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均热循环水降温温度监测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钢新区1#(3200m3)高炉区域内。高炉基础土建工程为长53米、宽28米的混凝土台,混凝土厚度为2.75~5.8米。高炉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40(60天强度),总方量约6960m3, 属大体积混凝土。
该高炉大体积砼是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浇筑时间为2006年9月10日16:00至2006年9月15日17:00,历时121h;当时外界白天22℃~29℃;夜间13℃~18℃。此时邯郸市时值盛夏,气温较高,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浇筑与养护过程中的温控带来极大的难度。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最后圆满完成了本次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任务,经过20天的精心养护,结构实体内实外光,没有出现一条裂缝。,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高度评价,并荣幸成为邯钢新区的样板观摩工程。
二、施工机具及材料
2.1施工机具
由于大体积砼施工工艺对砼的供应能力及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在搅拌楼设1台1m3和1台0.8m3搅拌机集中搅拌砼,搅拌能力达到90m3/h以上。根据现场实际的需要配置1台汽车泵,12个溜槽,6台振捣器,2台备用振捣器,8m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8台。在混凝土浇筑前各种机械必须配置完备,浇筑过程中所有的机械都要分门别类,做到专人专管。
2.2施工材料
本高炉基础的混凝土体积方量大,需要储备的混凝土原材料也必须充足。原材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检。检验合格方能使用,否则清理出场。为了保证混凝土搅拌的连续性,搅拌站储存的原材料至少为搅拌2000m3混凝土所需量,各种原材料分类堆放,挂牌标示。
三、施工技术
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高炉基础施工采用了如下措施:掺加缓凝减水剂、防裂剂;控制水泥的掺量,适当掺加粉煤灰;砂石加盖及搭设遮阳棚降温,降低出机温度;安装循环水管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外表面覆盖薄膜、麻袋,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之内,降低温度应力和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防止裂纹的产生。
3.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为确保工程工程实体的质量,减少或避免有害裂缝,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优化配合比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十几次的试配,从而形成了比较实用的配合比。水泥选用了低水化热的“邯武牌”矿渣42.5水泥(3天水化热为181 KJ/㎏,7天为242 KJ/㎏);砂选用了产地为邢台的中砂(含泥量小于2%);碎石选用了产地为武安的碎石(16~31.5mm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掺加湖北荆门产的亿唐牌HJ5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同时使初凝时间达到8—10h,以保证足够的施工时间。掺加HJ8—B型混凝土抗裂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干缩和冷缩在结构中产生的约束应力,防止或减少温度与收缩裂缝的出现。通过掺加“冀华牌”Ⅰ级粉煤灰,水泥的掺量控制在330kg/m3以内,大大减少了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热。
3.2混凝土的浇筑
高炉基础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供应,由砼溜槽配合一台混凝土汽车泵浇筑。现场混凝土浇灌平均强度为60m3/h。
根据高炉基础立面形状和混凝土浇灌强度的需要,砼的浇筑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用一台汽车泵在中间,四周设溜槽分平面薄层推移浇筑,如下图:
混凝土浇灌顺序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浇筑时,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以免产生实际的施工缝。我们在模板的四周侧面钻小孔,以利砼
表面泌水及时排出。
在混凝土浇筑时,采取了分段分层连续浇筑的方法,不留施工缝,分层厚度30cm。分段分层采取了踏步式分层推进,推进长度一般为1.5~2.5m。为使上下层混凝土浇捣成整体,浇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厘米,做到“快插慢拔”,做好各自然流淌分层结合处的振捣。振捣时间以表面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和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宜。震动棒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次序,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控制在500mm左右。
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对混凝土进行抹压,第一遍时用木搓普遍抹压消除裂纹,第二遍则应重点寻找收水裂纹,用木搓在裂纹外拍打,使混凝土愈合裂纹,从而不产生裂缝。再用铁抹子对其进行二次收光,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3温度控制
为有效地防止大体积砼施工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我们在施工中围绕有害裂缝可能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控制砼内部中心最高温度,减少内外温差,降低温度应力和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两个方面入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温控技术措施,最终使本次大体积砼在施工中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1)原材料选择及混凝土出机温度的控制
在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上,选择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42.5水泥,并进行了水化热的测定,从而为计算绝热温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碎石的选取上,选用尽可能大一点粒径的碎石,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大石子、粗中砂对减少砼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效果显著,也可减少干缩裂缝。
搅拌站设有砂石料棚,可以对所有砂子和一部分石子进行挡阳。在白天用石料棚内的石子,夜间用露天的石子,同时将露天的石子向棚内转移。水泥在混凝土开盘前半个月生产完毕,使水泥温度完全等同于大气温度。搅拌混凝土所用的水采用温度较底的冷水。采取了这些措施后,砼出机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2)浇筑温度的控制
选择最短的砼运输路线,尽可能缩短砼在搅拌车内的时间,减少摩擦生热。
3)安装均热循环水管
安装均热水管的目的是:在水泥开始水化反应,温度开始抬升阶段,通过密布在砼内的水管,加入循环水,带走热量,均衡砼中心和外表的温度差值,同时减小砼内因水泥水化热的集聚形成集中高温区,使砼内外温度梯度趋向平缓,避免温差太大造成温度裂缝。根据武钢6#高炉的经验,均热循环水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砼的降温阶段,通过循环水使砼外表的温度下降不致太快,降温不超过1.5℃/d,并且也可解决因高炉基础厚大造成内部热量不易散发的困难。对砼内降温速度的控制通过缩短循环路径、调节冷水流量来解决
本次高炉均热循环水,选用ø76×3(最上面一排為ø52×2.5)的钢管,分上中下三层。排水管中部的间距为1.5m,端部的间距为2.0m,水管上下间距为1.8m,交错排列,层间距根据温度场的散热特点按
上图布置。在基础南北两侧各布置两个水池,利用四个二寸半的潜水泵,,形成五个均热循环水系统。在白天将从高炉基础抽出的水(高温水)排走,在池中注入深井内的地下水(低温水),来实现冷却水温度调节的目的。如果注入深井的地下水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在水池中加冰块的方法来调节水温。
当温度监测到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10℃时,不能停止循环水装置。进水阀与出水阀的温差应保持20~25℃,进水与砼中心最高温差控制在30℃以内,该温度的调节通过设在进出水口的贮水池调节,贮水池中设置温度计,通过专人调节掺加冷水量来保证上述两个温差。均热循环水从砼浇筑的第3天开始启动,直到砼浇筑完后第28天停止。
4)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灌完毕应进行保温养护,施工养护的时间在砼浇完后8—12小时之内开始,首先在基础侧壁挂两层干麻袋,特别注意处理好脚手架支撑的钢管空隙,用铁丝扎好,做到不漏风。基础斜面、顶面首先覆盖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上面加盖一层草袋,保证混凝土表面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根据测定的温度的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再加盖一层麻袋,循环水管中加适量均热水湿润,并在迎风面用彩条布挡风。
砼表面覆盖,由下到上为薄膜——麻袋——草袋式一膜两袋,从砼浇筑完后表面可以上人时即先覆盖一膜一袋,在砼中心温度开始升起,表面温度尚未升起来时,即加盖另一袋。以上操作根據测温情况及时调整措施。
在养护过程中,应随时测定薄膜下面的砼表面温度,如出现降温速度太慢或太快,就采用调整麻袋保温层的方法来解决。降温速度大于1.5℃/d时,及时加盖麻袋,必要时用碘钨灯照射加温。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防止基础混凝土出现温度收缩裂缝,确保基础混凝土的质量。
为充分利用砼的松驰特性,养护时间不少于14d。保温时充分利用均热循环水,通过设在循环水管上的排水管,直接导出55℃~65℃的热水淋在基础的每一个部位,在保证湿度的同时,也保证了砼表面淋水时的温度差。
为保证对混凝土的养护,根据温度测控的情况,在砼内外温差满足要求,且与外界气温差值在规范之内时,方可拆模。
5)温度监测
共设置13个测点(每个测点按深浅布置3~5个测温管),如图所示采取在不同部位埋设ø50测温管,往管内注入200ml的清水后,用携式电子测温仪伸入管内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温度跟踪监测。
在混凝土开始浇筑的第3天开始选择性监测,混凝土浇筑完后1~7天每两小时全面监测一次,7天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将各测量点的实测数据按照各时点记录入册,不时对数据进行同比分析,从而指导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控制,决定均热循环水系统的开启与关闭,以及调节均热循环水的水温。我们对结构物的温度监测了21天,经实测得知,本次大体积混凝土各部位的内部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4天达到峰值,随后以平均每天1.1℃的速度下降。由于监测的数据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现将4-3#及4-5#点每天正午测温记录的数据绘图如下:
图中上面一条曲线描述的是4-3#点,下面一条曲线描述的是4-5#点在每天正午时的测温记录。4-3#及4-5#点位见测温点平面布置图,平面位置在结构物正中心;4-3#点的高度在结构物的中间层,4-5#点的高度在结构物的底层,高于垫层面200mm。
四、结束语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得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入模温度、采用均热水降温及加强后期养护。只要把握了以上要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就会得到控制,困扰我们的裂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邯钢新区1#(3200m3)高炉区域内。高炉基础土建工程为长53米、宽28米的混凝土台,混凝土厚度为2.75~5.8米。高炉基础混凝土标号为C40(60天强度),总方量约6960m3, 属大体积混凝土。
该高炉大体积砼是一次浇筑成型,不留施工缝。浇筑时间为2006年9月10日16:00至2006年9月15日17:00,历时121h;当时外界白天22℃~29℃;夜间13℃~18℃。此时邯郸市时值盛夏,气温较高,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搅拌、浇筑与养护过程中的温控带来极大的难度。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最后圆满完成了本次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任务,经过20天的精心养护,结构实体内实外光,没有出现一条裂缝。,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高度评价,并荣幸成为邯钢新区的样板观摩工程。
二、施工机具及材料
2.1施工机具
由于大体积砼施工工艺对砼的供应能力及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在搅拌楼设1台1m3和1台0.8m3搅拌机集中搅拌砼,搅拌能力达到90m3/h以上。根据现场实际的需要配置1台汽车泵,12个溜槽,6台振捣器,2台备用振捣器,8m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8台。在混凝土浇筑前各种机械必须配置完备,浇筑过程中所有的机械都要分门别类,做到专人专管。
2.2施工材料
本高炉基础的混凝土体积方量大,需要储备的混凝土原材料也必须充足。原材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检。检验合格方能使用,否则清理出场。为了保证混凝土搅拌的连续性,搅拌站储存的原材料至少为搅拌2000m3混凝土所需量,各种原材料分类堆放,挂牌标示。
三、施工技术
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高炉基础施工采用了如下措施:掺加缓凝减水剂、防裂剂;控制水泥的掺量,适当掺加粉煤灰;砂石加盖及搭设遮阳棚降温,降低出机温度;安装循环水管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外表面覆盖薄膜、麻袋,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之内,降低温度应力和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防止裂纹的产生。
3.1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为确保工程工程实体的质量,减少或避免有害裂缝,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优化配合比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十几次的试配,从而形成了比较实用的配合比。水泥选用了低水化热的“邯武牌”矿渣42.5水泥(3天水化热为181 KJ/㎏,7天为242 KJ/㎏);砂选用了产地为邢台的中砂(含泥量小于2%);碎石选用了产地为武安的碎石(16~31.5mm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掺加湖北荆门产的亿唐牌HJ5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同时使初凝时间达到8—10h,以保证足够的施工时间。掺加HJ8—B型混凝土抗裂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干缩和冷缩在结构中产生的约束应力,防止或减少温度与收缩裂缝的出现。通过掺加“冀华牌”Ⅰ级粉煤灰,水泥的掺量控制在330kg/m3以内,大大减少了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热。
3.2混凝土的浇筑
高炉基础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供应,由砼溜槽配合一台混凝土汽车泵浇筑。现场混凝土浇灌平均强度为60m3/h。
根据高炉基础立面形状和混凝土浇灌强度的需要,砼的浇筑采用推移式连续浇筑,用一台汽车泵在中间,四周设溜槽分平面薄层推移浇筑,如下图:
混凝土浇灌顺序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浇筑时,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以免产生实际的施工缝。我们在模板的四周侧面钻小孔,以利砼
表面泌水及时排出。
在混凝土浇筑时,采取了分段分层连续浇筑的方法,不留施工缝,分层厚度30cm。分段分层采取了踏步式分层推进,推进长度一般为1.5~2.5m。为使上下层混凝土浇捣成整体,浇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厘米,做到“快插慢拔”,做好各自然流淌分层结合处的振捣。振捣时间以表面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和出现气泡,表面泛浆为宜。震动棒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次序,每次移动位置的距离控制在500mm左右。
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对混凝土进行抹压,第一遍时用木搓普遍抹压消除裂纹,第二遍则应重点寻找收水裂纹,用木搓在裂纹外拍打,使混凝土愈合裂纹,从而不产生裂缝。再用铁抹子对其进行二次收光,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3.3温度控制
为有效地防止大体积砼施工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我们在施工中围绕有害裂缝可能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控制砼内部中心最高温度,减少内外温差,降低温度应力和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强度两个方面入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温控技术措施,最终使本次大体积砼在施工中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1)原材料选择及混凝土出机温度的控制
在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上,选择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42.5水泥,并进行了水化热的测定,从而为计算绝热温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碎石的选取上,选用尽可能大一点粒径的碎石,根据以往的经验证明,大石子、粗中砂对减少砼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效果显著,也可减少干缩裂缝。
搅拌站设有砂石料棚,可以对所有砂子和一部分石子进行挡阳。在白天用石料棚内的石子,夜间用露天的石子,同时将露天的石子向棚内转移。水泥在混凝土开盘前半个月生产完毕,使水泥温度完全等同于大气温度。搅拌混凝土所用的水采用温度较底的冷水。采取了这些措施后,砼出机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2)浇筑温度的控制
选择最短的砼运输路线,尽可能缩短砼在搅拌车内的时间,减少摩擦生热。
3)安装均热循环水管
安装均热水管的目的是:在水泥开始水化反应,温度开始抬升阶段,通过密布在砼内的水管,加入循环水,带走热量,均衡砼中心和外表的温度差值,同时减小砼内因水泥水化热的集聚形成集中高温区,使砼内外温度梯度趋向平缓,避免温差太大造成温度裂缝。根据武钢6#高炉的经验,均热循环水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砼的降温阶段,通过循环水使砼外表的温度下降不致太快,降温不超过1.5℃/d,并且也可解决因高炉基础厚大造成内部热量不易散发的困难。对砼内降温速度的控制通过缩短循环路径、调节冷水流量来解决
本次高炉均热循环水,选用ø76×3(最上面一排為ø52×2.5)的钢管,分上中下三层。排水管中部的间距为1.5m,端部的间距为2.0m,水管上下间距为1.8m,交错排列,层间距根据温度场的散热特点按
上图布置。在基础南北两侧各布置两个水池,利用四个二寸半的潜水泵,,形成五个均热循环水系统。在白天将从高炉基础抽出的水(高温水)排走,在池中注入深井内的地下水(低温水),来实现冷却水温度调节的目的。如果注入深井的地下水效果不明显时,可采用在水池中加冰块的方法来调节水温。
当温度监测到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10℃时,不能停止循环水装置。进水阀与出水阀的温差应保持20~25℃,进水与砼中心最高温差控制在30℃以内,该温度的调节通过设在进出水口的贮水池调节,贮水池中设置温度计,通过专人调节掺加冷水量来保证上述两个温差。均热循环水从砼浇筑的第3天开始启动,直到砼浇筑完后第28天停止。
4)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浇灌完毕应进行保温养护,施工养护的时间在砼浇完后8—12小时之内开始,首先在基础侧壁挂两层干麻袋,特别注意处理好脚手架支撑的钢管空隙,用铁丝扎好,做到不漏风。基础斜面、顶面首先覆盖包裹一层塑料薄膜,上面加盖一层草袋,保证混凝土表面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根据测定的温度的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再加盖一层麻袋,循环水管中加适量均热水湿润,并在迎风面用彩条布挡风。
砼表面覆盖,由下到上为薄膜——麻袋——草袋式一膜两袋,从砼浇筑完后表面可以上人时即先覆盖一膜一袋,在砼中心温度开始升起,表面温度尚未升起来时,即加盖另一袋。以上操作根據测温情况及时调整措施。
在养护过程中,应随时测定薄膜下面的砼表面温度,如出现降温速度太慢或太快,就采用调整麻袋保温层的方法来解决。降温速度大于1.5℃/d时,及时加盖麻袋,必要时用碘钨灯照射加温。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防止基础混凝土出现温度收缩裂缝,确保基础混凝土的质量。
为充分利用砼的松驰特性,养护时间不少于14d。保温时充分利用均热循环水,通过设在循环水管上的排水管,直接导出55℃~65℃的热水淋在基础的每一个部位,在保证湿度的同时,也保证了砼表面淋水时的温度差。
为保证对混凝土的养护,根据温度测控的情况,在砼内外温差满足要求,且与外界气温差值在规范之内时,方可拆模。
5)温度监测
共设置13个测点(每个测点按深浅布置3~5个测温管),如图所示采取在不同部位埋设ø50测温管,往管内注入200ml的清水后,用携式电子测温仪伸入管内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温度跟踪监测。
在混凝土开始浇筑的第3天开始选择性监测,混凝土浇筑完后1~7天每两小时全面监测一次,7天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将各测量点的实测数据按照各时点记录入册,不时对数据进行同比分析,从而指导混凝土养护的温度控制,决定均热循环水系统的开启与关闭,以及调节均热循环水的水温。我们对结构物的温度监测了21天,经实测得知,本次大体积混凝土各部位的内部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4天达到峰值,随后以平均每天1.1℃的速度下降。由于监测的数据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现将4-3#及4-5#点每天正午测温记录的数据绘图如下:
图中上面一条曲线描述的是4-3#点,下面一条曲线描述的是4-5#点在每天正午时的测温记录。4-3#及4-5#点位见测温点平面布置图,平面位置在结构物正中心;4-3#点的高度在结构物的中间层,4-5#点的高度在结构物的底层,高于垫层面200mm。
四、结束语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得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入模温度、采用均热水降温及加强后期养护。只要把握了以上要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就会得到控制,困扰我们的裂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