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行业协会3月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2016)》报告发布会,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将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略高。不过,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8%左右。报告认为,中国上市银行转型已取得一定进展,经营仍将保持稳健,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
报告显示,在当前银行业风险攀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度业绩总体呈现出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但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等特点。
报告分别从战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等维度对上市银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从战略管理维度看,报告根据近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及相关资料,整理了各家银行采取的主要战略,主要是五大类即零售金融战略、互联网金融战略、小微金融战略、同业金融战略、组织和管理转型战略。报告分析了这几大战略实施的痛点和障碍,找到银行业战略缺乏落地执行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未来重塑的方向,如改变过去重视业务战略和轻视客户定位、管理转型战略,建立差异化战略、客户聚焦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三位一体"大战略体系。
从资产负债维度看,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端表内贷款增速回落,应收款项类投资扩大、标准化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拆借、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下降等趋势显著,负债端吸收存款大幅下降、同业负债大幅上升、应付债券力度加大,资产负债配置的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强表内、外综合视角的资产负债优化管理策略、并表管理,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高外部定价能力,加强资本对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约束,构建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从业务发展维度看,报告提出,为克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款波动性加大、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等不利影响,各家上市银行都加强了业务创新力度。下一阶段,上市银行需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保持定力,稳中求变,实现新旧业务发展思路的迅速更迭、新旧业务关注领域的无缝链接、新旧业务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新旧业务拓展手段的有效配合以及新旧业务风控模式的升级换代等,通过创新尽快实现业务水准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
从风险管理维度看,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尽管通过国际比较,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水平仍然处于世界各银行的低位,2016年资产质量也相对平稳,但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尚未出现,不良贷款指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特别是要高度警惕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化解不良资产,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上市银行经营预测
报告对2017年上市銀行经营进行了十大预测:第一,资产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水平;第二,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持续放缓,但难言“见顶”;第三,净息差有望到“L”形底部,息差业务仍面临挑战;第四,非息业务收入贡献度站稳30%台阶;第五,成本收入比面临长期拐点;第六,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基本持平;第七,资本充足状况面临压力较大;第八,国际化发展进入战略优化阶段;第九,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有望迈入新阶段;第十,“金融科技”稳步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
具体来看,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和10.5%左右。由于中西部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传统行业不良资产化解仍面临较大压力,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8%左右的水平,相比2016年1.7%左右的水平有小幅上升。
对于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原因,报告分析认为,受宏观经济下滑和结构调整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信贷需求动力不足,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纷纷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侵蚀了同期利润;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利率下行周期,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利息收入下降。
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全球第一
经过持续改革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净利润规模最高的市场,品牌价值位居全球第一。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业发展将增添新的动力,预计2017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规模、盈利、结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仍将保持稳健经营态势。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无论是从硬指标还是从软实力来看,中国银行业均已站在全球银行业的最前列,但要想长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还需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规律又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创新之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主管张兴荣也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这将为上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创造有利环境,但特别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
报告显示,在当前银行业风险攀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度业绩总体呈现出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但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等特点。
报告分别从战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等维度对上市银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从战略管理维度看,报告根据近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及相关资料,整理了各家银行采取的主要战略,主要是五大类即零售金融战略、互联网金融战略、小微金融战略、同业金融战略、组织和管理转型战略。报告分析了这几大战略实施的痛点和障碍,找到银行业战略缺乏落地执行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未来重塑的方向,如改变过去重视业务战略和轻视客户定位、管理转型战略,建立差异化战略、客户聚焦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三位一体"大战略体系。
从资产负债维度看,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端表内贷款增速回落,应收款项类投资扩大、标准化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拆借、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下降等趋势显著,负债端吸收存款大幅下降、同业负债大幅上升、应付债券力度加大,资产负债配置的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强表内、外综合视角的资产负债优化管理策略、并表管理,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高外部定价能力,加强资本对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约束,构建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从业务发展维度看,报告提出,为克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款波动性加大、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等不利影响,各家上市银行都加强了业务创新力度。下一阶段,上市银行需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保持定力,稳中求变,实现新旧业务发展思路的迅速更迭、新旧业务关注领域的无缝链接、新旧业务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新旧业务拓展手段的有效配合以及新旧业务风控模式的升级换代等,通过创新尽快实现业务水准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
从风险管理维度看,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尽管通过国际比较,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水平仍然处于世界各银行的低位,2016年资产质量也相对平稳,但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尚未出现,不良贷款指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特别是要高度警惕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化解不良资产,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上市银行经营预测
报告对2017年上市銀行经营进行了十大预测:第一,资产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水平;第二,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持续放缓,但难言“见顶”;第三,净息差有望到“L”形底部,息差业务仍面临挑战;第四,非息业务收入贡献度站稳30%台阶;第五,成本收入比面临长期拐点;第六,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基本持平;第七,资本充足状况面临压力较大;第八,国际化发展进入战略优化阶段;第九,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有望迈入新阶段;第十,“金融科技”稳步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
具体来看,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和10.5%左右。由于中西部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传统行业不良资产化解仍面临较大压力,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8%左右的水平,相比2016年1.7%左右的水平有小幅上升。
对于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原因,报告分析认为,受宏观经济下滑和结构调整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信贷需求动力不足,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纷纷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侵蚀了同期利润;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利率下行周期,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利息收入下降。
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全球第一
经过持续改革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净利润规模最高的市场,品牌价值位居全球第一。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业发展将增添新的动力,预计2017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规模、盈利、结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仍将保持稳健经营态势。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无论是从硬指标还是从软实力来看,中国银行业均已站在全球银行业的最前列,但要想长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还需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规律又有本地特色的转型创新之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主管张兴荣也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这将为上市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创造有利环境,但特别要高度重视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