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晓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编剧作品有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爱做主》、《浮华背后》;电影《和你在一起》、《秋雨》等。
回忆8年前与人联合编写的剧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很多细节的东西薛晓路已经记不太清了,例如在当年一度成为流行语的如此形象的片名的由来、安嘉和对妻子施家暴的戏一共写了几场、安嘉和前妻的日记是谁先发现的……但是薛晓路却对他们在进行素材收集时查到的真实家暴事件记忆深刻,随口就讲述了真实发生在高学历人群中的两起家暴事件,这在当时,让曾经和普通观众一样认为家庭暴力只出现在农村、出现在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中的薛晓路有种震惊和不安。所以,在设计安嘉和这个角色时,薛晓路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把这个人物描述成一个坏人,“其实他只是有精神缺陷的人,也许在你的朋友圈中就有这样的人。”
故事缘起
“家庭暴力”题材在当时是电视剧界的盲点,尽管《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2002年并没有创下超高收视率,但是该剧却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剧中角色安嘉和成为了家庭施暴者的典型代表,更“害”得饰演者冯远征多年都摆脱不了这个深入观众心底的角色形象。
在讲到创作背景时,薛晓路说这个题材最早是制片人提出能不能做个打老婆的事儿,但所有人都没接触过这个题材,后来他们找到了一本史蒂芬·金的小说《玫瑰疯狂者》,它以妻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丈夫如何对妻子施暴的故事。小说里有关于妻子大量的心理描写,但有了女人的状态,就更不知道男的施暴是为什么了。于是,他们找到了社科院的一个反家暴组织,虽然得到的都是些理论性的东西,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很多确切的数字,才了解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发现整个救助体系特别薄弱,警察也不太接这种案子,法院判离婚也特别难。妇联没有实权,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它是非常隐秘在社会下面的暗流和状态。”通过一个由中国妇联和反家暴组织建立的热线服务电话,薛晓路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以前以为这种家庭暴力只会发生在没什么文化的人身上,后来才发现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同样存在家庭暴力。“当时我们就不想做特底层的人物,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可支撑的,也是有现实依据的,当时就想做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来。这样的话,可探讨的内容就会多一点,话题性也会多一点。这样就把安嘉和确定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职业觉得比较有可看度的是医生,就这样定位了。”
让角色成为正常人
在创作之初,薛晓路完全没有想过这部剧会有这么大影响,用她的话说“这片子题材非常偏,而且也并不讨巧”。当初剧组找演员都成了一个问题,由于题材敏感,联系的多位一线男演员都没同意出演,他们不理解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有些演员提出只有改剧本才能接演,但在薛晓路等人的坚持下,他们放弃了当时的一线演员,找到了人艺演员冯远征。“冯远征演得太到位了,非常出彩。他曾说电视剧播出后,还有人扎他车胎呢!”薛晓路笑着说,“所以这也是这人物比较有典型意义和存在价值吧,这个人物的吸引度确实是存在的。”
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给观众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薛晓路说在创作时他们一直努力让角色成为一个正常人。“这个角色没有特别清晰准确的原型,当时就想做他的几面性,没想把他写成精神变态和坏人,也不想做道德上的任何评判。他打人是他难以克服精神上的缺陷,写他不可控制的暴力、狭隘、多疑,但这些都是他精神上的困境。”薛晓路一再强调,他们并不想把安嘉和写成坏人,“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写他作为正常人的复杂度和他的优秀。如他是一个特别好的哥哥、非常好的大夫,去找他在现实中被认可的缘由,都是希望把他塑造成正常的人,不想因为他打老婆就把他塑造成符号化的坏人,这也使得这个人物相对比较丰满、周全。”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在处理每场安嘉和打妻子的戏时都非常费心思。“对于每次打的原因、打完后悔,我们是非常费心思在做它的合理性和好看度的。每次让他动手的动机、压迫和外在的力量一定要设置的特别饱满和充分,这是第一点;另外,动手后如何修复,找到打完后他做的哪些事情是让这个女人感动的,这点上想的是很细致的。这样做就会使观众比较能理解他打人的能量的聚集过程,他还是有作为人的可能性的点。观众会理解他的动机,但肯定不赞同、不接受,不过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样就使这个人物不是简单的打人者,而是一个比较复杂,完整的角色。”
记者:你心目中近十年的经典角色有哪些?
薛晓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中国式离婚》里的林小枫,还有《潜伏》里的余则成、翠萍。我觉得未来《潜伏》里的余则成一定会成为经典。其实一部好剧不一定能让剧中的某个角色成为经典,有经典角色的电视剧也不一定是播得最火的。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角色才能称之为经典?
薛晓路:新鲜的、丰满的、不可替代的,带有某一类人特有的典型性,但是这样的形象又是以往的作品里鲜有涉及的,可能才是经典的。
记者:演员呢?
薛晓路:一个好演员都能很好地诠释角色。我想经典(角色)的概念还不是一个演员的概念,而是一个创作思路的概念。
回忆8年前与人联合编写的剧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很多细节的东西薛晓路已经记不太清了,例如在当年一度成为流行语的如此形象的片名的由来、安嘉和对妻子施家暴的戏一共写了几场、安嘉和前妻的日记是谁先发现的……但是薛晓路却对他们在进行素材收集时查到的真实家暴事件记忆深刻,随口就讲述了真实发生在高学历人群中的两起家暴事件,这在当时,让曾经和普通观众一样认为家庭暴力只出现在农村、出现在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中的薛晓路有种震惊和不安。所以,在设计安嘉和这个角色时,薛晓路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把这个人物描述成一个坏人,“其实他只是有精神缺陷的人,也许在你的朋友圈中就有这样的人。”
故事缘起
“家庭暴力”题材在当时是电视剧界的盲点,尽管《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2002年并没有创下超高收视率,但是该剧却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剧中角色安嘉和成为了家庭施暴者的典型代表,更“害”得饰演者冯远征多年都摆脱不了这个深入观众心底的角色形象。
在讲到创作背景时,薛晓路说这个题材最早是制片人提出能不能做个打老婆的事儿,但所有人都没接触过这个题材,后来他们找到了一本史蒂芬·金的小说《玫瑰疯狂者》,它以妻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丈夫如何对妻子施暴的故事。小说里有关于妻子大量的心理描写,但有了女人的状态,就更不知道男的施暴是为什么了。于是,他们找到了社科院的一个反家暴组织,虽然得到的都是些理论性的东西,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得到了很多确切的数字,才了解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发现整个救助体系特别薄弱,警察也不太接这种案子,法院判离婚也特别难。妇联没有实权,提供不了实质性的帮助。它是非常隐秘在社会下面的暗流和状态。”通过一个由中国妇联和反家暴组织建立的热线服务电话,薛晓路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以前以为这种家庭暴力只会发生在没什么文化的人身上,后来才发现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同样存在家庭暴力。“当时我们就不想做特底层的人物,了解到这些以后,我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可支撑的,也是有现实依据的,当时就想做到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层面上来。这样的话,可探讨的内容就会多一点,话题性也会多一点。这样就把安嘉和确定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职业觉得比较有可看度的是医生,就这样定位了。”
让角色成为正常人
在创作之初,薛晓路完全没有想过这部剧会有这么大影响,用她的话说“这片子题材非常偏,而且也并不讨巧”。当初剧组找演员都成了一个问题,由于题材敏感,联系的多位一线男演员都没同意出演,他们不理解也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有些演员提出只有改剧本才能接演,但在薛晓路等人的坚持下,他们放弃了当时的一线演员,找到了人艺演员冯远征。“冯远征演得太到位了,非常出彩。他曾说电视剧播出后,还有人扎他车胎呢!”薛晓路笑着说,“所以这也是这人物比较有典型意义和存在价值吧,这个人物的吸引度确实是存在的。”
这个角色为什么会给观众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薛晓路说在创作时他们一直努力让角色成为一个正常人。“这个角色没有特别清晰准确的原型,当时就想做他的几面性,没想把他写成精神变态和坏人,也不想做道德上的任何评判。他打人是他难以克服精神上的缺陷,写他不可控制的暴力、狭隘、多疑,但这些都是他精神上的困境。”薛晓路一再强调,他们并不想把安嘉和写成坏人,“我们做了很多功课写他作为正常人的复杂度和他的优秀。如他是一个特别好的哥哥、非常好的大夫,去找他在现实中被认可的缘由,都是希望把他塑造成正常的人,不想因为他打老婆就把他塑造成符号化的坏人,这也使得这个人物相对比较丰满、周全。”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在处理每场安嘉和打妻子的戏时都非常费心思。“对于每次打的原因、打完后悔,我们是非常费心思在做它的合理性和好看度的。每次让他动手的动机、压迫和外在的力量一定要设置的特别饱满和充分,这是第一点;另外,动手后如何修复,找到打完后他做的哪些事情是让这个女人感动的,这点上想的是很细致的。这样做就会使观众比较能理解他打人的能量的聚集过程,他还是有作为人的可能性的点。观众会理解他的动机,但肯定不赞同、不接受,不过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样就使这个人物不是简单的打人者,而是一个比较复杂,完整的角色。”
记者:你心目中近十年的经典角色有哪些?
薛晓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中国式离婚》里的林小枫,还有《潜伏》里的余则成、翠萍。我觉得未来《潜伏》里的余则成一定会成为经典。其实一部好剧不一定能让剧中的某个角色成为经典,有经典角色的电视剧也不一定是播得最火的。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角色才能称之为经典?
薛晓路:新鲜的、丰满的、不可替代的,带有某一类人特有的典型性,但是这样的形象又是以往的作品里鲜有涉及的,可能才是经典的。
记者:演员呢?
薛晓路:一个好演员都能很好地诠释角色。我想经典(角色)的概念还不是一个演员的概念,而是一个创作思路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