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总结如何稳、准、快、好的将治疗药物输入到病人体内。方法通过静脉输液给药途径,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拔针方法的研究。结论此方法广泛应用临床,得到好评
【关键词】静脉输液;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总结如何稳、准、快、好的将治疗药物输入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临床的操作重要内容,近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总结如下:
1.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输液针的增加
1923年Flornce Seibrt发现致热源,因此制成无热源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等安全性。1940年Alftdshh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年Bernard Zommerrman应用下肢静脉输液,输入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年Rober Aabenic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957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枕头,方便病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大部分医院任沿用头皮静脉针。1964年B-D公司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
1.2导管材料的进展有两种:
1.2.1针内管是指经穿刺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拔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管内针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性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其次,静脉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穿刺血管形成血肿,而且多次使用一根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输液通道。
1.3输液部位增多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输液途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
1.3.1颈静脉穿刺置管术。因该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实施报道该院已使用近20年共18240例病人。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
1.3.2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注速度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
1.3.3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血管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导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穿刺容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宜初学者穿刺,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等病人。
1.3.4股静脉置管。此静脉易定位,穿刺方法易掌握,较安全,可用于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使用气管切开的人,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下肢活动度大,硅胶管易滑出。
2.输液微粒的污染收到重视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量中直径>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源反应、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2.1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带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较少人员流动外,还必需为每位患者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洗手,方便为第二为患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2.2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锯痕应小于颈断1/4,因为割锯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的酒精擦拭颈端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2.3正确的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污染越多。抽吸药液时安瓿不应该倒置,针头不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越多,于底部抽吸时污染微粒最少,但针头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
2.4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u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滤除率分别为93.4%、96.6%、97.4%、100%,与其他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的方法探讨
3.1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度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度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不充盈的患者,先采热敷使血管充盈,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倾,在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浮肿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进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
3.2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点,约30度角,无痛,微痛者占76.71%,两组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增大针头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
3.3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是棉签按压穿刺点,防止局部皮肤淤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按压,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是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按压。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以来,输液方法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对输注的液体安全性更为重要,不仅要近期无热源反应,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静脉输液;进展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总结如何稳、准、快、好的将治疗药物输入到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临床的操作重要内容,近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总结如下:
1.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输液针的增加
1923年Flornce Seibrt发现致热源,因此制成无热源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等安全性。1940年Alftdshh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年Bernard Zommerrman应用下肢静脉输液,输入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年Rober Aabenic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957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枕头,方便病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大部分医院任沿用头皮静脉针。1964年B-D公司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
1.2导管材料的进展有两种:
1.2.1针内管是指经穿刺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拔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管内针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性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其次,静脉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穿刺血管形成血肿,而且多次使用一根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输液通道。
1.3输液部位增多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输液途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
1.3.1颈静脉穿刺置管术。因该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实施报道该院已使用近20年共18240例病人。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
1.3.2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注速度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
1.3.3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血管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导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穿刺容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宜初学者穿刺,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等病人。
1.3.4股静脉置管。此静脉易定位,穿刺方法易掌握,较安全,可用于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使用气管切开的人,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下肢活动度大,硅胶管易滑出。
2.输液微粒的污染收到重视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量中直径>10u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源反应、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2.1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带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较少人员流动外,还必需为每位患者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洗手,方便为第二为患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2.2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锯痕应小于颈断1/4,因为割锯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的酒精擦拭颈端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2.3正确的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污染越多。抽吸药液时安瓿不应该倒置,针头不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越多,于底部抽吸时污染微粒最少,但针头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
2.4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u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滤除率分别为93.4%、96.6%、97.4%、100%,与其他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3.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的方法探讨
3.1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度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度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不充盈的患者,先采热敷使血管充盈,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倾,在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浮肿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进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
3.2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点,约30度角,无痛,微痛者占76.71%,两组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增大针头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
3.3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是棉签按压穿刺点,防止局部皮肤淤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按压,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是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按压。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以来,输液方法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对输注的液体安全性更为重要,不仅要近期无热源反应,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