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阅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分析式教学,学生并没有充分的阅读权。现代教学非常关注阅读教学,新课改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改变为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阅读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阅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突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推动与促进作用。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展开主动阅读、思考与分析,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满足与愉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将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就是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音乐渲染。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畅游其中,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
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阅读、主体阅读,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责编 金 东)
一、突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推动与促进作用。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会展开主动阅读、思考与分析,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满足与愉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将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就是建立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阅读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音乐渲染。音乐是跳跃的符号,比起单一、枯燥而静止的文字,更加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让学生畅游其中,进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画面烘托。小学生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他们对直观的图片与形象的画面更加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将文本转换成图片与图像,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3.语言吸引。语言是一门艺术,如果只是用不变的语气与语调,即使是再优美精彩的内容也无法表达出来,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干瘪而空洞。相反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使得文字更感人、更煽情。为此我们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个性化阅读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就必须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对文章的讲读式分析、填鸭式教学,而是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而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我们要深入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不容质疑的师者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真正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并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有着平等权利的共同参与者,是阅读的主人,是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不是教师要我们读什么,怎么读,而是我们需要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这样学生才能以主体身份展开阅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教师、文本进行积极的互动。
三、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轲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指出了思考在阅读中的重要性。阅读是大脑对知识的存储过程,思考是大脑对知识的筛选过程。如果只“存储”而不“筛选”,就只能成为“书袋”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对文本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只是局限于文字表面的肤浅记忆,这又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呢?
要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必须要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不仅获取文本的基本信息,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将书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真正内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时间,而且还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不要让学生的阅读只是浮于文字表层,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巧设疑问,以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来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开放性、探索性。开放性就是说问题的答案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要打破文本的限制,能够将文本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考,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样才能依托文本、超越文本,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可以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用所学来指导行为。
四、体现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而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上,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思路以固定的模式来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是标准化,是教师所预想的教参的标准答案。这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无法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为此我们要从预设走向生成,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首先要打破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的教学观,具有批判精神,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为学生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回归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独特见解与感受,才能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阅读、主体阅读,将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