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音同闪)最近有点烦。5月6日下午,农夫山泉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对其水质的质疑。钟睒睒在会上表示,“京华时报在没有采访企业的情况下发布了报道”,话音未落,现场的京华时报记者站起来反驳:“你们从来没有给过采访的机会。”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在媒体提问环节,钟睒睒更是与京华时报记者你来我往。发布会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引来了人们激烈的讨论。
  事情发展到现在,谁是谁非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困局。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农夫山泉究竟能不能喝?连日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先后联系了事件相关各方,但仍然难给这个问题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事关标准的较量
  一切都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有消费者和媒体爆料称,农夫山泉水中有黑色悬浮物,水源地也受到污染。农夫山泉对此给了个回应,称水没问题,水质符合“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标准”。4月10日,京华时报第四十八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报道,文中提到,农夫山泉所说的上述标准并非国家标准,仅仅是浙江省地方标准,其中砷、镉等元素含量比国标要宽松。
  报道令不少消费者感到意外和不安。“我以前一直用农夫山泉泡茶,觉得它泡出来的茶汤色、口感最佳。”北京某企业老板曹建利说。他一直对号称“大自然搬运工”的农夫山泉十分信赖,但随着质量问题的连续曝光,他不敢再喝了。
  事情并没有就此打住。京华时报继续发表文章,包括4月11日的《饮用水标准不是橡皮筋》、4月12日的《协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不及自来水》,以及之后的《地方政府被指袒护农夫山泉》、《农夫山泉回应质疑避谈有害物质指标宽松》、《农夫山泉一天两次成为被告》等总计67个版面的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农夫山泉和媒体激辩的焦点,集中在“地方标准是否比国家标准宽松”上。京华时报认为,农夫山泉的质量标准比自来水的国家标准都低,而钟睒睒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国家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也就是自来水标准,是所有瓶装饮用水都必须符合的最低标准,农夫山泉同时满足国家卫生标准、地方质量标准,其执行的地方标准中,有两项指标严于自来水标准。
  目前双方互不示弱。钟睒睒表示,农夫山泉在北京宽沟的工厂不再开工生产,今后将关闭这个生产桶装水的工厂。“我们只有对不起北京的10万消费者了,因为这样的环境不可能让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员工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智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加重要。”
  京华时报则在5月7日继续用包括其头版在内的6个版面报道农夫山泉事件,对其提出质疑。本刊记者当天联系该报相关记者编辑,想了解有关情况,他们表示在目前情况下不便回应。
  “独狼”性格
  钟睒睒曾经做过5年记者,这次却偏偏在应对媒体时出了问题:当京华时报用大量篇幅质疑农夫山泉时,钟睒睒尽管回应得强势,但处处被动,最后虽然赢得了网友的同情,却难以挽回一些消费者的信心。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农夫山泉的回应被外界称为简单而偏离靶心。钟睒睒将所有事情归结为竞争对手所为,但对最核心问题“农夫山泉到底还能不能喝”的回答不够有力。
  钟睒睒是浙江诸暨人,1954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母都曾被打为右派,钟睒睒的童年过得并不好,“文革”期间只上到小学五年级,后来去了嘉兴学做泥水匠。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几经努力都没有考上大学的钟睒睒选择了上电大。之后,他在浙江日报当了5年记者。那以后,他“不安分”起来,辞掉了工作,南下淘金。1993年,他成立了海南养生堂公司,靠着超低温粉碎工艺制作龟鳖丸,打入保健品市场,赚到了第一桶金。1996年9月,他创办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2001年6月改制成为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先后炒红了成人维生素、清嘴含片、农夫山泉、农夫果园、母亲牌牛肉棒等品牌,一度被称为商界最能“生孩子”的老板。
  钟睒睒是最早强调“眼球经济”的企业家之一。过去的10年中,他的名字与宗庆后、史玉柱、牛根生等排在一起,是中国式营销的创新者和实践者。记者出身的他远比其他企业家更懂得什么叫做注意力。每创立一个新品牌,他都会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营销方式。
  2000年,钟睒睒认为纯净水在过滤水中有害物质的同时,也滤去了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农夫山泉用千岛湖水加工制成的天然水更有利于健康,因此公开宣布,主动停止生产纯净水,只生产天然水。这不仅震惊了国内饮料业,也令养生堂旗下的农夫山泉天然水名声大振,那一年,钟睒睒还被评为全国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那场以小搏大的“水战”引来众多媒体关注,钟睒睒巧妙地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虽然没置竞争对手于死地,但农夫山泉于第二年就登上“城市瓶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这种做法引起所有纯净水企业的愤怒,有人指责钟睒睒不讲商业道德,靠炒作牟利。尽管养生堂因“不正当竞争”被罚款20万元,但钟睒睒仍然斥资数十亿元在千岛湖、长白山、丹江口、万绿湖建立了4个天然水生产基地,开始充当“大自然的搬运工”。
  从那以后,媒体把钟睒睒形容为“独狼”,说他“喜欢较量,像狼一样挑战恶劣的环境,主宰自己的命运”。钟睒睒并不介意这个绰号,相反,他对自己的孤傲和自负毫不掩饰:“我就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同行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我根本不管。”
  坚称农夫山泉“能喝”
  5月8日,刚从北京返回杭州不久的钟睒睒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环球人物杂志: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的大规模报道,你不能接受的地方在哪里?
  钟睒睒:农夫山泉从生产第一瓶水开始,就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每一项工作都竭尽全力坦诚面对公众。京华时报从4月10号开始,反反复复报道农夫山泉,就是要说明3个问题:第一,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不如自来水;第二,废除浙江省的地方标准(DB33/383—2005);第三,让农夫山泉北京地区桶装水下架。   实际上,国家对食品类产品有两个安全体系,第一个是京华时报所谓的国家标准,这是卫生标准,由卫生部管;另外一个是质量标准,由质检部门管。但目前没有国家质量标准,只有地方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是并行的,不能说两个标准只执行一个即可,这也是我们和京华时报争执的关键所在。
  我想讲讲“农夫山泉不如自来水”的问题。我在5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示了农夫山泉的企业标准,是2012年4月17号发布的,于2012年5月执行,在浙江省卫生厅备了案。文中增加了两份修改单,有更加严谨的安全标准,将超标的有害指标重新调整在比较低的范围内。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我们的瓶装水一定要比自来水标准更高,这是不用标注的,所以不能简单认为,瓶子上的执行标准就是我们单一执行的标准。
  环球人物杂志:其实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很简单,农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
  钟睒睒:肯定能喝。因为我们执行的标准非常严格,所谓的有害物质超标并不存在。
  环球人物杂志:怎么证明呢?
  钟睒睒:浙江省卫生厅、省质检局于5月7日晚发布对农夫山泉标准问题的详解,明确表示,浙江地区标准仍然适用。说明指出:“在国家包装饮用水通用安全标准出台之前,浙江省继续按照国标地标并行、就高标准原则执行。”浙江省质检局2012年第二季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检,在农夫山泉的产品检验报告中可以看到,检测依据一栏注明了各项标准,包括《瓶装饮用天然水地方标准》(DB33/383—2005)、《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国家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等。检测结论为:符合本次监督检查要求。
  环球人物杂志:农夫山泉有必要撤离北京吗?
  钟睒睒:随随便便一个协会,根本没有执法权,就可以让农夫山泉下架。面对北京这样的环境,农夫山泉只能退出。对于北京的10万消费者,有全国各地的水来替代农夫山泉。农夫山泉绝对不会向舆论暴力低头,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尊严。
  环球人物杂志:你是否觉得农夫山泉在此次应对媒体批评的过程中态度有点激烈呢?
  钟睒睒: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农夫山泉在此次事件之前,只开过3次新闻发布会。你想,都要命了,能不激烈吗?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能说话是非常遗憾的。如果京华时报开始先问,两种标准哪个更高,我会回答的,但是它没有,一上来就是致命的质疑。
  政府作用的缺失
  农夫山泉的公关人员向记者表示,已经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这官司恐怕还要慢慢打下去。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农夫山泉和媒体的打斗没有赢家,双方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口水怪圈:一边是农夫山泉反复强调自家标准严于国标、地标;另一边是媒体强调报道公允、有据可查。而双方对人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水源、水质安全则很少触及。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用的缺失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首先,现在的瓶装水、桶装水品种繁多,国家应该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如果没有统一的尺度来规定某类产品标准,一些企业就会在不同的标准之间打擦边球,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常常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类似的农夫山泉之争将来也无法杜绝。其次,在企业、媒体、公众对农夫山泉水质众说纷纭的时候,当一个省的检测报告已不能让全国消费者信服的时候,国家质检等权威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先对其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用权威的数据告诉消费者农夫山泉是否足够安全?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就此事致电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饮料处,对方表示:“我们对媒体的任何声明都必须经过新闻处,不便回答。”记者转而联系新闻处,得到的答复是:“我们还没有针对农夫山泉做检测。目前这个事是挺热的,但新闻处主要的任务是审核采访函,并不能代替别的部门说话。”
  现在,对于农夫山泉水质的争议仍然没有停歇,争议背后的种种说法也无从印证。但在科技检测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农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绝对不应该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权威部门能用严密的检测数据给公众个说法,或者至少说明一下各个标准之间的异同,公众也就不用一直纠结喝还是不喝,企业与媒体也就不必在无休止的争执中耗费精力了。
  编辑|尹洁 美编|黄浩 图编|傅聪 编审|丁子
其他文献
他们还没准备好  距离开幕式还差100天的时候,巴西世界杯规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完成了15项,而预计项目总数为81,这15个项目中只有4个是在预计期限内完成的。虽然现在巴西世界杯总预算削减到174亿雷亚尔,但是大多数施工项目的花销都超过了这个数字。总预算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某些原计划的大型项目被取消,而不是因为实际费用的减少。  除了基建工程,12个世界杯球场的建设与改造也一再拖延,导致成本增加。仅有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歌手汪峰在《春天里》这样唱道。“老无所依”是一种悲凉的境地,只有在时光里缅怀自己的过去。  CBA职业联赛远比人生更为残酷,“老无所依”随时可能降临,有时发生在青年才俊身上,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但这就是生活,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和荣耀,当价值打上折扣,被嫌弃变成了人生的必然。刘炜、张庆鹏、丁锦辉、于澍龙,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遭到了这样的人生境遇。  刘炜
离开中国队,米卢一直在路上  2014年5月末,北京奥体中心训练场。几个五六岁的孩子追逐着白色的皮球,大大小小的摄像机围成一圈,镜头追随着他们,加油声此起彼伏。混在孩子中间的是一个身穿红色球衣的运动员,球衣的背后印着巨大的“9”字,还有一位银发外国老人,奔跑着,和孩子们笑闹着。  米卢和郝海东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重逢。他们为一家电视台拍摄的体育娱乐节目将在世界杯期间播出,节目的名字叫《中国足
文化有什么用?对此,阿诺德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文化虽然带不来实利,但可以播撒美好和光明。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针对当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普遍重实利、埋头苦干,而不思考未来该往哪里去的现象。阿诺德呼吁民众走出经济和实业的大潮,停下来思考思考他们忙的不亦乐乎的究竟是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阿诺德虽然委婉批评了那些“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派,但他并不是反对埋头苦干的希伯来精神,阿诺德只是希望他们
几十年来,研究谭氏生平及思想者不乏其人,在大陆是热门课题,在海外亦非冷门。而在众多的论著中,分析谭氏思想的似又占了多数。最近有幸拜读了张灏先生的新著《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感到颇具新意。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学者研究谭氏的文章和著作,比较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讨论谭氏哲学思想的性质;二是探究谭氏的政治思想,如民主主义、改良主义等的历史作用。而以整个晚清思想界为背景,以鸦片战争后中
曾几何时,女单是中国羽毛球最强劲的项目之一,从1983年到2011年的17届世锦赛,中国只让冠军旁落过两次,统治力仅次于让世界各国望而生畏的女双。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中国女单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大滑坡,延续了一个奥运周期的窘境如今还在持续:孙瑜作为现在中国排名最高的女单选手,在今年三站超级赛中从未进过四强。去年还曾拿过两站超级赛冠军的何冰娇今年一直在走下坡路,三站超级赛竟都没进过八强。更年轻些
载于《学人》第一辑的《背景与意义》(葛兆光著),对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中的一个传统方法,即背景批评,提出质疑,读罢,觉得大有意思。拿起笔来,是想写几句赞同的话;但仔细思量一回,倒又像是有许多可以“抬杠”的道理在。虽然,也还是赞同之后的“反对”也。  我想,背景批评固有种种不当,可靠程度也有限,但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它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种“背景”。中国的诗歌创作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从“关关雎鸠”开始,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编者按: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它不仅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整体评价,甚至影响到改革成果的巩固。最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吴敬琏先生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一书,吴先生认为,要使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就必须依法治国。这是他一贯的观点,也代表了知识界许多人的观点。为此,我们以“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为题召开了座谈会,并将一些与会者
探究四川队崛起之谜,绕不开三外援,但若只靠“邓哈哈”组合,注定走不了太远。学费换来新川军2015年11月27日,四川队主场101比83大胜八一队,10轮战罢豪取9胜1负,包括一波开季六连胜。季前,大家大抵能料到新版四川队会成为一匹黑马,但黑得如此彻底,铁蹄如此有力,还是跌碎了不少眼镜。新赛季打了不到一个月,四川队的胜场数就超越了上赛季全部的8胜。又过了不到一个月,在2016年来临之前,胜场数又超越
最早关注德国队,只是出于人们对德国足球精神品质的赞美。上初中时观看德甲联赛,总觉得场面有些呆板,没有花哨的表演和快节奏,一度让我十分失望。2002年世界杯,德国队闯入决赛给我带来的冲击感并不强烈。德国队除了巴拉克与卡恩之外,没有哪一位球员真正算得上顶级。这样的德国队进入决赛,似乎注定沦为陪衬。果不其然,剃着阿福头的罗纳尔多就像孩子一样轻松戏耍了卡恩。随后几年,我渐渐由喜好场面过渡到对技战术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