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检测脑囊虫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抗体在MRI各期的变化.方法用抑制性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抗体.同时根据MRI表现将病例分为活动期、退变期、非活动期.结果在69个病例中,脑脊液中抗体阳性率分别是:活动期75.00%,退变期62.50%,非活动期17.24%;血清中是81.25%、16.67%、22.22%.在相应各期中,脑脊液和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在影像学的不同时期抗体阳性
【机 构】
: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宁夏,银川,750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脑囊虫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抗体在MRI各期的变化.方法用抑制性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抗体.同时根据MRI表现将病例分为活动期、退变期、非活动期.结果在69个病例中,脑脊液中抗体阳性率分别是:活动期75.00%,退变期62.50%,非活动期17.24%;血清中是81.25%、16.67%、22.22%.在相应各期中,脑脊液和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在影像学的不同时期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的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中T-bet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Lewis大鼠28只,用视网膜S抗原与Freund完全佐剂免疫24只大鼠以诱导EAU模型,另外4只作为正常对照.免疫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7、12、15、21 d被处死,取所有大鼠的眼球和脾脏,固定后制作眼组织平片和眼球及脾脏的石蜡连续切片.使用单克隆抗T-bet和CD4的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细菌蛋白过氧化物酶法在上述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前庭功能失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使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55例ADHD患儿经严格年龄配对后,分为伴轻度前庭功能失调、伴重度前庭功能失调和不伴前庭功能失调三组(每组各85例),对其临床症状及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症状学检测,与不伴前庭功能失调组比较,伴前庭功能失调两组在核心症状中的多动
目的 通过对颧骨复合体骨折(ZCF)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探索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新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 206例(212侧)ZCF患者术前术后拍摄华氏位、改良颅底位片,复杂病例行CT扫描和三维骨重建.利用计算机辅助平面测量系统对骨折移位程度测量,结合临床面部畸形情况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结果根据面部畸形和颧骨移位程度及方向将ZCF分为3型6个亚型,确定各型的治疗原则,经过临床实践
患者 ,男 ,35岁。因“进行性声音嘶哑 3年 ,加重伴呼吸困难 1个月”于 2 0 0 2年 6月 2日入院。无咽痛、呛咳 ,无痰中带血及吞咽困难。纤维喉镜检查 :喉前庭黏膜光滑 ,双披裂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0月至2002年10月十二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241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41例心跳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10例,最终复苏成功(心肺脑均复苏)仅4例,复苏率分别为4.62%、1.82%.1990至1998年间复苏成功率较低,初步复苏成功率1.38%,最终复苏成功率
目的 通过对野牡丹全草进行生药学的研究 ,为正确用药提供鉴别依据。方法 对该药材的根、茎、叶、根的粉末进行解剖研究。结果 发现野牡丹的根、茎及叶的韧皮细胞均含有草
为建立碘和甲状腺肿流行呈U形曲线关系的规律,调查了河北、山东、贵州3省17个点的水碘、尿碘和甲状腺肿大率,并用国际通用的PPS抽样法和国家统一的盐碘、尿碘、甲状腺容积的标准检测方法,由省级单位加以实施.发现随着水碘、尿碘的递增,甲肿率呈现由高而低再低而高的U形趋势,这种趋势得到了1999、2002两次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数据和必需微量元素的剂量效应曲线的验证.碘与甲状腺肿流行呈U形关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 :明确肾移植患者术前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发生率和术后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规律。 方法 :检测 2 7例健康成人 ,以及我院 2 0 0 2年 3月~ 2 0 0 3年 6月期间 1 38例
目的探讨幼年大鼠反复热性惊厥对惊厥易感性的远期影响。方法利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诱导22日龄SD大鼠发生15次热性惊厥。间隔3个月再用同样的方式诱发惊厥,观察大鼠前后两次惊厥发生率、惊厥潜伏期和惊厥持续时间的差异。采用尼氏染色及Timm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和海马结构的变化。结果有幼年反复热性惊厥史的大鼠3个月后再次接受热刺激时,惊厥发生率(74%)较其高热对照组(8%)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