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人间正道是沧桑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以85岁高龄仍然坚守科研一线;
  他以不竭睿智为航天事业建言献策;
  他以赤诚之心应对世事变迁转折;
  他以乐观豁达书写沧桑人生……
  他是张履谦,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履正道,未彷徨
  回溯张履谦的人生道路,正应了“人如其名”。
  张履谦,192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小有名望的中医。父亲从小就教他勤奋读书。取名“履谦”,寄托了父母的企盼—“履险蹈难”,做一个谦逊而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出息的人。
  张履谦11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国土沦丧,长沙告急,国民党政府实施“焦土抗战”,一把火把长沙烧成一片废墟。长沙市的大学、中学纷纷南迁,张履谦所在的湖南广益中学(现湖南师大附中)迁至常宁县太坪村。学校租借两所祠堂做教室,用土砖垒成课桌,晚上自习点豆油灯照明。老师谆谆教导:国难当头,物力维艰,要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将来报效国家。张履谦下定决心:一、学习好;二、艰苦奋斗;三、洗雪国耻。正当学业蒸蒸日上之时,长沙、湘潭、衡阳相继沦陷,学校被迫停课、疏散。
  中华之大,已然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张履谦也随之踏上为期数年的逃难生涯。当时的情形,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心生余悸,“头上有日本飞机轰炸,身后有侵略者的炮声,还经常遇上白兵(国民党军队),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地方”,然而即使在這样的流亡生涯中,他仍然未曾放弃过读书。
  他几经辗转,与同学徐文思到尚未沦陷的嘉禾县同学李秀生家中,他们办补习班、教小学、种蔬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他们在蓝山找到了广益学校,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完了高中。
  1946年秋,北大、清华等几所全国著名大学在武汉招生,张履谦报考五所大学,悉数被录取。最后他选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受日本侵略,乃是因为“国不富,兵不强”,因此痛下决心,要学好知识,发展科学技术,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入校后,满以为可以安心求学,可是“一?二一”事件、“沈崇事件”迫使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他们下农村,进工厂,举办工农夜校,号召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国民党政府派特务跟踪他们,称他们是“职业学生”,成立了特刑庭,把爱国学生抓去坐牢,坐“老虎凳”,严刑拷打。面对这些,张履谦从不退缩,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他以淳朴的爱国之心和读书报国的想法受到了地下党组织的召唤,加入了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10月,张履谦地下入党。同年12月,北平郊区和平解放,张履谦奉组织派遣参加北平市军管会,接管石景山钢铁厂。工厂恢复正常秩序后,他回校复学。
  从小学到大学,张履谦成长的时代环境可以说万分凶险。“勤奋读书,报效祖国”是他一直遵循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不曾稍有懈怠,终于走上了“读书报国”的道路。
  1951年张履谦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此后一直奋斗在国防科研战线上,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谦于德,敏于行
  1997年,张履谦意外地接到通知,让他赴香港领取“何梁何利奖”,在颁奖仪式上,他意外地见到了曾经是老同学的朱镕基总理,于是有了第二天登在《大公报》上的大幅照片,总理与科学家深情拥抱。
  除此之外,张履谦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第一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培养突出贡献者奖”;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及先进工作者多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被聂荣臻元帅誉为“国防科研战线上一位优秀的基层技术指挥员”。
  然而面对生命中的这么多光辉夺目的时刻,张履谦直言自己“没有想到”。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其位,谋其政”—“我只是做了岗位上应该做的工作。为国家做事情,国家给我那么高的待遇、那么大的荣誉,真的没有想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唇亡齿寒,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
  当时鸭绿江两岸的城镇受到美国B-29飞机的空袭,它从日本起飞,使用电磁波干扰,使我警戒雷达致盲。指挥雷达无法引导空军迎战,我们的飞机无法上天。
  张履谦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信组)毕业后,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随后立即同通信部王诤部长、雷达处陆处长一道,火急乘火车到前线。部长说,一定要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张履谦刚出校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他留在前线,守在机房,和雷达技师、部队同志一道,观察分析电磁波干扰现象。部队使用苏式雷达,他没有学习过,只能看说明书、请教技师,苦苦钻研了一夜,才摸索清楚雷达的原理和结构。他提出快速改变频道,扩展频段,加装抗干扰电路等建议。连长把张履谦的想法向上级汇报,上级同意“改”。没有器材,张履谦将仓库的废物利用起来。改改试试,越改越好,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并推广应用。美军的电磁波干扰不太灵了,我们的战鹰终于可以“上得去,下得来”了。   从前线回来后,通信部任命张履谦为我军第一个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组组长,领导研制了从超短波至微波频段的侦察接收机与干扰机30余台(套),为部队训练和科研提供了成套设备;在任电信技术研究所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研究室主任期间,领导研制了多种有效雷达抗干扰电路,装配在全军雷达设备上,在工作中培养了大批军内、外电子对抗技术骨干;他参加了1956年国务院组织编制的我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雷达及电子对抗事业写入国家发展纲要。
  1957年,他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设计部,先后任雷达收发设备和总体研究室主任、雷达设计部副主任。在五院二分院雷达设计部工作期间,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主任设计师,在苏联撤走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条件下,他带领一批新同志,艰苦奋斗,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高功率发射、低噪声接收、指令控制和天线扫描跟踪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制导雷达的系统集成。接着他又领导试验队同志参加校飞和实弹打靶,解决雷达探测威力区、跟踪测角精度、多路径干扰和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了定型试验任务,使该型号武器得以及早交付部队,成为我军防空部队制式主战武器装备,一直服役至今。
  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关键时刻,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频繁进入我国领空刺探军事情报,并携带干扰机干扰我地空导弹雷达站,他为总参领导和空军操作部队出谋献策,并参与改装雷达设备,进行电子对抗,多次击落美国U-2飞机。
  1965年,张履谦随国防部五院转业至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任23所副所长,参加我国反导的预先研究工作。他做了反导雷达顶层设计,论证和提出了反导雷达的体制和技术指标,领导和参加了相控阵跟踪雷达的天线、移相器、波束控制、数据处理等的关键技术攻关。他领导研制完成了一种C频段单脉冲导弹精密跟踪雷达,达到当时先进水平。他在工作中培养了人才,建设了实验室,为后来开展先进的雷达研制,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
  1979年,他被调到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任主任兼工程总设计师,领导450-1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和450-2微波超远程引导雷达的研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微波统一测控设备的新体制、新技术中许多关键技术,研制了集跟踪、测角、测距、遥测、遥控、数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测控雷達,具有中国特色。在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时,450-2超远距离引导雷达即时捕获和跟踪了目标,450-1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准确控制远地点发动机点火,使卫星准确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3.6万公里上空,从此我国在地球赤道上空,拥有了卫星的位置资源。450工程采用的先进雷达体制和攻克的关键技术,发展了雷达技术,开拓了雷达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建立航天测控网和探月深空测控设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1985年后,张履谦任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为加快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八五”期间,他为我国气象、通信、资源、对地观测、导航、中继等多种军、民用卫星的研制,作了有关立项论证、方案设计、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故障归零以及各研制阶段的技术评审工作;在气象卫星和雷达卫星的研制中,作了全过程跟踪,进行技术咨询和质量把关。
  他主持撰写了《提高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卫星研制的型谱规划和加大技改投资等具体措施建议,得到原国防科工委采纳,并在“九五”期间付诸实施。这对保证后期卫星研制质量、加快研制进度、开发多品种、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他曾率团赴意大利拟定中意“天狼星”卫星通信试验方案,参加欧亚卫星通信试验,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访美、英、法、意、日本等国空间技术研制单位,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建设我国空间研究设施、促进国际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参加我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论证设计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对其测控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论证和积极倡导我国载人航天早期工程要继承发射通信卫星的成熟技术,采用陆地布站、出海支援、国际兼容、节点控制的策略,尽早实现航天员上天;后期工程应研制数据中继卫星和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构建空天一体化的测控通信网。
  他为“神舟”号载人飞船测控系统方案作了顶层设计,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为我国空间测控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加了“神舟”号飞船测控应答机、遥控、遥测、应急呼叫等设备的技术攻关和探月工程的测控设备研制,为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返回,为探月工程远距离信息传输,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1997年后,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他还先后担任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总参、空军、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的技术咨询专家或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研究院西安分院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美国宇航学会高级会员和外籍院士。
  张履谦在雷达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这与他的学习精神密切相关。张履谦并非学习雷达出身。然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十分懂得“干一行,爱一行”。为了将专业知识挖深吃透,张履谦用了12年的休息日和假日,攻读了28本之多、一万多页的经典巨著《雷达丛书》,并在学习中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靠着这种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研究精神,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他从事雷达技术的研究工作60年,研制成功了提取雷达微弱信号的延迟线相关器、高功率雷达发射机、低噪声宽带雷达接收机;搞过反导雷达的体系设计和雷达总体优化,对研制单脉冲线性调频雷达、精密边扫描边跟踪制导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多载波相位调制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
  “大江东去奔腾急,日照黄昏争朝夕”
  张履谦做得一手好菜,写得一手好字。他曾手书一联以自勉:“大江东去奔腾急,日照黄昏争朝夕”。
  虽已耄耋之年,张履谦仍然身兼数任,目前仍在从事3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带6个博士生,光是去年和前年出差坐飞机的航行里程每年都超过7万公里。
  他说自己有四项任务:保驾卫星、飞船和武器的发射成功,谋航天科技未来持续发展,活跃科研学术氛围,培养技术人才。
  谈到培养青年人才和鼓励创新,张履谦信心满满,他对于如今的青年人才赞誉有加,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很有闯劲,“充满牛气”。他认为,创新就要有敢想敢闯的“牛劲”,同时也要踏踏实实地工作,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割断历史不是唯物主义,要把本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同时结合新思想、新概念去发展,才能更上台阶。不断尝试不怕失败和踏实工作,才能出创新的成果。如果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不断创新,那么我国肯定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用张履谦的话说,如今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时期,舞台有了,方向明确了,当今的青年人正是大有可为。
  他对后辈着力爱护培养,对于亲人朋友也是一片赤诚之心。老友的生日,他连夜自己操作计算机的Photoshop软件,亲笔题写“寿”字, 用老友的照片为素材,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卡片,并打印压膜,作为礼物。他提到为了我国打美国U-2飞机,出差在外长时间不能回家,孩子出生爱人做剖腹产的时候都不能在场,几次抬手去擦眼角溢出的泪水。
  然而相比这些,他更有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正像谈到一生经历,他所发出的感慨:“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看张履谦的一生辛劳:辛勤耕耘,蕴含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强国理想;不计得失,同样饱藏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虚怀若谷。这位睿智老者,仍要以“争朝夕”的气度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添色彩。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图片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报》
其他文献
化学武器虽然早已被国际公约禁止,但有些国家并没有放弃研制和生产,国际恐怖组织也在利用化学武器制造恐怖袭击或进行恐怖威胁。因此,充分认识化学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做好防护和防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重视现代工业的发展,注重工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PLC控制技术的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特别在电气控制系统中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笔者根据自
新闻媒介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影响党和政府的决策,而且可以影响受众对事件的态度与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本文重点介绍了议程设置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从毕德显,是中国第一届雷达毕业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199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71年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点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电力部门的一大难题。1974年领导成立雷达信号处理研究小组,在国内率
竺可桢(1890 年—1974 年),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着深刻的研究。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商人家庭。童年时期,竺可桢聪明好学,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萌生了爱国思想。  1909
文章介绍了同步数字系列发展过程及其在微波通信中应用的特点.
阐述县级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非盈利性和营销性特点,总结其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几种形式,提出加强报刊资源、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和建立教育辅导中心等策
笔者在前人研究及读者阅读的基础上,比较三个不同时期对柔石《二月》的评价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第一时期是《二月》问世后,鲁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对其做出评价。第二时期,电影
涂长望(1906年—1962年),出生于中国湖北。著名气象学家,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天气預报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06年,涂长望出生于湖北汉口,家境贫寒。涂家虽穷但志不穷,父母和大哥的教导牢牢记在涂长望的心头:“文化低的家庭,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文化低的国家,在世界上没有地位。”  高中毕业后,涂长望进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师从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教授,从而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
高等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文章对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