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美”导入
师:课文中有许多“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看不见的心灵“美”。课前我让同学们找出来感受一下,现在,谁愿意把你找出的“美”和大家分享?
二、感受“美”
生: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这也是美的。
师:对呀!这样的老人真令人敬佩。那我们在读时就应该读出对老人的尊敬来,谁能读出这一点?
生读
师:老师没有听出你对老人有敬佩之情,谁说说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这一点?
生:应带着敬佩的语气读。
生:应将能体现老人精神的词语重读。
生:我觉得我们的语速应再慢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句话中,应重读哪些词语?
生:我觉得应重读“无论、怎样、一定、再”这些词语。
生:“只要、几个来回”我觉得也应重读。
师:好,就根据同学们刚才说的,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大声自由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声音向大家展现老人向我们呈现的“美”。
生读
师:老师也想呈现一下老人的“美”。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现在,女生读课文,男生闭眼用心体会,让老人放搭石的身影在你眼前浮现。
女生读,男生感受
师:现在男生读,女生体会。
师:好,同学们在课文中还有发现“美”吗?
生: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感受到人们过搭石这种场景非常美。
师:你之所以感受到这种场景美,是因为你被这里的人们这种和睦相处的氛围所感染。哪些同学愿意再现一下他们过搭石的情景?
一部分学生读句子,然后一部分学生表演
师:哪些同学演一演他们过搭石时不和谐的情景?
生表演
师:哪种情景美?
生:前一种
师: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和谐的情景吗?
生:下雪了,我们村上的人都会主动去扫路。
生:村上的人帮忙挖薄荷
生:村上有结婚的人家过事,大家都会去帮忙……
师:是呀,一个村子你帮我我帮你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的我们更是幸福。
师:我们继续发现 “美”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感受到他们相互谦让之美。
师:你读的真好!谁愿意给我们情景再现一下?
生表演
师: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也很多。
三、延伸“美”
师:是呀,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只要同学们用心体会,用心感受,一定还会发现更多。课后,让我们的发现和感受继续吧!
【教学感言】
《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的精神。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把握住“美”这条主线,使学生充分的感受美、体验美、再现美。
一、 读“美” 感受美
学生的感情朗读是对文章理解与否的最好体现。本次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领读、齐读、边想象边读、边演边读等,使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
二、 演“美” 体验美
我在课堂上称为“情景再现”这种情景再现既能让学生对文本更熟悉,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直接感受语段所要表现的美。如这节课中,我让同学们演了一次人们和谐过搭石的情景,又让他们演了一次不和谐过搭石的情景,通过比较,和谐的美一下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使他们更加喜欢和谐的美。还有相互谦让的美,我都让同学们情景再现,同学们顿时显得兴趣盎然。
三、 说“美” 体验美
文中的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画面,这些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时每发现一次美,我都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和课文相同的美。这样既能促进他们对课文中“美”的理解感受,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美,还能激发他们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这样由文本体验到亲身感受,再到联系生活实际,使同学们的感受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化,课堂教学一步步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体验也一步步内化,真正做到了“口动、手动、心动”。真正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美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祁家河小学)
编辑/张俊英
师:课文中有许多“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看不见的心灵“美”。课前我让同学们找出来感受一下,现在,谁愿意把你找出的“美”和大家分享?
二、感受“美”
生: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这也是美的。
师:对呀!这样的老人真令人敬佩。那我们在读时就应该读出对老人的尊敬来,谁能读出这一点?
生读
师:老师没有听出你对老人有敬佩之情,谁说说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这一点?
生:应带着敬佩的语气读。
生:应将能体现老人精神的词语重读。
生:我觉得我们的语速应再慢一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同学们找一找在这句话中,应重读哪些词语?
生:我觉得应重读“无论、怎样、一定、再”这些词语。
生:“只要、几个来回”我觉得也应重读。
师:好,就根据同学们刚才说的,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大声自由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声音向大家展现老人向我们呈现的“美”。
生读
师:老师也想呈现一下老人的“美”。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现在,女生读课文,男生闭眼用心体会,让老人放搭石的身影在你眼前浮现。
女生读,男生感受
师:现在男生读,女生体会。
师:好,同学们在课文中还有发现“美”吗?
生: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我感受到人们过搭石这种场景非常美。
师:你之所以感受到这种场景美,是因为你被这里的人们这种和睦相处的氛围所感染。哪些同学愿意再现一下他们过搭石的情景?
一部分学生读句子,然后一部分学生表演
师:哪些同学演一演他们过搭石时不和谐的情景?
生表演
师:哪种情景美?
生:前一种
师: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和谐的情景吗?
生:下雪了,我们村上的人都会主动去扫路。
生:村上的人帮忙挖薄荷
生:村上有结婚的人家过事,大家都会去帮忙……
师:是呀,一个村子你帮我我帮你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生活在这样的村子里的我们更是幸福。
师:我们继续发现 “美”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我感受到他们相互谦让之美。
师:你读的真好!谁愿意给我们情景再现一下?
生表演
师: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情景也很多。
三、延伸“美”
师:是呀,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只要同学们用心体会,用心感受,一定还会发现更多。课后,让我们的发现和感受继续吧!
【教学感言】
《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的精神。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把握住“美”这条主线,使学生充分的感受美、体验美、再现美。
一、 读“美” 感受美
学生的感情朗读是对文章理解与否的最好体现。本次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开读、领读、齐读、边想象边读、边演边读等,使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
二、 演“美” 体验美
我在课堂上称为“情景再现”这种情景再现既能让学生对文本更熟悉,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直接感受语段所要表现的美。如这节课中,我让同学们演了一次人们和谐过搭石的情景,又让他们演了一次不和谐过搭石的情景,通过比较,和谐的美一下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使他们更加喜欢和谐的美。还有相互谦让的美,我都让同学们情景再现,同学们顿时显得兴趣盎然。
三、 说“美” 体验美
文中的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画面,这些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时每发现一次美,我都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和课文相同的美。这样既能促进他们对课文中“美”的理解感受,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美,还能激发他们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这样由文本体验到亲身感受,再到联系生活实际,使同学们的感受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化,课堂教学一步步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体验也一步步内化,真正做到了“口动、手动、心动”。真正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美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祁家河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