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出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作,至今多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盛名享誉世界,其中最受好评的当属1998年在法国巴黎首演的音乐剧,该剧的诞生打破了百老汇音乐与西区音乐评分天下的地位,凭借自身超凡的艺术魅力,开拓了现代音乐剧的新起点,巡演短短几年观演人数达400多万,录像带售出100多万盒,唱片发售量超过700余万张,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了整个欧洲戏剧圈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音乐剧之一,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启发与探索。
一、内容概述
《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末混乱动荡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住在巴黎圣母院的善良但丑陋的敲钟人卡希莫多为救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兰达而反抗主教克罗德的故事,故事赞美了底层劳动者的美好品质,揭露了法国宫廷和教会的残酷与虚伪,充满了人道主义对现实的反思与关怀。欧美世界级音乐家吕克.普拉蒙东和理查.柯西安特将其改编得动人心弦,将富有现代感的舞台美术与极具动感的编舞结合,配上精湛的歌舞演员,向世界彰显了巴黎戏剧艺术的新风向。
二、艺术形式探究
(一)、舞台美术的空间形式
音乐剧作为一个年轻的舞台艺术于上世纪才开始成熟,主要形式是歌舞演故事[1],与其他叙事类戏剧相比更为夸张浪漫,1998版《巴黎圣母院》的舞台空间划分是简约又有力的,设计者巧妙的利用几根罗马柱作为场所精神暗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并且合理的利用了舞台的纵向空间。
普通的舞台表演区域由于演员的表演形式大多集中在舞台地面上,演员头顶纵向的近十米的空间往往被设计者忽视,这无疑是对空间利用的巨大浪费,而该剧却利用歌舞的演出形式,将舞蹈表演空间解放,利用舞台装置在空中搭建动作支点,使演员可以在空中表演。如在遇皇场景中,台上群舞,空中钟与演员交错摇荡,丰富了舞台的层次感,极大的提升了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新奇刺激的体验。
(二)、舞台灯光的运用
1998版的《巴黎圣母院》灯光运用也颇为考量。由于该歌舞剧在舞台道具上抛弃了再现现实的风格,同时利用几何构成的形式分割舞台空间,所以该剧的整体视觉基调现代感十足,通过绚丽的灯光设计来创造意象化的情景,外化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剧中角色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如表现卫队队长徘徊于未婚妻和艾斯米兰达之间的时,面对新欢与旧爱之间的选择腓比斯内心的挣扎通过一束洒向地面的图像灯来表现,主光打向腓比斯四周景物昏暗模糊暗示此时情景是人物的内心戏,当腓比斯自述他的纠结时追光不停的在他身边转换,将他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外化给环境,此时此刻观众被气氛带动期待着腓比斯的最终选择。可以说这场来自西方的的歌舞剧在灯光设计上却透露出浓浓的东方意境的精神。
(三)、舞台装置的变换
《巴黎圣母院》的舞美设计有很多巧妙的地方,其中当属背景墙的设计。从演出开始起到大幕落下,舞台的主要道具始终是由若干巨大的“石块”组成,上面刻有充满中世纪色彩的浮雕,“石块”分为两层排列成一道微弧的石墙象征着巴黎圣母院,为全剧奠定总背景,颜色苍白,被灯光渲染得神秘莫测。设计团队根据整个剧的场景变换,将石墙设计成可移动式的道具,这些石块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相互组合成新的空间为演出提供合适的空间背景,如愚皇的那场戏,卡希莫多被众人选为愚皇,疯狂的人们将他绑在一个车轮上要置于死地,这时卡希莫多的养父克罗德出现,他站在由石墙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缺口处,一身黑袍配合低沉的嗓音把原本将活跃的气氛降至冰点,观众的视线随着灯光集中在石墙的缺口处感受着来自主教的压抑心境。
石墙上类似浮雕的凹凸装置可以方便演员进行攀岩运动,卡希莫多通过在石墙上下攀爬表现他每日敲钟的日常,群舞演员利用这下凹凸装置可以在空中舞蹈。哥特式的兽人石雕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收缩进石柱中方便演员表演,石墙表面之下也暗藏玄机,在石墙之后有数个活动层,里面可以设置旋梯和平台等等。设计者将几个石块形式的阵列变化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对于舞台美术与戏剧演绎充分结合的探索精神为后来的舞美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艺术特点评价
(一)、抽象艺术形式在音乐剧中的运用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舞美设计无论是从服化设计还是道具空间安排都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及再现现实的手法,不以追求考古意义上的精准为目标,而是大量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抽象的表现形式,将舞台道具的“实”与灯光色彩的“虚”完美的交融,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现无限的戏剧情景,从而使该剧在东方美学强调的“意境”方面表达的淋漓尽致。导演马修一再强调:“简约大气的舞美,使为了更好地将所有焦点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而不至于转移观众的视线。”因此《巴黎圣母院》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的特点,用少量的象征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用抽象艺术形式与音乐剧结合达到一种以景摄情的境界。
(二)、舞美设计对角色内心的外化
该剧令人称赞的除了颇具现代感的大胆的舞台设计外,还有就是通过绚丽的舞台美术展现的角色感情世界。舞台美术的功能除了展现剧中的时间地点烘托情景气氛塑造角色形象外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物的内心外化,《巴黎圣母院》无疑完美的实现了这一功能,通过多变的舞台彩色的灯光将舞台大面积的留白渲染成需要的色调,每当演员唱独白时,周围的环境灯光渐渐变暗使观众难以察觉演员意外的事物,映入眼帘的只有在射灯下的角色和角色周围大面积的色块,观众通过舞台的环境可以直接领悟戏中情景。
(三)、现代材料诠释古典故事
世界是物质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世界的改造,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离开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主艺术家的观能动性也无从体现。现代美术设计中强调用材料来思考,通过认识并利用材料的物理属性及其社会心理学效应来挑选艺术创作媒介成为一条重要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创作媒介的创新使得许多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重获生命,如利用混凝土,纸张,布料纤维的现代雕塑;火药,果汁,真菌的现代绘画。《巴黎圣母院》在材料运用上也独具匠心,难民之王那段歌舞中设计者充分利用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构成一副巴黎贫民窟群魔乱舞的景象,消弱了戏剧的年代感,仿佛戏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引人对社会问题深思,增加了戏剧的深度。
(四)、批评——戏剧角色的刻板化塑造
该剧在演员舞美服化上设计的十分出色堪称经典,但是可能是由于艺术形式的限制,该剧未能在人物性格上有充分塑造,在人物塑造方面羅伯特.麦基强调“人物弧光”,既人物心理的成长过程或者人物的内心转变,在戏剧创作中一个成功的角色往往有着丰满的性格弧光,这样的角色更加立体真实,观众才能移情于人物,故事才能感动观众。但是该剧的人物内心及性格几乎从始至终未能发生变化,队长永远花心,主教永远扭曲,怪人永远善良,美人永远痴情,甚至在化妆上反派的模样也是让人一眼就能辨认,这样直白的表现让整个故事缺少了未知性,从而降低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西方的音乐剧发展到现在俨然成为世界舞台剧中最具吸引力的剧种,该形式的繁荣离不开1998年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成功经验,继它之后将现代舞美的表现手段与传统剧目相结合的方法成为舞台创作的主流思路,作为舞美工作者我们应汲取该剧的创新精神并将其运用到中国戏曲中去,中国戏曲必然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敬忠.试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舞台美术的参与性给中国戏曲的启迪[J].书画艺术,2012(06):69-70.
[2]刘晗,张玲.大教堂时代——音乐剧《钟楼怪人》赏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6.
课程:西方戏剧史 指导教师:韩云霞 姓名:郝思佳 学号:107682018210100 专业方向:舞台美术创作
(新疆艺术学院)
一、内容概述
《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末混乱动荡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住在巴黎圣母院的善良但丑陋的敲钟人卡希莫多为救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米兰达而反抗主教克罗德的故事,故事赞美了底层劳动者的美好品质,揭露了法国宫廷和教会的残酷与虚伪,充满了人道主义对现实的反思与关怀。欧美世界级音乐家吕克.普拉蒙东和理查.柯西安特将其改编得动人心弦,将富有现代感的舞台美术与极具动感的编舞结合,配上精湛的歌舞演员,向世界彰显了巴黎戏剧艺术的新风向。
二、艺术形式探究
(一)、舞台美术的空间形式
音乐剧作为一个年轻的舞台艺术于上世纪才开始成熟,主要形式是歌舞演故事[1],与其他叙事类戏剧相比更为夸张浪漫,1998版《巴黎圣母院》的舞台空间划分是简约又有力的,设计者巧妙的利用几根罗马柱作为场所精神暗示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并且合理的利用了舞台的纵向空间。
普通的舞台表演区域由于演员的表演形式大多集中在舞台地面上,演员头顶纵向的近十米的空间往往被设计者忽视,这无疑是对空间利用的巨大浪费,而该剧却利用歌舞的演出形式,将舞蹈表演空间解放,利用舞台装置在空中搭建动作支点,使演员可以在空中表演。如在遇皇场景中,台上群舞,空中钟与演员交错摇荡,丰富了舞台的层次感,极大的提升了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新奇刺激的体验。
(二)、舞台灯光的运用
1998版的《巴黎圣母院》灯光运用也颇为考量。由于该歌舞剧在舞台道具上抛弃了再现现实的风格,同时利用几何构成的形式分割舞台空间,所以该剧的整体视觉基调现代感十足,通过绚丽的灯光设计来创造意象化的情景,外化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剧中角色塑造起了关键作用。
如表现卫队队长徘徊于未婚妻和艾斯米兰达之间的时,面对新欢与旧爱之间的选择腓比斯内心的挣扎通过一束洒向地面的图像灯来表现,主光打向腓比斯四周景物昏暗模糊暗示此时情景是人物的内心戏,当腓比斯自述他的纠结时追光不停的在他身边转换,将他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外化给环境,此时此刻观众被气氛带动期待着腓比斯的最终选择。可以说这场来自西方的的歌舞剧在灯光设计上却透露出浓浓的东方意境的精神。
(三)、舞台装置的变换
《巴黎圣母院》的舞美设计有很多巧妙的地方,其中当属背景墙的设计。从演出开始起到大幕落下,舞台的主要道具始终是由若干巨大的“石块”组成,上面刻有充满中世纪色彩的浮雕,“石块”分为两层排列成一道微弧的石墙象征着巴黎圣母院,为全剧奠定总背景,颜色苍白,被灯光渲染得神秘莫测。设计团队根据整个剧的场景变换,将石墙设计成可移动式的道具,这些石块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相互组合成新的空间为演出提供合适的空间背景,如愚皇的那场戏,卡希莫多被众人选为愚皇,疯狂的人们将他绑在一个车轮上要置于死地,这时卡希莫多的养父克罗德出现,他站在由石墙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缺口处,一身黑袍配合低沉的嗓音把原本将活跃的气氛降至冰点,观众的视线随着灯光集中在石墙的缺口处感受着来自主教的压抑心境。
石墙上类似浮雕的凹凸装置可以方便演员进行攀岩运动,卡希莫多通过在石墙上下攀爬表现他每日敲钟的日常,群舞演员利用这下凹凸装置可以在空中舞蹈。哥特式的兽人石雕机关可以根据需要收缩进石柱中方便演员表演,石墙表面之下也暗藏玄机,在石墙之后有数个活动层,里面可以设置旋梯和平台等等。设计者将几个石块形式的阵列变化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对于舞台美术与戏剧演绎充分结合的探索精神为后来的舞美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艺术特点评价
(一)、抽象艺术形式在音乐剧中的运用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舞美设计无论是从服化设计还是道具空间安排都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及再现现实的手法,不以追求考古意义上的精准为目标,而是大量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抽象的表现形式,将舞台道具的“实”与灯光色彩的“虚”完美的交融,使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现无限的戏剧情景,从而使该剧在东方美学强调的“意境”方面表达的淋漓尽致。导演马修一再强调:“简约大气的舞美,使为了更好地将所有焦点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而不至于转移观众的视线。”因此《巴黎圣母院》充分利用舞台假定性的特点,用少量的象征元素表现大体量的景物,用抽象艺术形式与音乐剧结合达到一种以景摄情的境界。
(二)、舞美设计对角色内心的外化
该剧令人称赞的除了颇具现代感的大胆的舞台设计外,还有就是通过绚丽的舞台美术展现的角色感情世界。舞台美术的功能除了展现剧中的时间地点烘托情景气氛塑造角色形象外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物的内心外化,《巴黎圣母院》无疑完美的实现了这一功能,通过多变的舞台彩色的灯光将舞台大面积的留白渲染成需要的色调,每当演员唱独白时,周围的环境灯光渐渐变暗使观众难以察觉演员意外的事物,映入眼帘的只有在射灯下的角色和角色周围大面积的色块,观众通过舞台的环境可以直接领悟戏中情景。
(三)、现代材料诠释古典故事
世界是物质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世界的改造,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离开了物质世界的存在主艺术家的观能动性也无从体现。现代美术设计中强调用材料来思考,通过认识并利用材料的物理属性及其社会心理学效应来挑选艺术创作媒介成为一条重要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创作媒介的创新使得许多传统艺术在新时代重获生命,如利用混凝土,纸张,布料纤维的现代雕塑;火药,果汁,真菌的现代绘画。《巴黎圣母院》在材料运用上也独具匠心,难民之王那段歌舞中设计者充分利用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构成一副巴黎贫民窟群魔乱舞的景象,消弱了戏剧的年代感,仿佛戏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引人对社会问题深思,增加了戏剧的深度。
(四)、批评——戏剧角色的刻板化塑造
该剧在演员舞美服化上设计的十分出色堪称经典,但是可能是由于艺术形式的限制,该剧未能在人物性格上有充分塑造,在人物塑造方面羅伯特.麦基强调“人物弧光”,既人物心理的成长过程或者人物的内心转变,在戏剧创作中一个成功的角色往往有着丰满的性格弧光,这样的角色更加立体真实,观众才能移情于人物,故事才能感动观众。但是该剧的人物内心及性格几乎从始至终未能发生变化,队长永远花心,主教永远扭曲,怪人永远善良,美人永远痴情,甚至在化妆上反派的模样也是让人一眼就能辨认,这样直白的表现让整个故事缺少了未知性,从而降低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西方的音乐剧发展到现在俨然成为世界舞台剧中最具吸引力的剧种,该形式的繁荣离不开1998年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成功经验,继它之后将现代舞美的表现手段与传统剧目相结合的方法成为舞台创作的主流思路,作为舞美工作者我们应汲取该剧的创新精神并将其运用到中国戏曲中去,中国戏曲必然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敬忠.试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舞台美术的参与性给中国戏曲的启迪[J].书画艺术,2012(06):69-70.
[2]刘晗,张玲.大教堂时代——音乐剧《钟楼怪人》赏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126.
课程:西方戏剧史 指导教师:韩云霞 姓名:郝思佳 学号:107682018210100 专业方向:舞台美术创作
(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