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建立“个体---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协调稳定的一种结构模式。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单调的说教,而是要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高分低品;精神自由;正能量
根据自己多年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学生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操情况的调查,有两点教学思想和同行进行商榷交流,以使共同进步。
一、在继承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基础上,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思想
1、现代化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衡量偏重于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这实际上是以学生对思想品德方面记忆性知识进行分数量化性考核的具体体现。即“知识本位”的体现。这种对思想品德进行分数量化评判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理解自修陷入了单一的知识性识记状态,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也必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背诵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违背了道德教育学科设立的初衷,很容易出现思想品德教育和个人道德实践处于分离状态。即分数并不能体现道德水准。出现“高分低品”的现象。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失去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没有体现出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内涵和社会内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瓶颈”。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學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充满尊重、关怀、平等、和谐情怀,使个体的道德在探索认识的氛围中得以对比思索,精神自由发展,生命自主发展。要让内在道德功能以本源的力量驱动思想深处,建立“个体---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协调稳定的一种结构模式。实现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学生明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于世界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联系。从而立体式地想问题,进行道德思维的健康构建。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思想。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来
思想品德是学生的思想支柱,精神支撑,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思想基础。所以,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性的思想品德结构框架,使内在情感和外在行动达到完美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知识内容,从学生认知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新教材的解读、提炼,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特别是行为的日常表现,给出学生进一步的引导与评价,让学生面对结果,对照标准,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自我产生内在的道德批评,驱动内在的道德评判机制。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潜能才会发挥作用。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多思”,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围绕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提倡“百花齐放”精神。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是否可以只讲权利不要义务”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锤炼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1、创设和谐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语言表达既要生动幽默,又要宽撒紧收。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同时要生动形象。例如,可选择幽默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和宗教、绘画、音乐、建筑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语中接受某种思想品德观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事例、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时事品德报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识记、体会道德知识。
2、还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
思想品德学习的终极意义在于使学生达到在言、谈、举、止等具体生活行为上,思想意识上体现出个体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个体通过正能量的展示,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和带动的功能。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阶段,其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对今后的发展定位具有基础性和转折性的意义。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制》课要达到通过各种途径来体现这一功能。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概念,不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与改正,自我修养与实践。
“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工,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与法制》教材的研读与解析是我们每个思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和问题,特别是通过新教材来达到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使其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中学生,一名有道德修养的公民,我们的教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这个信心。
关键词:高分低品;精神自由;正能量
根据自己多年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学生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操情况的调查,有两点教学思想和同行进行商榷交流,以使共同进步。
一、在继承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基础上,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思想
1、现代化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衡量偏重于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这实际上是以学生对思想品德方面记忆性知识进行分数量化性考核的具体体现。即“知识本位”的体现。这种对思想品德进行分数量化评判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理解自修陷入了单一的知识性识记状态,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也必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背诵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违背了道德教育学科设立的初衷,很容易出现思想品德教育和个人道德实践处于分离状态。即分数并不能体现道德水准。出现“高分低品”的现象。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失去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没有体现出思想道德教育的政治内涵和社会内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瓶颈”。新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學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世界充满尊重、关怀、平等、和谐情怀,使个体的道德在探索认识的氛围中得以对比思索,精神自由发展,生命自主发展。要让内在道德功能以本源的力量驱动思想深处,建立“个体---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协调稳定的一种结构模式。实现马克思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使学生明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于世界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联系。从而立体式地想问题,进行道德思维的健康构建。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思想。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来
思想品德是学生的思想支柱,精神支撑,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思想基础。所以,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性的思想品德结构框架,使内在情感和外在行动达到完美的统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知识内容,从学生认知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新教材的解读、提炼,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特别是行为的日常表现,给出学生进一步的引导与评价,让学生面对结果,对照标准,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自我产生内在的道德批评,驱动内在的道德评判机制。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潜能才会发挥作用。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多思”,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围绕社会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提倡“百花齐放”精神。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是否可以只讲权利不要义务”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锤炼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1、创设和谐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理论本身具有抽象性,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语言表达既要生动幽默,又要宽撒紧收。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同时要生动形象。例如,可选择幽默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和宗教、绘画、音乐、建筑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语中接受某种思想品德观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事例、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时事品德报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识记、体会道德知识。
2、还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
思想品德学习的终极意义在于使学生达到在言、谈、举、止等具体生活行为上,思想意识上体现出个体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个体通过正能量的展示,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和带动的功能。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阶段,其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对今后的发展定位具有基础性和转折性的意义。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制》课要达到通过各种途径来体现这一功能。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概念,不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与改正,自我修养与实践。
“铁杵成针,非一日之工,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与法制》教材的研读与解析是我们每个思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和问题,特别是通过新教材来达到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使其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中学生,一名有道德修养的公民,我们的教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