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日商做生意,发现“丁香鱼金矿”
陈善平1954年出生在浙江瑞安。这里海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拥有海岛98个,鱼类资源丰富。28岁那年,他做起了水产生意。
一天,他得知厦门一家公司有一批水产要降价处理,便连夜筹措40万元赶去和对方洽谈。在财务室,陈善平却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原来他把钱都捆在了身上,对方非常惊讶。陈善平付现金拿下这批货,狂赚300多万元,一时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
凭着靠海的区位优势,他又和朋友在瑞安办起一个水产品加工厂。一次来了个买丁香鱼的日本商人,陈善平要价一公斤7元。谁料那人不仅不压价,反而说如果挑稍微好一点的每公斤就多给两元。反常的交易,让陈善平隐隐感到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商机。
这位客商刚走,他便坐上了去日本的飞机。他吃惊的是,原来日本人爱吃丁香鱼。作为理想的补钙食品,丁香鱼被加工成鱼干、鱼丸等上百种产品。日本每年都从国外进口十几万吨,而我国是丁香鱼资源大国,加工出口潜力很大。他隐隐感到机会来了!
因肉质细嫩非常娇气,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然后变得像粥似的,丁香鱼又称“离水烂”。尽管它的生长周期很短,我国每年的可捕量高达几十万吨,但如何保鲜,一直是众多水产品加工厂面临的难题。陈善平琢磨:日本人是如何解决的?
于是,他跑到日本人的渔船上、工厂里打工,学习他们的捕捞和加工技术。由于处处留心,半年下来,他就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术。不久,陈善平打听到日本一家丁香鱼加工厂正在转产,就用270万元的低价买下了对方的全套设备。他生怕哪个细节被疏漏,就拍好照片,画好图,把所有设备搬回了浙江。
陈善平的“华盛水产”建有占地53亩的厂房,拥有两个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一座容纳1万吨水产品的冷库。加工厂地处陆地,等鱼上网、上岸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一旦鱼的鲜度不能保证,水产干制品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1996年,他又干了一件疯狂的事:带着这些设备,拿出几乎全部积蓄,在一个叫北麂岛的孤岛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厂。这是温州海域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小岛,距离陆地37海里。当时的北麂岛很荒凉,没有电,也没有水,岛上只有几百人。
打造亚洲最大“渔业航母”
新厂建好后,他给当地渔民提供网具、工资和油费。全岛的人都捕捞丁香鱼。陈善平高价收购。2000年,当第一批丁香鱼加工成品运到日本时,川崎株式会社对这批干货有所怀疑,社长川崎亲自来到浙江考查。很快,川崎和陈善平签订了包销合同。陈善平在北麂岛做得顺风顺水。令人不解的是,几年后他却毅然放弃了这里的一切。
这缘于他和别人的一次抬杠。2004年的一天,北麂岛渔民陈建雄给陈善平捕丁香鱼,刚好赶上大批鱼群。他想多赚点钱,本来到了收网时间却又下了一网。没想到他多捕了鱼却错过了加工的最佳时间,结果一船鱼因变质发臭都报废掉了。
陈善平既心疼又很生气,就骂了对方。对方也正在气头上,说:“机会难得谁不想多赚点,有本事你把工厂搬到海上去!”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陈善平的神经:鱼是活的,船是活的,这个加工厂却是死的,不合理。能不能把加工厂搬到海上,鱼捕到哪里,工厂就移到哪里?
几天后,陈善平向全公司宣布,把工厂搬到船上去!
同行等着看笑话,陈善平身边的人都为他捏把汗。陈善平请来一批水产加工专家和造船专家,开始打造这艘船。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制造,2007年4月3日,投资5600多万元的“华盛渔加1号”下水试航。这个消息在日本引起很大震动。第二天,亚洲最大的水产专业报《日本水产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世界第一艘海上加工船建造》的报道。
“华盛渔加1号”被人们称作“渔业航母”,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该船船体长65米,宽14米,高15米,船舱5层,总吨位2500吨,航速每小时8海里,续航能力达到480小时。其与传统轮船和海船最大的不同是,船内配备了3条来自日本的自动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华盛1号”获得科技部创新奖,被列为国家863科技项目。
年赚亿元。带动大批渔民创富
“华盛渔加1号”以近海作业为主,丁香鱼、毛虾是其主要的捕捞目标。它每次出海,都会带领47艘渔船,组成一支庞大舰队。当“渔探船”发现鱼群或虾群时,就向船队发出信号,那些尾随“航母”的渔船,便上前捕捉小鱼小虾。
收网后,渔民们就可将鱼卖给“华盛”即时加工,当场拿到现金。这就省掉了往返上岸运送环节,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以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节省能耗约800元,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可增收6000元。这样47艘渔船在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共可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
“华盛渔加1号”及尾随的47艘渔船,直接创造600多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数千人就业。尤其在沿海三个月的伏季休渔间,按规定捕捞上层鱼的围网、灯光渔船可以出海作业,从而解决了部分渔民在休渔期的生产、生计问题。此举颇受当地政府和渔民欢迎。
为能更好地帮助其它渔船,“华盛渔加1号”还专门配备了300吨冷藏、500吨油库和500吨清水以及汽艇、通信设备和娱乐设施,还备有先进的海上导航仪、探捕仪、海上救助与消防设施,可为水上作业的渔船和渔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使“华盛渔加1号”成为其它渔船的“加油站”、“加水站”,“救护站”和“休闲站”。浙江当地一些渔船纷纷表示向其靠拢,要求随船作业。
陈善平给“航母”制定了全年计划:春天停在福建、浙江等地收毛虾加工成虾皮干,夏天在黄海、渤海收丁香鱼,秋天在辽宁等地收丁香鱼,冬天转战广西北部湾……陈善平与沿海六省的几千渔船及上万渔民,建立起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广东渔民马国伟在丁香鱼捕捞季节,跟随陈善平的“联合舰队”出征,不到一个月就赚了28万元。过去到远海捕深水鱼,风大浪急很危险不说,一年也赚不到这么多。
陈善平说,目前他们正在计划投产华盛渔加2号、3号……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陈善平又投资数亿元,在宁波建造了中国最大的水产冷库,一期容量就达2,5万吨。国外的大投资者纷纷要与“华盛”合作。
那么多庞大的设备陈善平究竟是如何浓缩到船上的?“华盛渔加1号”上有三条流水线,当初每条流水线日本人要价3500多万元,这样算下来,仅设备就得花上亿元。而他这艘“渔业航母”全部造价才5600多万。
原来,这艘“航母”上所有的水产品加工设备,除一些零部件是从日本买的,核心组件全部是陈善平和一帮工程师想办法做出来的。“如果这些设备完全从日本采购,这船我根本造不起,太贵了!”比如最不值钱的蒸煮鱼虾用的“超级大锅”,是陈善平在北麂岛时花37万从日本买来的,而他安装在船上的这些都是仿制,一只只花2.4万元。“我这个比日产的实用性更强、更先进!”
因其生产过程完全在全自动流水线上完成,不经人手触碰,避免了人手对产品的污染,且不添加任何保鲜剂、防腐剂等,保持了水产品的原汁原味。美国和欧盟参观了“华盛渔加1号”后决定与其合作。
2011年,陈善平赚了1个亿,今年的净利润将增长15%以上。国内一位著名贸易专家说,在近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贸易摩擦频繁的形势下,“华盛”的出口产品一直保持旺销,而且不曾出现任何问题纠纷,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2012年4月下旬,央视对陈善平的创富事迹进行报道。国家农业部一位官员说,陈善平对丁香鱼等浮游生物的加工利用,大大提升了这些低值水产品的价值,避免被渔民捕获后随即扔掉,或用作廉价的养殖饲料,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对主要经济鱼类过度捕捞的压力。尤其这艘“渔业航母”的流动加工,是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突破了科技的“一公里”问题!
陈善平1954年出生在浙江瑞安。这里海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拥有海岛98个,鱼类资源丰富。28岁那年,他做起了水产生意。
一天,他得知厦门一家公司有一批水产要降价处理,便连夜筹措40万元赶去和对方洽谈。在财务室,陈善平却把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原来他把钱都捆在了身上,对方非常惊讶。陈善平付现金拿下这批货,狂赚300多万元,一时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
凭着靠海的区位优势,他又和朋友在瑞安办起一个水产品加工厂。一次来了个买丁香鱼的日本商人,陈善平要价一公斤7元。谁料那人不仅不压价,反而说如果挑稍微好一点的每公斤就多给两元。反常的交易,让陈善平隐隐感到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商机。
这位客商刚走,他便坐上了去日本的飞机。他吃惊的是,原来日本人爱吃丁香鱼。作为理想的补钙食品,丁香鱼被加工成鱼干、鱼丸等上百种产品。日本每年都从国外进口十几万吨,而我国是丁香鱼资源大国,加工出口潜力很大。他隐隐感到机会来了!
因肉质细嫩非常娇气,捕捞后1个多小时就会死掉然后变得像粥似的,丁香鱼又称“离水烂”。尽管它的生长周期很短,我国每年的可捕量高达几十万吨,但如何保鲜,一直是众多水产品加工厂面临的难题。陈善平琢磨:日本人是如何解决的?
于是,他跑到日本人的渔船上、工厂里打工,学习他们的捕捞和加工技术。由于处处留心,半年下来,他就熟练地掌握了有关技术。不久,陈善平打听到日本一家丁香鱼加工厂正在转产,就用270万元的低价买下了对方的全套设备。他生怕哪个细节被疏漏,就拍好照片,画好图,把所有设备搬回了浙江。
陈善平的“华盛水产”建有占地53亩的厂房,拥有两个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和一座容纳1万吨水产品的冷库。加工厂地处陆地,等鱼上网、上岸往往花费很长时间,一旦鱼的鲜度不能保证,水产干制品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1996年,他又干了一件疯狂的事:带着这些设备,拿出几乎全部积蓄,在一个叫北麂岛的孤岛上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厂。这是温州海域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小岛,距离陆地37海里。当时的北麂岛很荒凉,没有电,也没有水,岛上只有几百人。
打造亚洲最大“渔业航母”
新厂建好后,他给当地渔民提供网具、工资和油费。全岛的人都捕捞丁香鱼。陈善平高价收购。2000年,当第一批丁香鱼加工成品运到日本时,川崎株式会社对这批干货有所怀疑,社长川崎亲自来到浙江考查。很快,川崎和陈善平签订了包销合同。陈善平在北麂岛做得顺风顺水。令人不解的是,几年后他却毅然放弃了这里的一切。
这缘于他和别人的一次抬杠。2004年的一天,北麂岛渔民陈建雄给陈善平捕丁香鱼,刚好赶上大批鱼群。他想多赚点钱,本来到了收网时间却又下了一网。没想到他多捕了鱼却错过了加工的最佳时间,结果一船鱼因变质发臭都报废掉了。
陈善平既心疼又很生气,就骂了对方。对方也正在气头上,说:“机会难得谁不想多赚点,有本事你把工厂搬到海上去!”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陈善平的神经:鱼是活的,船是活的,这个加工厂却是死的,不合理。能不能把加工厂搬到海上,鱼捕到哪里,工厂就移到哪里?
几天后,陈善平向全公司宣布,把工厂搬到船上去!
同行等着看笑话,陈善平身边的人都为他捏把汗。陈善平请来一批水产加工专家和造船专家,开始打造这艘船。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制造,2007年4月3日,投资5600多万元的“华盛渔加1号”下水试航。这个消息在日本引起很大震动。第二天,亚洲最大的水产专业报《日本水产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世界第一艘海上加工船建造》的报道。
“华盛渔加1号”被人们称作“渔业航母”,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海上“流动”加工渔船。该船船体长65米,宽14米,高15米,船舱5层,总吨位2500吨,航速每小时8海里,续航能力达到480小时。其与传统轮船和海船最大的不同是,船内配备了3条来自日本的自动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华盛1号”获得科技部创新奖,被列为国家863科技项目。
年赚亿元。带动大批渔民创富
“华盛渔加1号”以近海作业为主,丁香鱼、毛虾是其主要的捕捞目标。它每次出海,都会带领47艘渔船,组成一支庞大舰队。当“渔探船”发现鱼群或虾群时,就向船队发出信号,那些尾随“航母”的渔船,便上前捕捉小鱼小虾。
收网后,渔民们就可将鱼卖给“华盛”即时加工,当场拿到现金。这就省掉了往返上岸运送环节,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据测算,以150匹马力渔船为例,每天节省能耗约800元,增加产量1吨多,以6元/千克的保护价收购,可增收6000元。这样47艘渔船在丁香鱼捕捞季节(约2个月),共可增收节支3000多万元。
“华盛渔加1号”及尾随的47艘渔船,直接创造600多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数千人就业。尤其在沿海三个月的伏季休渔间,按规定捕捞上层鱼的围网、灯光渔船可以出海作业,从而解决了部分渔民在休渔期的生产、生计问题。此举颇受当地政府和渔民欢迎。
为能更好地帮助其它渔船,“华盛渔加1号”还专门配备了300吨冷藏、500吨油库和500吨清水以及汽艇、通信设备和娱乐设施,还备有先进的海上导航仪、探捕仪、海上救助与消防设施,可为水上作业的渔船和渔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使“华盛渔加1号”成为其它渔船的“加油站”、“加水站”,“救护站”和“休闲站”。浙江当地一些渔船纷纷表示向其靠拢,要求随船作业。
陈善平给“航母”制定了全年计划:春天停在福建、浙江等地收毛虾加工成虾皮干,夏天在黄海、渤海收丁香鱼,秋天在辽宁等地收丁香鱼,冬天转战广西北部湾……陈善平与沿海六省的几千渔船及上万渔民,建立起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广东渔民马国伟在丁香鱼捕捞季节,跟随陈善平的“联合舰队”出征,不到一个月就赚了28万元。过去到远海捕深水鱼,风大浪急很危险不说,一年也赚不到这么多。
陈善平说,目前他们正在计划投产华盛渔加2号、3号……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陈善平又投资数亿元,在宁波建造了中国最大的水产冷库,一期容量就达2,5万吨。国外的大投资者纷纷要与“华盛”合作。
那么多庞大的设备陈善平究竟是如何浓缩到船上的?“华盛渔加1号”上有三条流水线,当初每条流水线日本人要价3500多万元,这样算下来,仅设备就得花上亿元。而他这艘“渔业航母”全部造价才5600多万。
原来,这艘“航母”上所有的水产品加工设备,除一些零部件是从日本买的,核心组件全部是陈善平和一帮工程师想办法做出来的。“如果这些设备完全从日本采购,这船我根本造不起,太贵了!”比如最不值钱的蒸煮鱼虾用的“超级大锅”,是陈善平在北麂岛时花37万从日本买来的,而他安装在船上的这些都是仿制,一只只花2.4万元。“我这个比日产的实用性更强、更先进!”
因其生产过程完全在全自动流水线上完成,不经人手触碰,避免了人手对产品的污染,且不添加任何保鲜剂、防腐剂等,保持了水产品的原汁原味。美国和欧盟参观了“华盛渔加1号”后决定与其合作。
2011年,陈善平赚了1个亿,今年的净利润将增长15%以上。国内一位著名贸易专家说,在近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贸易摩擦频繁的形势下,“华盛”的出口产品一直保持旺销,而且不曾出现任何问题纠纷,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2012年4月下旬,央视对陈善平的创富事迹进行报道。国家农业部一位官员说,陈善平对丁香鱼等浮游生物的加工利用,大大提升了这些低值水产品的价值,避免被渔民捕获后随即扔掉,或用作廉价的养殖饲料,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对主要经济鱼类过度捕捞的压力。尤其这艘“渔业航母”的流动加工,是合理利用我国近海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突破了科技的“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