从此业;今有居高不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甚至有不惜自戕以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例,原因何在?不少研究从社会因素、教师待遇、外在压力等方面探寻原因及对策,但问题依旧存在。在我们看来,教师对自己的职场幸福缺乏正确认识,幸福实践能力低下,是根本原因之一。幸福是教师职场的一种可能生活,追求职场幸福乃是教师的权利,创造职场幸福也是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职场幸福,不断提升幸福能力,将这种可能幸福现实化。
  
  一、幸福:教师职场的可能生活
  
  可能生活是人的行动能力所能够实现的、现实世界所允许的合目的性的生活,是每个人所追求的、需要而且可以经过努力而实现的生活。“尽可能去实现各种可能生活就是人的目的论的行动原则,就是目的论意义上的道德原则,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幸福就是教师职场的一种可能生活,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得以实现。
  幸福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积极的心理体验,直接存在于创造性和给予性的活动中。创造性是幸福的第一特征,所有幸福都来自并存在于主体积极的创造活动过程。一方面。人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真正属于自身的价值生命,感受人生的真实幸福。人会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肯定,从而获得利己的幸福;也会因自己的创造活动能造福他人而产生一种德性满足,从而获取利他的幸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越是能够得到实现,他的自我实现的程度便越高,其幸福体验也就越高级越深刻。另一方面。幸福有赖于主体自己去创造,它不可交换、不可分配、不可渡让。给予性是幸福的另一特征。在旨在回报的索取性或交换性活动中,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失去更多,获得太少,终日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是不可能有幸福之感的。而给予性的幸福因为符合道德最高原则——无私利他因而是最高级最正当最值得追求的幸福。幸福还具有直接性,幸福就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之中,是个人充满活力的积极创造的过程本身就能够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甚至更胜于其结果所带来的愉悦。因此,人们只能把幸福落实在现实生活中而不能指望另一个世界。对超现实的虚幻生活的追求不可能带来幸福,相反,极有可能因永远无法达到目的而产生颓丧与痛苦。
  教师职业是一种能让人体验幸福的职业。首先,教师能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完成自我升华。教育需要教师的创造,教师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无不充满着创造的意蕴。当教师将实践中的感悟上升为理论成果,并指导实践取得实效时,更会获得一种无可比拟的欣慰和成功的喜悦。一个具有创造品质与能力的教师会在创造性地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效能,确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并得以跳出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超越庸常的教育事务。体味教育生活的意义和情趣。向着新的生活境界不断跃升。
  其次,教师能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并提升生命境界。人们总爱将教师比做“园丁”“春蚕”“蜡烛”“人梯”,对教师的奉献充满赞誉的同时,也未免带着些许同情与惋惜。其实。正是在辛勤劳作中,教师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奉献中,体验到一种真正的人生幸福。与此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与升华。教育并非以损失教师幸福来造福学生。学生的成长也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在教育互动中,教师的精神融入学生心灵、滋润学生生活,同时,教师自身必须也能够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这不仅包括知识的更新与丰富、教育能力的不断增强,还包括人生智慧的逐渐丰盈和德性修养的日渐提高,是教师自身价值的肯定和生命意义的升华。
  再次,教师能在和谐的生活环境中享受幸福人生。幸福具有弥散性,人的生活场域不可能截然分开。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加上尊师重教的传统和人们对教师奉献的由衷钦佩与感激,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自然生成,使得教师在创造性的奉献中获得的职场幸福不断拓展,犹如圈圈涟漪。波及教师全部生活。
  和谐生活环境中最主要的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能让人安怡、幸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倾心育生,学生真情相报,师生相互感应,不断激荡,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和谐共享的融合境界,彼此共享教育的幸福空间。令人心怡的和谐关系还包括因目标一致、良性管理、团结协作而产生的与领导、同事的和睦共进。也包括因为学生成才而形成的与家长的相互体谅与支持配合,甚至还包括因此形成的良好心境而带来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可见,如果教师不仅仅把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外在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生命内在需要的创造性活动,他就能在教育活动中自由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就能沉浸于教育艺术的创造过程,感受教师职业带来的内在幸福。当然。这种可能生活的实现有赖于幸福能力的提升。“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可见获得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幸福能力是主体发现、感受与创造幸福的能力,主要包括幸福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幸福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教师实现职场可能幸福的根本条件。
  
  二、提升幸福感悟能力:领悟教师职场幸福真谛
  
  幸福感悟能力是实现教师职场幸福的认识基础,其提升包括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形成积极的幸福体悟性向以及达成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主观幸福体验。
  
  (一)确立正确的幸福观
  教师职业的奉献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职场幸福的特殊性。因此,作为教师,应认识到教师的真正幸福是知道和追求如何“给”。这种“给”决不纯粹是一种自我牺牲,或自我消磨和毁灭,教师在进行职业奉献时,他一定在同时实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提升着自己的生命境界。
  教师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创造,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获取。说幸福是教师职场的一种可能生活,传达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还需要教师自身去创造、实现。蹩脚的教书匠抱着不变的教材,追求精确的预定结果,墨守成规,一生做着传声筒、扬声器;而一个好教师、能够感受到幸福的教师则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创生出新的意蕴:他们将精练、抽象、统一的教材赋以丰盈、生动、个别化的内涵: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将千差万别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培养成才;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积极思考,创造性地 处理各种问题。一个具有并始终保持创造激情的教师能真正摆脱简单重复,积极引导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在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确证和发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教育之幸福。
  
  (二)形成积极的幸福体悟性向
  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体悟到幸福之所在。一个人只要觉得幸福,他就是幸福的。也只有觉得幸福。他才是真正幸福的。
  因此,作为教师,需具有积极的幸福体悟之心。除了自己的成长,教师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标志就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也是教师劳动的根本指向,是成就教师人生价值的重要路径,是教师幸福的源泉。也许,教师守望的是船坞。放飞的是“希望之舟”,其心血和生命的智慧已经化作一张张风帆,激荡着船儿驶向人生的彼岸:教师的身体可以退出教育过程,他的精神却永远融入学生的血脉,指引学生生活。教师所能体悟到的最大幸福就在于他能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能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教师劳动就是这样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享受的劳动。可见,教师职场并不缺少幸福,缺乏的只是教师积极的体悟。
  
  (三)达成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主观幸福体验
  能否幸福还取决于对幸福的主观体验与幸福的客观实际是否相符。作为教师,要自觉达成对自己职场幸福的主观体验与客观实际的一致,首先。既要看到职场生活中基于奉献的利他幸福,又要看到源于自我发展的利己幸福;其次,既要认识到教师职场幸福的精神性,也要看到这种精神性并不排除物质幸福。物质幸福、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对完满幸福之人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如果违背幸福的客观本性,一味强调精神幸福,小看物质幸福,难免陷入穷困潦倒。难求幸福。当然,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则难免“欲壑难填”。与幸福渐离渐远:第三,既妻追求结果幸福。又要珍惜过程幸福。过程幸福虽弱小然而绵长,结果幸福虽短暂然而强大。因此,“要意识到幸福之所在需要有双重关注,即不仅意识到结果的价值而且尤其意识到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不仅把结果看作是幸福的生活而且尤其把行动看作是幸福的生活,只有使行动本身成为幸福的才会有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否则作为结果的幸福实际上总会被行动的不幸福所抵消,至少被大大削弱。”
  
  三、提升幸福实践能力:实现教师职场可能幸福
  
  幸福实践能力是一个人获取幸福的基本条件,一个有着良好幸福实践能力的教师也就具有了实现教师职场幸福的可能。提升教师的幸福实践能力意味着:
  
  (一)加强人格修养,提升生命境界,为实现职场幸福创设条件
  具有幸福能力的教师首先应该人格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良好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非常形象地将学校比做精致的乐器,能奏出和谐旋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他同时也指出,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他认为,能够促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是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道德人格的完美性,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是睿智崇高的,充满爱心、富有幽默感。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性格气质上,是为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在能力上,是以其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为学生传道授业:在品质上,则是引领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并使其受用终身。加强人格修养不是给教师架设道德藩篱,而是为实现教师的职场幸福创设条件。
  教师要从自我教育入手,诗意地生活,艺术地教学,并能超越单纯物质趋求,自强不息,把教育事业与人生追求联系起来:要能放弃不必要的教师权威,注意聆听与观察,对学生满怀关爱。欣赏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实现自己的职场幸福创设条件。
  
  (二)端正职业认识,提高职业境界,追求教师职业与人生的合一
  人生在世,应该自觉地选择一种立足于现实却不限于功利、追求理想却不陷入虚幻的生存方式,将具体的现实生存境遇同超越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把当下的现实与高远的理想统一起来。去创造自己真实的、具有高层次整体质量的生活。
  由靠教育而生存到为教育而生存,是教师职业认识的正确转型、职业境界的提升。在外界条件既定的情况下,能否获得幸福体验,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对自己心态的调试。教师应积极实现从“他律”职业境界向“自律”职业境界的转变,在教育实践中真实地体验职场幸福,在追求职业卓越的同时创造人生幸福。
  由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起来,以敬业为起点,以乐业为归宿。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职工作的基础品质。也是达成教育幸福的必备条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都会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要想真正获得职场幸福。教师还必须乐业。只有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乐趣,生活才有价值。当教师把教育当作自己生活的艺术时,他就走进了职业生活的最高境界:职业与人生的合一,职业价值与人生幸福的合一。
  
  (三)在反思中自省,在研究中发展,增强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
  教师的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这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
  作为教师。还要时时注意学科发展动态,让“教学与研究成为他职业生命的两条腿”。教师只有善于在反思中自省。勇于在研究中创新,将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有机结合,才可能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焕发永久的活力。迈向成功之门。
  要做一个实践幸福的教师,还必须不断增强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一个因为业务能力缺陷而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法感受教育实践的生命意义、难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体会教育劳动乐趣的人,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更包括将自己的价值理想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的能力,主要由良好的个性修养、开放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育能力和博雅的审美情趣等组成。所有这些。都是教师需要修为的。
  “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当我们敬重教师职业。注重提高自己的幸福能力之时,我们就已跨入教师职场幸福的门槛。
其他文献
对于彩色图片,为了能够快速地在复杂背景中检测出多姿态人脸,解决肤色分割后大量粘连的类肤色和肤色区域等问题,在阐述光照和色彩补偿、肤色分割等算法的同时,提出了利用投影法和GLV法相结合的改进算法及利用人的头发来定位人脸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较为准确地检测出复杂环境中旋转不超过45°的多姿态人脸。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针对无线同频直放站应用中急需解决的发送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的回波干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叠加PN序列的回波消除方案,简要介绍了基于FPGA的回波消除器的硬件设计,以及对回波消除
采用C/S架构设计了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机房电力远程监测系统,系统由多个监测终端和监测中心组成。监测终端利用SM系列电流变送器对各机房内主要分支电力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监测
对卫生监督机构滥用职权的范围、种类、性质作了探讨,作者认为滥用职权的范围不限于自由裁量权,任何一种行政职权都可能被滥用(文中例举了9种),滥用自由裁量权不属于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