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明晰中高职培养目标,促进职业院校服务能力提升,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在中高职实施“3+2”分段培养模式,本文针对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明确学生就业岗位出发,分层教学,构造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
一、引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武汉市于2014年起启动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后,接受2年的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3+2"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一种衔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等多方优势。
但是結合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在课程体系完善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脱节问题
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中职阶段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严重,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没有注重对学生后续深造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对高职阶段更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很难适应。
(二)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
中职学校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自由办学,基本上各自都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使得多个中职学校之间同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差异。同时中职学校为了降低学生流失率,在中职阶段开设了很多专业课程,与高职阶段部分课程会有重叠,导致课程衔接不是很完善。
针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所即将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出发,理清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层,构建分层实施模块,探讨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形成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为前提,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共同调研、研讨,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边界和衔接点,制定关于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首先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时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如表1所示。
其次,根据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为更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根据学情等具体情况,将计算机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平面构成、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基础课程安排在中职阶段,将C#语言程序设计、三维模型制作、VR/AR应用开发等后续课程安排在高职阶段,保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延续性。
最后针对职业基础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造成中职毕业后,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高职的学习感到吃力,专业性课程前后衔接不到位或重复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深入的问题。要保障课程体系能顺利贯彻整个教学活动,这里,提出由中职、高职共同提供教学设施保障,教学资源与教师资源共享。整个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标准,课程资源等均由中、高职两校教师全程共同参与讨论制定并实施。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课程要求与教师情况进行两校互派,保证课程的衔接与中高职的顺利过渡。
中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3+2”中高职衔接培养除了从明确学生就业岗位出发,分层教学,还应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3+2” 中高职衔接中的各项问题,形成中高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2011.8
[2]马秋硕.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 9).
[3]邵元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J].职教论坛,2012(2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
一、引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武汉市于2014年起启动了“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完成3年中等职业教育后,接受2年的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3+2"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一种衔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等多方优势。
但是結合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在课程体系完善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脱节问题
由于中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中职阶段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严重,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没有注重对学生后续深造学习关键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对高职阶段更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很难适应。
(二)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
中职学校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自由办学,基本上各自都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使得多个中职学校之间同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差异。同时中职学校为了降低学生流失率,在中职阶段开设了很多专业课程,与高职阶段部分课程会有重叠,导致课程衔接不是很完善。
针对当前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中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所即将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出发,理清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层,构建分层实施模块,探讨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形成适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为前提,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高职院校应该联合企业共同调研、研讨,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划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边界和衔接点,制定关于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首先要确定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时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如表1所示。
其次,根据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特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为更好地实现中高职的衔接,根据学情等具体情况,将计算机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平面构成、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基础课程安排在中职阶段,将C#语言程序设计、三维模型制作、VR/AR应用开发等后续课程安排在高职阶段,保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延续性。
最后针对职业基础类课程教学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造成中职毕业后,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高职的学习感到吃力,专业性课程前后衔接不到位或重复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深入的问题。要保障课程体系能顺利贯彻整个教学活动,这里,提出由中职、高职共同提供教学设施保障,教学资源与教师资源共享。整个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标准,课程资源等均由中、高职两校教师全程共同参与讨论制定并实施。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课程要求与教师情况进行两校互派,保证课程的衔接与中高职的顺利过渡。
中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3+2”中高职衔接培养除了从明确学生就业岗位出发,分层教学,还应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3+2” 中高职衔接中的各项问题,形成中高职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2011.8
[2]马秋硕.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 9).
[3]邵元君.国家职业标准: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J].职教论坛,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