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必然方向。我们应以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明确新时代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稳定前进,以此为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民族 凝聚力
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省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各民族长久发展的有力证明。其中包含各民族发展遗留下的文化象征、精神文明及思考方式等,展现出全省各民族的生命活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出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稳步前进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和保护,并通过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沟通,维护全省的社会稳定,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且安全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下面以青海省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索。
一、突出政策引导
与实物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易受内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坏,因此,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脆弱性时,要将它全面保护起来。以青海省为例,其现有民间文学类的“骆驼泉传说”《祁家延西》;传统音乐类的撒拉族民歌、蒙古族民歌、藏族民歌(藏族酒曲);传统舞蹈类的锅哇(玉树武士舞);传统技艺类的藏族鎏钴技艺等都是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托,青海省在明确自身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也提出有关的保护性法规,如《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不仅可以全面保护,而且有助于预防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出现缺失或消亡等不良现象。
二、构建可持续传承氛围
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构建相应的氛围至关重要。青海省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具备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全力以赴地去保护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基层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度。例如具有独特地区及民族特色的“加牙藏毯”,其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通过如今在市场中的推广,有助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加牙藏毯”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由于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因此作为当地的民俗产品推广,可以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及商业价值。[1]
三、推广文化遗产教育工作
教育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整合当地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结合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构建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基层群众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并调动他们自主保护和管理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从人入手,这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人本化”特点。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众性和传承性,因此在传承时,不仅要引用传统意义上“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的方式进行教育推广,还要结合当代教学平台和现代化教学方式,从青少年入手,集中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入手进行深层研究。现阶段,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缺失、消亡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资金不充足。因此,要想保障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可以借助现代化经济发展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进行推广,这样不仅能为有关保护工作提供充足资金,而且有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新的发展平台。例如青海省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加工的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游客在观看和购买的同时,也会选择自主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激发游客对多样化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喜爱,而且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保障。[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稳步前进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青海省要在结合自身经济水平、旅游景点及人才建设等方面,根据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完善且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并加强基层群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从而实现预期设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贤清.中国梦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
[2]史亚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作者简介:图布吉日格力,男,本科,青海省海西州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初级>,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编辑 徐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持续发展 民族 凝聚力
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省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省各民族长久发展的有力证明。其中包含各民族发展遗留下的文化象征、精神文明及思考方式等,展现出全省各民族的生命活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出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稳步前进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对其进行科学利用和保护,并通过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各民族之间的沟通,维护全省的社会稳定,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且安全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下面以青海省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索。
一、突出政策引导
与实物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易受内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受到损坏,因此,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脆弱性时,要将它全面保护起来。以青海省为例,其现有民间文学类的“骆驼泉传说”《祁家延西》;传统音乐类的撒拉族民歌、蒙古族民歌、藏族民歌(藏族酒曲);传统舞蹈类的锅哇(玉树武士舞);传统技艺类的藏族鎏钴技艺等都是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依托,青海省在明确自身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也提出有关的保护性法规,如《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不仅可以全面保护,而且有助于预防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出现缺失或消亡等不良现象。
二、构建可持续传承氛围
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构建相应的氛围至关重要。青海省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将具备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全力以赴地去保护与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基层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度。例如具有独特地区及民族特色的“加牙藏毯”,其属于安多藏毯,产地分布较广,据史料载,明末清初是加牙藏毯的成熟期。通过如今在市场中的推广,有助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加牙藏毯”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由于低温洗毯,毛质不易损伤,织出来的毯子色泽艳丽、弹性好,因此作为当地的民俗产品推广,可以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及商业价值。[1]
三、推广文化遗产教育工作
教育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整合当地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结合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构建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基层群众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并调动他们自主保护和管理民族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从而促使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工作需要从人入手,这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人本化”特点。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众性和传承性,因此在传承时,不仅要引用传统意义上“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的方式进行教育推广,还要结合当代教学平台和现代化教学方式,从青少年入手,集中对他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中,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进而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入手进行深层研究。现阶段,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缺失、消亡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资金不充足。因此,要想保障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可以借助现代化经济发展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进行推广,这样不仅能为有关保护工作提供充足资金,而且有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新的发展平台。例如青海省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技艺”加工的作品工艺精细,人物造型逼真,动态灵动细腻、姿态明快自然。游客在观看和购买的同时,也会选择自主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激发游客对多样化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喜爱,而且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保障。[2]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稳步前进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青海省要在结合自身经济水平、旅游景点及人才建设等方面,根据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完善且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并加强基层群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从而实现预期设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贤清.中国梦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
[2]史亚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作者简介:图布吉日格力,男,本科,青海省海西州群众艺术馆,助理馆员<初级>,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