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朋友们,下课了,我们把绘本都送回家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一个个蹦蹦跳跳地走向书架,把手中的绘本整整齐齐地放在原来的位置。这是玉山县保育院绘本馆上课的一个场景,通过园区环境创设,孩子们的头脑中已然形成了“家”的理念,他们置身在愉悦、轻松的氛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应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外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保育院园长许仁枝介绍,“儿童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因此就学前教育而言,园区环境创设至关重要。”
用本土文化滋养童心
江西省玉山县保育院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幼儿园,创建于1950年,是玉山县目前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园。2015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保育院成功申报了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本土生态资源的利用》,并对园内环境创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做这一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在孩子小时候 ,在他们心里播下一点地域性的文化种子。保育院以“我的家乡在玉山”为主题,将玉山的旅游文化、名人文化、古老建筑、风土人情等融入、贯穿到园区环境创设中,让玉山的风俗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幼儿园时期,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形象的。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真实而灵动的教育,这样鲜活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谈到园区环境创设,占丽老师深有体会。
保育院园区环境处处呈现出当地本土文化,从材料器具的使用到墙面上的装饰,都展现了玉山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如一楼主要以本县有名的景点进行环境创设。以万柳州公园为主题,利用竹棍、小石子、麻绳制作而成的小桥、流水、人家、南楼、马车、栅栏、荷花等古韵景观,让孩子们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与静谧;在围墙的墙面上,教师和孩子们利用螺丝帽、麻绳和竹竿创设的三清山风景区,有巨蟒出山、企鹅献桃、女神峰等著名景点,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在秀美的三清山脚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班级门口模仿建设的农家小院,展示了磨坊、油坊、豆腐坊、农作物、农具等,体现家乡的魅力,也让他们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二、三楼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一个特色主题,把玉山的各乡镇特色融入到班级的主题墙、家园联系卡及环境创设中。比如用木棍、石头、竹子等设计的官溪镇的祠堂、古井、当地特色磨豆腐工艺等;下镇镇的过会场景,生动呈现过会时人们捶打麻糍果的劳作情景。此外,根据“中国风”主题,保育院还以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创设了中国地图、特色吊饰、布艺坊、鲁班园、皮影戏台等,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吊饰选用富有中国喜庆气息的传统花布、竹筐、毛线等,制作成优雅的灯笼挂在走廊上,为园区增光添彩;围绕深厚的民族文化,把一些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到特色活动中,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环境,对孩子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环境育人,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精心创设园区环境有时比教育更有效。
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應彩云老师在《孩子是天 我是云》一书中写道:“一个有启发性和支持性的丰富环境吸引着幼儿,激发着孩子的构思、想象和创造,使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环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同时也展示着他们的点滴进步。将文化渗透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本土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玉山县保育院结合实际条件,在教学楼楼道开辟了“作品展示共享区”。整个区域以幼儿的作品为主体,通过展示孩子们利用本土生态资源制作的手工作品,为他们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技能的好机会,对自己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同时,孩子们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到“这是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家”。让幼儿融入环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樟村板灯是玉山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也是樟村民间文化活动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育院专门布置了板灯区,过道墙面上利用木板将现实中的板灯轮廓和情景呈现其中,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板灯,并悬挂在过道上,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了解板灯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风民俗,又可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有直接的感知,当他们把生活中的兴趣转移到区角活动中,就可以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小世界。”石头是大自然赐给孩子的天然玩物,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投放在区域角,引导孩子探索、发现。孩子们可以在石头上为所欲为:用水彩笔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裳,用它们练习数数,用它们搭建出石墩、小桥、火车……总之,每个孩子都可以玩出自己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选择了幼教事业,就是选择了爱与坚持。”许仁枝说,“如今,保育院已是全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地,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让它们茁壮成长。”
“幼儿园应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外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保育院园长许仁枝介绍,“儿童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因此就学前教育而言,园区环境创设至关重要。”
用本土文化滋养童心
江西省玉山县保育院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幼儿园,创建于1950年,是玉山县目前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园。2015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保育院成功申报了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本土生态资源的利用》,并对园内环境创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做这一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在孩子小时候 ,在他们心里播下一点地域性的文化种子。保育院以“我的家乡在玉山”为主题,将玉山的旅游文化、名人文化、古老建筑、风土人情等融入、贯穿到园区环境创设中,让玉山的风俗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幼儿园时期,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形象的。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真实而灵动的教育,这样鲜活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谈到园区环境创设,占丽老师深有体会。
保育院园区环境处处呈现出当地本土文化,从材料器具的使用到墙面上的装饰,都展现了玉山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如一楼主要以本县有名的景点进行环境创设。以万柳州公园为主题,利用竹棍、小石子、麻绳制作而成的小桥、流水、人家、南楼、马车、栅栏、荷花等古韵景观,让孩子们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与静谧;在围墙的墙面上,教师和孩子们利用螺丝帽、麻绳和竹竿创设的三清山风景区,有巨蟒出山、企鹅献桃、女神峰等著名景点,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在秀美的三清山脚下,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班级门口模仿建设的农家小院,展示了磨坊、油坊、豆腐坊、农作物、农具等,体现家乡的魅力,也让他们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二、三楼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一个特色主题,把玉山的各乡镇特色融入到班级的主题墙、家园联系卡及环境创设中。比如用木棍、石头、竹子等设计的官溪镇的祠堂、古井、当地特色磨豆腐工艺等;下镇镇的过会场景,生动呈现过会时人们捶打麻糍果的劳作情景。此外,根据“中国风”主题,保育院还以我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创设了中国地图、特色吊饰、布艺坊、鲁班园、皮影戏台等,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吊饰选用富有中国喜庆气息的传统花布、竹筐、毛线等,制作成优雅的灯笼挂在走廊上,为园区增光添彩;围绕深厚的民族文化,把一些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到特色活动中,充分利用民俗文化环境,对孩子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环境育人,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精心创设园区环境有时比教育更有效。
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應彩云老师在《孩子是天 我是云》一书中写道:“一个有启发性和支持性的丰富环境吸引着幼儿,激发着孩子的构思、想象和创造,使孩子们成为环境的主人。”环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同时也展示着他们的点滴进步。将文化渗透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本土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有限的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
玉山县保育院结合实际条件,在教学楼楼道开辟了“作品展示共享区”。整个区域以幼儿的作品为主体,通过展示孩子们利用本土生态资源制作的手工作品,为他们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技能的好机会,对自己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同时,孩子们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到“这是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家”。让幼儿融入环境,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樟村板灯是玉山特有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也是樟村民间文化活动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育院专门布置了板灯区,过道墙面上利用木板将现实中的板灯轮廓和情景呈现其中,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板灯,并悬挂在过道上,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了解板灯文化,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风民俗,又可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幼儿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有直接的感知,当他们把生活中的兴趣转移到区角活动中,就可以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小世界。”石头是大自然赐给孩子的天然玩物,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投放在区域角,引导孩子探索、发现。孩子们可以在石头上为所欲为:用水彩笔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裳,用它们练习数数,用它们搭建出石墩、小桥、火车……总之,每个孩子都可以玩出自己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选择了幼教事业,就是选择了爱与坚持。”许仁枝说,“如今,保育院已是全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地,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让它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