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莱,茶叶爱好者,无锡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新浪人气博主,喜欢将自己拍摄的反映宜兴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的人文图片发表在博客上。
南中国的土地上,草长莺飞的季节,最初是金色的,这是阳光的色彩,油菜花的色彩。当金色还没有完全褪去,绿色的帷幕便拉开了,茶,成为春天的主角——所有有茶树的山谷平原都会徐徐展开这样的美丽画面——远山如黛,茶陵苍翠,大批采茶女仿佛云之君兮纷纷而来,落在茶坎间,她们一律腰系竹箩,欢声笑语,双手却一刻不肯停歇地上下翻飞。天清气朗,和煦暖阳下,漫溢着令人心醉的春的气息,茶的气息。这里便是宜兴——我国阳羡茶的重要产地。
阳羡茶,历代文人雅士难舍的味道
唐朝卢仝的一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体现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宋时东坡居士更是青睐阳羡茶,写下“雪芽为我求阳羡”的诗句;同时期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并请陆羽鉴定,茶圣陆羽称之为“芳香冠世,可以上供朝廷”,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由此阳羡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在宋、明、清时期日趋成熟,后衰于民国,复兴在当代。阳羡茶,已然成为了文人雅士心中难舍的味道。
阳羡雪芽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名茶的记载而复制,并根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取名“阳羡雪芽”,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泽绿润,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在农业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中,宜兴茶“阳羡雪芽”榜上有名,这是宜兴市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好茶必选择佳地。几乎所有的名茶都自选立身之地,或居南山,或住幽谷,择地而居,汲取天地之精华,含纳日月之气,气候和水土于茶之品性很重要,它们造就了茶与众不同的品质,赋予了茶叶个性和修养。在“茶的绿洲”宜兴,就有这样一块佳地,它以“茗”为名,唤作茗岭。茗岭脚下,有个岭下茶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阳羡茶。岭下茶场的创始人蒋顺淮,一辈子与茶为友,而今是宜兴唯一一位无锡市非物质遗产项目——阳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悠悠茶芽香,春日采茶忙
春光里,我们走进岭下茶场,就仿佛走进馥郁馨香的茶世界。茶场所在的宜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大片茶园就坐落在群山之中,依山就坡,苍翠蓊郁,一望无际。
从三月下旬的某一天起直到清明,是茶叶售卖得最贵的时候,这时售卖的茶即大家熟知的明前茶。采茶女们要和春天的日头赛跑,不像一些文艺作品展现的采茶女,似乎都是一律的二八少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女多为中年妇女,她们大多有组织地从山东、河南而来,很多都是熟练工,来宜兴采茶好几年了。每年三月下旬起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她们会分散在宜南山区各个茶场追逐着茶香辛勤劳作,等到春茶季结束,她们又会组团离开,一年四季,除了这里,新疆的棉花、宁夏的枸杞等产地,处处都有她们勤劳的身影。纵使现代化进程再快,茶叶的采摘始终都只能靠人工进行,早上7点出头进茶园、11点多收工,一上午也只能采得大半箩筐。采摘归来,要进行严格的原料拣剔,拣梗去杂费工费时,有经验的采茶工人往往一遍就采摘成功,基本不怎么需要拣剔,只是一些经验不足或性急的茶工,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的,这个步骤就需花费很长时间。翻动茶叶时,阵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是植物的芳香,更是山野的清氣,一片嫩芽,钟山川之灵禀,聚集了一棵茶树所有的精气神啊!
场主介绍说,从采摘到拣剔,一律只能用指腹不能用指甲,但凡用指甲采的,泡出来的茶梗部便是深红色的。收茶叶的师傅十分严格,蒋场长说,对质量的高要求从这里就开始了,一定要符合老师傅的标准方能过称。采茶女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眼明手巧者一天能采四五斤甚至更多,能拿到近三百元的工钱,采得少的则一半都不能达到,无他,唯手熟尔。以上就是茶叶制作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采摘、拣剔。
从采摘到制作,生产全手工的茶叶
岭下茶场的特级评茶师魏金凤老师十八岁就开始跟随著名茶学家张志澄老师学习技艺,从事茶叶行业四十多年,练就过硬的制茶、评茶本领。每天早上,魏老师要把隔天的每一批茶叶进行品评,称重、放茶、冲泡,一气呵成。好茶要用好水,苏子“雪芽为我求阳羡”的下句便是“乳水君应饷惠山”,印证茶在好水中方能充分舒展和释放,让所有的芳香喷薄而出。岭下茶场离惠山甚远,取二泉水自是不现实的,好在此地依山而生,泡茶用的都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也应算得是十分难得的好水了。魏老师使用的是特制的有五个小开口的茶叶审评用杯,盖上盖子,开好计时器,五分钟倒计时。嘀地一声,魏老师迅速把杯挨个扣在盏上。接下来,是挨个茶杯闻香。这是个万分见功力的活计,评茶师必须在细微的香气差别中评出高地上下,进行分级定价。品质特别好的,魏老师会上下摇动,让香气充分散发,然后再仔细嗅闻。
岭下茶场的荣誉室里,满满当当都是奖状、奖杯,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到最近的:1990年“岭峰”牌阳羡雪芽荣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连续荣获省“陆羽杯”、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二届农博会金奖;2000年度被评为国际农博会全国名牌产品……
场主说,参加比赛的茶叶,从采摘到制作都是由几个评茶师完成,从清早到深夜,每一个步骤都用双手完成,是真正的纯手工茶叶。
岭下茶场的蒋场长是位低调温和的老茶人,他与这片茶园打了四十年交道,和很多茶叶公司动辄就花几百万的广告年费不一样的是,老人的岭下茶场从来不做宣传,我们从来不知道宜兴还有制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年,他把茶场管理的担子交给儿子,自己做辅助监督,老场长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茶叶做好,提高质量比做什么广告都强。老场长这样的态度令人敬仰。
八道工序出精品,阳羡雪芽飘清香
接下来我们走进车间,继续看,在室内完成的茶叶制作步骤。第三步是摊晾,此步骤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目的是使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接着就是第四步——杀青,滚筒杀青机一头进一头出,可以明显看到,经过杀青的茶叶叶片愈加柔软、叶色也转为暗绿、茶香逐渐弥散开来。杀青之后进行第五步:轻度揉捻,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注意到揉捻机旁的竹匾里的碎茶,是揉捻过程中被甩在机器边缘的,都要掸出来,这也不浪费,自有一些商人低价来收购去,做成方便茶包。揉捻后的茶叶要再度摊开,进行第六步——解块。人工解块后,进入第七步——茶叶理条机进行理条。
第八步的手工搓揉成形,车间是最热闹的地方,几十个工人们坐在特制的炒茶锅子前一字排开,茶工们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这时的车间,茶香像一只只扑棱着翅膀的小鸟,飞遍了房间的角落,还带着茶绒的质感,不由分说地撞击着你的嗅觉!这种馨香的滋味,若非你亲来,是难以想象的。工人们介绍,这个步骤至关重要,手势与力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否则茶叶的形状、品质、香气都会受影响。搓揉成形后还要进行机器提香,至此,整个制茶过程结束,茶叶进入包装车间。
道道工艺中,茶被反复历炼,一次次裂变,改变形状,升华状态,直至涅槃成一片片精灵,走出山陵,褪尽青涩,从平凡变得从容和华贵。
此时,想起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南中国的土地上,草长莺飞的季节,最初是金色的,这是阳光的色彩,油菜花的色彩。当金色还没有完全褪去,绿色的帷幕便拉开了,茶,成为春天的主角——所有有茶树的山谷平原都会徐徐展开这样的美丽画面——远山如黛,茶陵苍翠,大批采茶女仿佛云之君兮纷纷而来,落在茶坎间,她们一律腰系竹箩,欢声笑语,双手却一刻不肯停歇地上下翻飞。天清气朗,和煦暖阳下,漫溢着令人心醉的春的气息,茶的气息。这里便是宜兴——我国阳羡茶的重要产地。
阳羡茶,历代文人雅士难舍的味道
唐朝卢仝的一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体现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宋时东坡居士更是青睐阳羡茶,写下“雪芽为我求阳羡”的诗句;同时期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并请陆羽鉴定,茶圣陆羽称之为“芳香冠世,可以上供朝廷”,建议当作佳物进贡给唐代宗,由此阳羡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明末清初刘继庄的《广阳杂记》记有“天下茶品,阳羡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评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药味,龙井茶有豆味,而阳羡茶有‘金不味’,够得上茶中上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在宋、明、清时期日趋成熟,后衰于民国,复兴在当代。阳羡茶,已然成为了文人雅士心中难舍的味道。
阳羡雪芽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历史名茶的记载而复制,并根据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取名“阳羡雪芽”,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阳羡雪芽采摘细嫩,制作精细,外形纤细挺秀,色泽绿润,银毫显露,香气清鲜幽雅,滋味浓厚清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幼嫩,色绿黄亮。在农业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中,宜兴茶“阳羡雪芽”榜上有名,这是宜兴市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好茶必选择佳地。几乎所有的名茶都自选立身之地,或居南山,或住幽谷,择地而居,汲取天地之精华,含纳日月之气,气候和水土于茶之品性很重要,它们造就了茶与众不同的品质,赋予了茶叶个性和修养。在“茶的绿洲”宜兴,就有这样一块佳地,它以“茗”为名,唤作茗岭。茗岭脚下,有个岭下茶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阳羡茶。岭下茶场的创始人蒋顺淮,一辈子与茶为友,而今是宜兴唯一一位无锡市非物质遗产项目——阳羡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悠悠茶芽香,春日采茶忙
春光里,我们走进岭下茶场,就仿佛走进馥郁馨香的茶世界。茶场所在的宜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大片茶园就坐落在群山之中,依山就坡,苍翠蓊郁,一望无际。
从三月下旬的某一天起直到清明,是茶叶售卖得最贵的时候,这时售卖的茶即大家熟知的明前茶。采茶女们要和春天的日头赛跑,不像一些文艺作品展现的采茶女,似乎都是一律的二八少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女多为中年妇女,她们大多有组织地从山东、河南而来,很多都是熟练工,来宜兴采茶好几年了。每年三月下旬起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她们会分散在宜南山区各个茶场追逐着茶香辛勤劳作,等到春茶季结束,她们又会组团离开,一年四季,除了这里,新疆的棉花、宁夏的枸杞等产地,处处都有她们勤劳的身影。纵使现代化进程再快,茶叶的采摘始终都只能靠人工进行,早上7点出头进茶园、11点多收工,一上午也只能采得大半箩筐。采摘归来,要进行严格的原料拣剔,拣梗去杂费工费时,有经验的采茶工人往往一遍就采摘成功,基本不怎么需要拣剔,只是一些经验不足或性急的茶工,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的,这个步骤就需花费很长时间。翻动茶叶时,阵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是植物的芳香,更是山野的清氣,一片嫩芽,钟山川之灵禀,聚集了一棵茶树所有的精气神啊!
场主介绍说,从采摘到拣剔,一律只能用指腹不能用指甲,但凡用指甲采的,泡出来的茶梗部便是深红色的。收茶叶的师傅十分严格,蒋场长说,对质量的高要求从这里就开始了,一定要符合老师傅的标准方能过称。采茶女们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些眼明手巧者一天能采四五斤甚至更多,能拿到近三百元的工钱,采得少的则一半都不能达到,无他,唯手熟尔。以上就是茶叶制作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采摘、拣剔。
从采摘到制作,生产全手工的茶叶
岭下茶场的特级评茶师魏金凤老师十八岁就开始跟随著名茶学家张志澄老师学习技艺,从事茶叶行业四十多年,练就过硬的制茶、评茶本领。每天早上,魏老师要把隔天的每一批茶叶进行品评,称重、放茶、冲泡,一气呵成。好茶要用好水,苏子“雪芽为我求阳羡”的下句便是“乳水君应饷惠山”,印证茶在好水中方能充分舒展和释放,让所有的芳香喷薄而出。岭下茶场离惠山甚远,取二泉水自是不现实的,好在此地依山而生,泡茶用的都是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也应算得是十分难得的好水了。魏老师使用的是特制的有五个小开口的茶叶审评用杯,盖上盖子,开好计时器,五分钟倒计时。嘀地一声,魏老师迅速把杯挨个扣在盏上。接下来,是挨个茶杯闻香。这是个万分见功力的活计,评茶师必须在细微的香气差别中评出高地上下,进行分级定价。品质特别好的,魏老师会上下摇动,让香气充分散发,然后再仔细嗅闻。
岭下茶场的荣誉室里,满满当当都是奖状、奖杯,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到最近的:1990年“岭峰”牌阳羡雪芽荣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连续荣获省“陆羽杯”、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二届农博会金奖;2000年度被评为国际农博会全国名牌产品……
场主说,参加比赛的茶叶,从采摘到制作都是由几个评茶师完成,从清早到深夜,每一个步骤都用双手完成,是真正的纯手工茶叶。
岭下茶场的蒋场长是位低调温和的老茶人,他与这片茶园打了四十年交道,和很多茶叶公司动辄就花几百万的广告年费不一样的是,老人的岭下茶场从来不做宣传,我们从来不知道宜兴还有制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去年,他把茶场管理的担子交给儿子,自己做辅助监督,老场长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茶叶做好,提高质量比做什么广告都强。老场长这样的态度令人敬仰。
八道工序出精品,阳羡雪芽飘清香
接下来我们走进车间,继续看,在室内完成的茶叶制作步骤。第三步是摊晾,此步骤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目的是使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接着就是第四步——杀青,滚筒杀青机一头进一头出,可以明显看到,经过杀青的茶叶叶片愈加柔软、叶色也转为暗绿、茶香逐渐弥散开来。杀青之后进行第五步:轻度揉捻,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注意到揉捻机旁的竹匾里的碎茶,是揉捻过程中被甩在机器边缘的,都要掸出来,这也不浪费,自有一些商人低价来收购去,做成方便茶包。揉捻后的茶叶要再度摊开,进行第六步——解块。人工解块后,进入第七步——茶叶理条机进行理条。
第八步的手工搓揉成形,车间是最热闹的地方,几十个工人们坐在特制的炒茶锅子前一字排开,茶工们灵活地运用双手使芽条相互摩擦,这时的车间,茶香像一只只扑棱着翅膀的小鸟,飞遍了房间的角落,还带着茶绒的质感,不由分说地撞击着你的嗅觉!这种馨香的滋味,若非你亲来,是难以想象的。工人们介绍,这个步骤至关重要,手势与力量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否则茶叶的形状、品质、香气都会受影响。搓揉成形后还要进行机器提香,至此,整个制茶过程结束,茶叶进入包装车间。
道道工艺中,茶被反复历炼,一次次裂变,改变形状,升华状态,直至涅槃成一片片精灵,走出山陵,褪尽青涩,从平凡变得从容和华贵。
此时,想起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