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声唱响爱之路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wfast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上海歌剧院在伦敦大剧院(LondonColiseum,英国皇家歌剧院驻地)演出中国原创歌剧《雷雨》之后,著名的音乐评论网站Bachtrack于8月12日发布了署名大卫·卡林(David Karlin)的评论:“当晚最令人激动的,是饰演繁漪——剧中女主人和主角——的徐晓英。徐晓英具备了戏剧女高音的一切:声音温暖平顺且充满了力量,高音信手拈来且毫无尖刺之声。最重要的是,她完全展示出了歌剧文本所要求的一切……徐晓英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令人赞叹的演出。”这样不吝溢美之词的评价出自一向客观的西方乐评人之笔的确难得,这无疑也是对她演唱实力的真实评价。特别是对于徐晓英这位没有任何国外求学经历的歌唱家来说,这样的评价又具有特别的意义——既肯定了徐晓英的恩师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陈其莲教授的教学成就,同时也是肯定了上海歌剧院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演员的思路。
  大卫·卡林先生的文字自然是对徐晓英目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客观评价,但是笔者相信,如果他听了徐晓英2016年11月16日独唱音乐会之后,一定会发出更多的赞美言辞,因为徐晓英在音乐会上的表现真正充分地展示了她全面的歌唱才能。
  笔者曾问过徐晓英:“开一场独唱音乐会难,还是演一部歌剧难?”徐晓英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音乐会难!”的确,一场完整的音乐会需要包含各种音乐风格、各种语言和不同体裁的歌曲,且需要几乎不停歇地在舞台上演唱;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音乐会的难度的确要高于歌剧。徐晓英的这场题为“爱之路”的音乐会,曲目安排极为厚重——上半场为中国曲目,下半场为外国曲目。具体的曲目涉及到中国古诗词歌曲、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近现代创作歌曲、西方艺术歌曲和歌剧。如果将加演的最后一曲《小河淌水》算在其中的话,还包括了中国民歌(当然是美声唱法的诠释方式)。音乐会曲目涉及到的语言则有汉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英语、捷克语等七种语言。对上述这些体裁和语言游刃有余的把握,足以显示出徐晓英非同一般的演唱能力。
  或许,令徐晓英认为独唱音乐会难于歌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徐晓英有天生的戏剧感,她对于歌剧人物有着特别敏锐的直觉和深刻的把握。这似乎已经影响到了她对于非歌剧咏叹调的诠释方式。比如,在舒伯特16岁时完成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格雷卿》中,她甚至已经“跃跃欲试”地诠释出了这首艺术歌曲中所具有的戏剧内涵。
  音乐会最后的几首曲目是徐晓英特别擅长的歌剧咏叹调。此时的徐晓英,演出状态比之前更为轻松,她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足以将观众带入一部部错综复杂的歌剧之中。在主演过约15部歌剧之后,或许徐晓英可以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威尔第的歌剧,更确切的说是投向两部女主人公都是“莱奥诺拉”的歌剧——《游吟诗人》和《命运之力》;在笔者看来,她的音色和戏剧天赋也特别适合这两个具有坚强个性的戏剧人物。而整场音乐会最后的两个曲目也正是来自上述两部歌剧。
  在音乐会上,留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她对于音乐作品层次的把握——顯然,在如何推进作品、逐步达到音乐的高潮方面,徐晓英经过了缜密思考。此外,弗雷《月光》中的清澈、普朗克《爱之路》的温暖感恩、拉赫玛尼诺夫《春潮》的一气呵成、德沃夏克《月亮颂》的谦卑恳求、梅洛蒂《莫妮卡的华尔兹》的内心变化……无一例外地被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出来。
  正如徐晓英在音乐会的正式曲目结束之后在舞台上所说的那样,这场音乐会也凝聚了她的恩师上海音乐学院陈其莲教授的心血——陈老师几乎出席了徐晓英全部的重要演出,包括2016年8月在伦敦演出的《雷雨》。而徐晓英也不止一次向笔者表达过对陈老师的感恩之情。这种师生的情谊正是上海歌剧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薪火相传的希望,也正是一条通往艺术圣殿的“爱之路”。
  要特别提出的是,音乐会的钢琴伴奏沈烨,她的钢琴伴奏有许多出彩之处,她以一架钢琴让我们聆听到了交响乐队的声音。还有前来客串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他的两首歌曲以及最后与徐晓英加演的《风流寡妇》中的唱段,显示出了他炉火纯青的演唱功力。
  “踏踏实实做好我所喜爱的事业,唱更多好听的歌给大家听。”这是徐晓英在音乐会上所说的话。祝愿徐晓英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其他文献
瑞瑞:阿呆、小曼,说起音乐剧,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阿呆:当然是美国纽约百老汇,简直是心中的向往啊!  小曼:还有英国伦敦西区!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提到音乐剧就立即浮现脑海的,那些排得上号的名剧几乎都是出自这两处。  瑞瑞:的确,它们是音乐剧产业的中心地带,所有从事音乐剧的创作者和演职人员都以能踏上这两地演出而骄傲。不过音乐剧的影响其实早就走出了英美,扩大到了全世界,比如法国音乐剧就以完全不同于百
期刊
“你从哪里滚回来了?为什么人影也不见?你也不怕人家耻笑,为什么就不害臊。”  读着这句歌词,就仿佛看到了一幅极为生动的画面。  的确,这句歌词摘自二重唱“你从哪里滚回来?”,出自歌剧《多瑙河畔的萨泊洛什人》第一幕。由于这首二重唱妙趣横生、矛盾突出且人物形象鲜明,不仅被国内歌唱家引进并翻译成中文歌词后搬上舞台,近几年,这首重唱作品还被各音乐类高校的学生们学习和演绎。  这一段讲述的是在一个普通的乌克
期刊
你从哪里滚回来?(片段)
期刊
2016年3月,由厦门歌舞剧院创编的音乐话剧《老宅》在江南一带进行了第二轮巡演(全国巡演的一部分)。3月25日,我受邀赶往舟山市普陀大剧院,观看了这部期待以久的音乐话剧。  音乐话剧在我国是一种较新的戏剧形式,它集话剧、歌剧、音乐剧、地方歌舞剧的特点为一身,采用自己独特的串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清晰的戏剧效果和易懂的情节展示。用时下的话说,这是一种“接地气”的表现形式。  《老宅》是厦门歌舞剧院创演
期刊
爱德华·霍普(EdwardHopper)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很久都没有浮现过了。其实你也不会轻易地想起他,除非你参观位于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或其他展示美国现代油画的艺术馆。但是,近20年后的今天,霍普这个名字再次令我思绪万千。  记忆回溯到1997年5月,我与作曲家惠士钊(StewartWallace)以及编剧迈克尔·克利(Michael Korie)共处了近一周的时
期刊
世间有无数纪念碑、纪念馆,记载伟大的历史人物;而我们庆幸能够用歌剧的形式歌唱鉴真的伟大。带着敬仰和追溯,我们完成了《鉴真东渡》这部佛教题材的歌剧。  创作之中,我们创作组于2015年5月上旬访问了日本的唐津、京都、奈良等地,参观和拜访了“唐招提寺”“大东寺”等鉴真传道授业和生活居住的地方。在谱写歌剧音乐过程中,我们曾先后三次拜访扬州大明寺,聆听和参与僧人的早课作业,参观沐浴大明寺宝刹慧光,拜访鉴真
期刊
2016年末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马林斯基剧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了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1890年,《黑桃皇后》就是由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林斯基在捷杰耶夫的统帅下,已成为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名片,因此由他们全班人马上演的《黑桃皇后》,自然更引人关注。  如果说,以前上演歌剧观众最为关注的是“卡司”阵容,那么现在的歌剧演出已进入了“导演时代”,或者说当代歌剧已进入了“制作时代”——
期刊
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三把锁》,正式首演于2019年12月27日。那时距离2020年还有四天时间。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多月之后,在庚子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新冠疫情的阴霾就将国人的生活节奏彻底改变了。自此,十几亿人的中国,几乎“停摆”了近半年的时间。《三把锁》是国家艺术基金和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双扶持”剧目,这半年的“停摆”,对于这部剧目的演出和推广必定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然而,也正
期刊
经过两年多的艰难创作,歌剧《白鹿原》终于在5月21日晚以舞台版的形式进行了首演。几个月前,音乐会版《白鹿原》首演时我就在现场,观后写了五千多字的评论文章发表在《歌剧》杂志上。此次观看舞台版歌剧,豁然增添了一些新的感受,于是便想再留下一些文字,继而动笔写了这篇短评。  歌剧《白鹿原》是著名作曲家程大兆根据文学巨匠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在这部歌剧中,程大兆以高度提炼的手法,将原著的主旨思想浓缩在
期刊
快到1958年年底时,一项将纽约城市音乐与戏剧中心——包括其歌剧公司——并入林肯中心业已立项的“舞蹈剧院”的建议,引起了大家对林肯中心前景的重大原则性争议。我对这个建议表示强烈反对。  我写信给布利斯:  这段时间我的心情一直很压抑,林肯中心定位于高端文化成就,目前的成员单位都属于其领域的精英阶层……城市音乐与戏剧中心的歌剧院并不属于这一群体。  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林肯中心为世界所瞩目……其他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