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职教改革的逐步推进,职业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护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特色专业之一,迎来了新一轮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医疗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日渐凸显,护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也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医护理念中,更加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关注病人的情绪价值和体验感,病人的服务诉求也受到社会心态的影响。因此,以护理心理学的课程为基础,探究提升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现代人文医护理念的专业人才,为现代医护模式的全面推广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人文素养;心理护理;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0-02
在现代医护理念中,人文护理已经融入了日常的护理中。尤其是心理护理,强调对病患精神层面的关注,重视病患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变化,这也就最考验医护人员的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关怀能力和心理护理是现代医护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医护的优势所在。患者的病情受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三方面的影响,但同时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又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心理焦虑、术前术后的适应不良等,对医院环境和病友的交流也存在融入困难等问题。除此之外,身心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都依赖于医护人员精准的人文护理。
一、医护从业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现阶段,医患关系已成为国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所在,医患之间的矛盾也时常发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更新医护模式的重要性。回顾过往,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医护模式的研究,但由于国情和人口等因素以及病患众多而医护人员少等供给侧问题,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临床中长期使用的依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医护人员执行医嘱来完成日常工作。这样重复一味地被动执行,忽略病患个体的心理本质差异,导致工作满意度低,自身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并不能够全面整体地关注到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和情绪变化缺乏引导性和系统性,病人经常会抱怨医护工作缺少温度和关怀。与此同时,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感,从而造成对患者的服务不够全面和细心。随着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逐渐增多,这也促使病患在医院期间对精神安抚和心理护理需求度的增加。
二、人文护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人文护理理念的全面推广是时代的必然,是广大患者所需、所求、所向。
现代人文护理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进行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单一倾向医疗技术的护理正在逐渐被现代人文护理所替代。人文护理理念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表现,高质量的人文护理服务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现代人文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通过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了解,提供相适应的身心护理,并将医院内的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医院和家庭护理中,突出护理的连续性,为出院的患者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慢性病监控等护理服务。但受限于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均衡,人文护理的理念还未全面推广开来,也并未得到有效应用。
现代人文护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尤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使病人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的恢复。但在现阶段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中,往往普遍忽视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是目前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虽然护理专业开设年限长,但是专业知识更新较慢,并未完全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容易形成对知识点的重视和掌握,忽略对现代人文护理理念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養,这也是大多数院校会出现的常见问题。
当今社会,常规的病情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精神和人文需求。本文旨在探索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护理的能力,提升心理护理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探索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护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病患日益增长的精神心理需要,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和谐发展。
四、高职医护生人文护理能力提升模式
面对当下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多样的病患服务对象,培养出能适应纷乱环境的专业医护人才是社会所需,也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高职教师要实地考察现阶段本地区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关于心理护理的运用现状,分析临床护理中所具备的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现有的教学现状,优化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的方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探索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以培养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在课程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起点,以国家的理论政策为依托,以先进的心理护理服务理念为参照标准。从学科教学要逐步转变为学科教育,培养出具有人文护理理念的专业型医护工作者。 要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在护理专业各个科目的教学中,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心理护理能力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让心理护理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师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护理专业各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人文护理的意识,其中包括运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医嘱解释、建议和指导,具备对患者情绪的观察、倾听、共情的能力等。尤其要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相关课程,例如结合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职业素养的专门课程,让学生对心理学相关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大多数患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情绪特征,经典心身疾病的护理技巧,掌握常用的心理干预疗法并合理运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既要全面,又要具体而细化。既要全面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中,也要细化到学会分析具体的病患特征,例如结合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妇科护理学等学科,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护理地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家庭背景和病史等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护理和人文关怀。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成为一名护士,更应该成为能够让患者满意度高、拥有职业成就感的护理专业人员。
(二)体验式教学的深层融入
体验式教学是对可进行情境模拟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经典案例再现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等,通过创设真实的护理情境,让护生切身感受,真实体验。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做到理实一体化,提升职业素养。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对课程合理化的设计,还原实际的护理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绎,亲身感受并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现实要求的素养。体验式教学观念展现了高职教育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社会和岗位需求相接轨的基本理念,这在高职院校培养护生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手段的多层次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层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护理专任教师应更新教学手段,对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多层次、多角度覆盖到各章节的学习中,完成课堂教学的重建。
1.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特点,分配成各最优学习小组,进行心理能力实训。在考试中,以各小组整体计分,团队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发掘自身的能力和特质。
2.线下教学,可结合情景教学模式,以护理心理学的每个章节知识点为研究点,以相关的临床护理问题为中心,各个小组进行情境重现、实训演练等相关训练。增强团队协作的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可举办心理护理能力竞赛,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3.线上教学推广,可引入“互联网+”课堂,例如慕课教学。目前我国已有12000余门课程完成慕课上线,6500万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心理护理能力培養的课程以护理心理学为主,教师每周要进行慕课学习,选取有代表性的课程,组织学生观看。通过慕课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护理知识和理念,接受本学科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
(四)“医教融合”下的定期护理实践训练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年制通常为3年,安排学生实习主要在结束第二学年的学习之后,一般为期十个月。这种实习模式有利于管理,但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理论和实践明显的分阶段进行,容易出现知识体系的断档和对实习的不适应,难以学以致用。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发展可合作的实习医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应制定每学期的实践计划,依照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推动医护人才的全面培养,护士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护理专业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院+医院”模式的医教融合培养模式。
五、结语
我国的发展脚步已经从高速逐渐转变为高质量稳步增长,教育也应当如此。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明白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对护理专业的教学依然在不断地探索中,希望通过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人文护理理念的专业人才,让护理专业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张有含金量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方欣,李惠萍.护理专科学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2):217-219.
[2]陈晶.浅议高职护理教育中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146,148.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人文素养;心理护理;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0-02
在现代医护理念中,人文护理已经融入了日常的护理中。尤其是心理护理,强调对病患精神层面的关注,重视病患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变化,这也就最考验医护人员的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关怀能力和心理护理是现代医护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医护的优势所在。患者的病情受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三方面的影响,但同时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又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心理焦虑、术前术后的适应不良等,对医院环境和病友的交流也存在融入困难等问题。除此之外,身心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都依赖于医护人员精准的人文护理。
一、医护从业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现阶段,医患关系已成为国民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所在,医患之间的矛盾也时常发生。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更新医护模式的重要性。回顾过往,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医护模式的研究,但由于国情和人口等因素以及病患众多而医护人员少等供给侧问题,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临床中长期使用的依然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医护人员执行医嘱来完成日常工作。这样重复一味地被动执行,忽略病患个体的心理本质差异,导致工作满意度低,自身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并不能够全面整体地关注到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和情绪变化缺乏引导性和系统性,病人经常会抱怨医护工作缺少温度和关怀。与此同时,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感,从而造成对患者的服务不够全面和细心。随着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逐渐增多,这也促使病患在医院期间对精神安抚和心理护理需求度的增加。
二、人文护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人文护理理念的全面推广是时代的必然,是广大患者所需、所求、所向。
现代人文护理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进行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单一倾向医疗技术的护理正在逐渐被现代人文护理所替代。人文护理理念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表现,高质量的人文护理服务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现代人文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通过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的了解,提供相适应的身心护理,并将医院内的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医院和家庭护理中,突出护理的连续性,为出院的患者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慢性病监控等护理服务。但受限于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均衡,人文护理的理念还未全面推广开来,也并未得到有效应用。
现代人文护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尤其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可使病人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的恢复。但在现阶段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中,往往普遍忽视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要性,这也是目前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
护理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之一,虽然护理专业开设年限长,但是专业知识更新较慢,并未完全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容易形成对知识点的重视和掌握,忽略对现代人文护理理念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養,这也是大多数院校会出现的常见问题。
当今社会,常规的病情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精神和人文需求。本文旨在探索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护理的能力,提升心理护理在日常教学中的地位,探索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护理专业人才教育模式,满足病患日益增长的精神心理需要,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和谐发展。
四、高职医护生人文护理能力提升模式
面对当下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多样的病患服务对象,培养出能适应纷乱环境的专业医护人才是社会所需,也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高职教师要实地考察现阶段本地区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关于心理护理的运用现状,分析临床护理中所具备的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现有的教学现状,优化学生心理护理能力培养的方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养,探索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具体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以培养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医护专业在课程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以学科建设为起点,以国家的理论政策为依托,以先进的心理护理服务理念为参照标准。从学科教学要逐步转变为学科教育,培养出具有人文护理理念的专业型医护工作者。 要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在护理专业各个科目的教学中,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心理护理能力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让心理护理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师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护理专业各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也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人文护理的意识,其中包括运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医嘱解释、建议和指导,具备对患者情绪的观察、倾听、共情的能力等。尤其要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相关课程,例如结合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职业素养的专门课程,让学生对心理学相关概念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大多数患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和情绪特征,经典心身疾病的护理技巧,掌握常用的心理干预疗法并合理运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既要全面,又要具体而细化。既要全面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中,也要细化到学会分析具体的病患特征,例如结合儿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妇科护理学等学科,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护理地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家庭背景和病史等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护理和人文关怀。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仅要成为一名护士,更应该成为能够让患者满意度高、拥有职业成就感的护理专业人员。
(二)体验式教学的深层融入
体验式教学是对可进行情境模拟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经典案例再现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等,通过创设真实的护理情境,让护生切身感受,真实体验。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人文关怀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做到理实一体化,提升职业素养。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对课程合理化的设计,还原实际的护理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绎,亲身感受并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现实要求的素养。体验式教学观念展现了高职教育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社会和岗位需求相接轨的基本理念,这在高职院校培养护生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手段的多层次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层次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护理专任教师应更新教学手段,对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多层次、多角度覆盖到各章节的学习中,完成课堂教学的重建。
1.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特点,分配成各最优学习小组,进行心理能力实训。在考试中,以各小组整体计分,团队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发掘自身的能力和特质。
2.线下教学,可结合情景教学模式,以护理心理学的每个章节知识点为研究点,以相关的临床护理问题为中心,各个小组进行情境重现、实训演练等相关训练。增强团队协作的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可举办心理护理能力竞赛,强化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3.线上教学推广,可引入“互联网+”课堂,例如慕课教学。目前我国已有12000余门课程完成慕课上线,6500万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心理护理能力培養的课程以护理心理学为主,教师每周要进行慕课学习,选取有代表性的课程,组织学生观看。通过慕课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护理知识和理念,接受本学科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教学。
(四)“医教融合”下的定期护理实践训练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学年制通常为3年,安排学生实习主要在结束第二学年的学习之后,一般为期十个月。这种实习模式有利于管理,但是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理论和实践明显的分阶段进行,容易出现知识体系的断档和对实习的不适应,难以学以致用。
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发展可合作的实习医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应制定每学期的实践计划,依照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在医院进行实践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推动医护人才的全面培养,护士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护理专业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院+医院”模式的医教融合培养模式。
五、结语
我国的发展脚步已经从高速逐渐转变为高质量稳步增长,教育也应当如此。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明白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对护理专业的教学依然在不断地探索中,希望通过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调意识、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真正地把专业照护、应用科学与服务对象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其他部门相互协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人文护理理念的专业人才,让护理专业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张有含金量的新名片。
参考文献:
[1]方欣,李惠萍.护理专科学生职业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2):217-219.
[2]陈晶.浅议高职护理教育中对学生心理护理能力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146,14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