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需要帮助,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教育扶贫仍然存在问题,解决好教育扶贫的问题事关扶贫工作的全局,事关每一个贫困孩子的未来。
关键词: 教育扶贫;教育问题;贫困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2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207-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直以来,教育扶贫致力于为贫困群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和帮扶力度,提高资助水平和扩大贫困人口受教育机会,让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和享有教育的成果。
一、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识别不精确。
扶贫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知,对学生精准识别除了识别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孩子能否完成学业,还要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进行确认。但是“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具体情况则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务院已建立全国联网的“建档立卡系统”,建卡信息包括户籍基本信息,还包括贫困的原因等等,把识别出的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中。但是建档立卡通常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贫困地区的政府一般是采取控制名额,并且建档立卡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基层民主评议的方法进行。而名额是估计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配的,还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波动。既然是通过基层民主评议的方法进行统计,那主观性对识别的精准度就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容易导致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孩子,得不到救助,扶贫对象识别存在偏差。
(二)教育资源配套缺乏。
一些省定贫困乡村学校的办学场地、学生活动场地、生活保障场地等比较完善,但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性场地不足。教学
工具普遍以黑板、粉笔为主,课堂信息化程度偏低。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且有“一人教多科”的情况存在,年轻教师群体周转住房少、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受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约束,培训层次较为单一,深度不够,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学习时间短、设备要求简单的工种培训上,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場产生竞争力,影响贫困户脱贫时序进度。普惠性寄宿制学校数量较少。
(三)政府以外的扶贫力量较少。
贫困地区教育工程扶贫的主要特点是:扶贫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辅助政府完成本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目前,辅助政府教育扶贫的社会力量较少,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展开,政府作为扶贫开发主体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扶贫主体的单一化造成扶贫工作的力不从心,不利于社会责任分担、社会矛盾的化解以及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江泽民曾指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坚持这个方针,不仅可以加快脱贫进度,而且有利于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正确识别教育扶贫对象。
开展贫困户身份核实工作。为了真正做到精确帮扶,因此在识别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精确识别的准确性,政府应在每个县、每个村都成立专门的调查核实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身份的准确核实,避免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调查核实小组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道的原则,调查人员必须深入好农户家中,采取询问当事人、查看家庭情况、向其他群众了解情况等方式。由于挨家挨户的调查工作量大,因此调查小组可以对贫困户进行区域或门户的划分管理制度,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制定性的划分调研目标。在挑选小组成员中,避免出现亲属等关系,要对贫困户的识别做到实事求是,拒绝闭门估计贫困户的情况。
(二)优化教育资源。
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贫困地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鼓励共青团、妇联、工会和各类社会团体有序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培训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进一步增加教育扶贫经费占扶贫经费的比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认真落实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开展教育扶贫经费绩效考评,提高资金效益。更新扶持经费支付机制,缩短审批流程,提高支付时效,采取措施加强乡村师资队伍保障。
(三)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优化配置市、县 (市、区)、贫困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初步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更主要的是建立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从无到有、从少到
多,使教育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造血功能,在贫困村发展实用型教育,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和自治的能力,也可以促使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N],北京晨报,2015(06).
[2] 杨定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中国山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3] 颜涛.湘西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和评价机制分析[J].教育论坛,2016.
[4] 左攀峰.新乡市教育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科学论坛,2017(07):43-46.
[5] 齐东红.探析精准教育扶贫[J].未来与发展,2018(1):73—77.
关键词: 教育扶贫;教育问题;贫困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2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207-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一直以来,教育扶贫致力于为贫困群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投入和帮扶力度,提高资助水平和扩大贫困人口受教育机会,让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和享有教育的成果。
一、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识别不精确。
扶贫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可知,对学生精准识别除了识别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孩子能否完成学业,还要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进行确认。但是“教育扶贫诉求识别不准,整个教育扶贫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现象。了解贫困户的家庭具体情况则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务院已建立全国联网的“建档立卡系统”,建卡信息包括户籍基本信息,还包括贫困的原因等等,把识别出的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到系统中。但是建档立卡通常统计部门通过抽样的方式进行,贫困地区的政府一般是采取控制名额,并且建档立卡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基层民主评议的方法进行。而名额是估计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配的,还允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波动。既然是通过基层民主评议的方法进行统计,那主观性对识别的精准度就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容易导致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孩子,得不到救助,扶贫对象识别存在偏差。
(二)教育资源配套缺乏。
一些省定贫困乡村学校的办学场地、学生活动场地、生活保障场地等比较完善,但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性场地不足。教学
工具普遍以黑板、粉笔为主,课堂信息化程度偏低。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且有“一人教多科”的情况存在,年轻教师群体周转住房少、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受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约束,培训层次较为单一,深度不够,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学习时间短、设备要求简单的工种培训上,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場产生竞争力,影响贫困户脱贫时序进度。普惠性寄宿制学校数量较少。
(三)政府以外的扶贫力量较少。
贫困地区教育工程扶贫的主要特点是:扶贫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组织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辅助政府完成本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目前,辅助政府教育扶贫的社会力量较少,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展开,政府作为扶贫开发主体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扶贫主体的单一化造成扶贫工作的力不从心,不利于社会责任分担、社会矛盾的化解以及教育扶贫的良性发展。江泽民曾指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坚持这个方针,不仅可以加快脱贫进度,而且有利于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一)正确识别教育扶贫对象。
开展贫困户身份核实工作。为了真正做到精确帮扶,因此在识别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精确识别的准确性,政府应在每个县、每个村都成立专门的调查核实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对贫困户身份的准确核实,避免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调查核实小组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道的原则,调查人员必须深入好农户家中,采取询问当事人、查看家庭情况、向其他群众了解情况等方式。由于挨家挨户的调查工作量大,因此调查小组可以对贫困户进行区域或门户的划分管理制度,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制定性的划分调研目标。在挑选小组成员中,避免出现亲属等关系,要对贫困户的识别做到实事求是,拒绝闭门估计贫困户的情况。
(二)优化教育资源。
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贫困地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鼓励共青团、妇联、工会和各类社会团体有序组织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培训当地技术技能人才。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进一步增加教育扶贫经费占扶贫经费的比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认真落实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开展教育扶贫经费绩效考评,提高资金效益。更新扶持经费支付机制,缩短审批流程,提高支付时效,采取措施加强乡村师资队伍保障。
(三)建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优化配置市、县 (市、区)、贫困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初步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引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更主要的是建立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从无到有、从少到
多,使教育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造血功能,在贫困村发展实用型教育,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和自治的能力,也可以促使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N],北京晨报,2015(06).
[2] 杨定玉.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中国山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3] 颜涛.湘西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和评价机制分析[J].教育论坛,2016.
[4] 左攀峰.新乡市教育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科学论坛,2017(07):43-46.
[5] 齐东红.探析精准教育扶贫[J].未来与发展,2018(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