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校园网贷”在各大高校兴起,因其门槛低、审查流程简便、到账快等特点被学生广泛接受,同时暴力逼债、裸条借贷、欺骗借贷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以学生管理视角对“校园网贷”现状进行概述,浅析大学生“校园网贷”的主要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学生管理;大学生;校园网贷
一、“校园网贷”的定义
“网贷”,又叫P2P(Peer to Peer)信贷,是互联网金融(ITFIN)的一种,主要通过互联网收集小额资金进行小额借贷。“校园网贷”可以将其定义为针对大学校园,以大学生借款人为消费群体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
二、“校园网贷”现状及概述
1、“校园网贷”发展综述
2007年后,互联网信用贷款模式进入中国金融业,但在2004至2009年,由于我国银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行有校园信用卡业务,所以“网贷”的浪潮未波及到大学校园内,至2009年大学生信用卡被银监会紧急叫停后,“校园网贷”应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便捷的借贷渠道而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兴起,并于2015年前后在各大学校园内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16日,某“校园网贷”官网显示,在此平台申请贷款的学生达898271人。2016年我国P2P网贷平台中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网贷”平台已发展到100余家。
2、“校园网贷”对大学生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通过网贷平台贷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校园网贷欺诈、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等乱象也逐渐暴露,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无力偿还最终在青岛自杀身亡;2016年6月,校园网贷出现“裸条借贷”风波,女大学生被要求拍摄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作为网贷的抵押。
3、国家现有相关政策措施情况
针对“校园网贷”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今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随后,各省市开始叫停了各类网络平台的校园贷业务。
三、大学生“校园网贷”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1、错误的消费观念是高职高专学生跌入“网贷”陷阱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风”在校园内兴起,误导大学生超前消费。在智酷调查关于中国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求报告中指出,数码产品是大学生“网贷”的主要消费产品,62.2%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分期贷款购买数码设备。它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商品。除了数码产品,游玩、衣物、餐饮等同样是大学生网络分期贷款的主要消费内容之一。
2、对“网贷”的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
“校园网贷”往往采用一些诱惑性的信息及标语进行夸大误导性宣传。据调查校园网贷除了本金外,学生还要支付两方面的费用,贷款利息和服务费、手续费、交易费等其他费用,网贷公司的利润就来源于此。逾期费也是利润主要来源,一旦逾期,学生要额外偿还贷款总额的10%,一些不良网贷平台甚至故意让学生逾期,再以“逾期费”“催收费”为名,催收本金利息,谋取暴利。甚至有些不良网贷平台非法盗用学生个人信息在其他网贷平台重复贷款,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身负多重债务,陷入“连环贷”的陷阱。
3、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校园网贷”由于缺乏监管,一些平台为了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和法律底线,而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律的自我保护意识,当受到自身合法权益被非法侵占后不知道甚至不敢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已,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如:网贷平台针对女大学生申请校园网贷之初被要求拍摄裸照视频作为借条,在逾期还款时被裸照以威胁其尽快还款,对学生的家庭、心理以及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学生“网贷”的隐蔽性较强
学生“网贷”的隐蔽性较强是大学生“校园网贷”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学生当中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自已,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校园网贷”的时候一般不愿意让身边其他人知道,包括自己的同学、朋友、老师、家长。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和老师在听闻学生进行“校园网贷”后肯定会对其进行制止以及教育和批评,考虑到这些因素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校园网贷”行为进行保密。对于老师和家长而言,学生“网贷”的隐蔽性会直接导致学生“网贷”风险的不可控性,当学生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不能及时处理,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主要应对措施
1、净化校园环境,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网贷”之所以在各大高校迅速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很多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教育手段,开展以“预防校园网贷”、“树立合理消费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尽可能的在学生当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2、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清“网贷”风险
针对一些“校园网贷”平台的虚假宣传、非法引诱、威胁恐吓、暴力逼债等行为,高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清“网贷”风险。首先,可以邀请金融专业相关人士利用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在校学生认清“校园网贷”的盈利方式和真实危害,普及学生的理财意识。其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由于是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最后,还可以收集典型案例警示学生,学生的身说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3、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自我保护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是现阶段大学生跌入“校园网贷”陷阱和遭受“校园网贷”侵害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现实借款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涉及到借贷条款并不清楚,以致于网贷平台欺骗案件、暴力催债案件、裸贷威胁案件屡屡发生。针对这一原因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与“校园网贷”相关的法律讲座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利用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给遭到侵害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以及相关的指导帮助。
4、加强“校园网贷”的排查,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针对学生“校园网贷”的隐蔽性较强这一特点,高校要加强学生“网贷”排查力度。尤其在辅导员班级管理方面,可以安排可靠可信的学生干部对所在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暗中监控,收集学生当中学生“校园网贷”的情况,及时与辅导员老师沟通联系,辅导员老师也应及时与该学生谈心谈话,确认和了解“网贷”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对于已经办理了“校园网贷”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具体情况,如:贷款时间、贷款金额、还款情况等。最后,辅导员还要与家长一同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督导学生按时还款,避免出现逾期现象的出现。
作者简介:秦浩源(1986-),男,汉族,重庆涪陵,硕士,讲师
参考文献:
[1]王诗薇.“校园网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税金融,2017(11);52;
[2]刘懿.“校园网贷”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7-18;
[3]孫振淋.大学生“校园网贷”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0);
[4]任静.我国校园网贷存在问题及法律规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7(18);
关键词:学生管理;大学生;校园网贷
一、“校园网贷”的定义
“网贷”,又叫P2P(Peer to Peer)信贷,是互联网金融(ITFIN)的一种,主要通过互联网收集小额资金进行小额借贷。“校园网贷”可以将其定义为针对大学校园,以大学生借款人为消费群体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
二、“校园网贷”现状及概述
1、“校园网贷”发展综述
2007年后,互联网信用贷款模式进入中国金融业,但在2004至2009年,由于我国银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行有校园信用卡业务,所以“网贷”的浪潮未波及到大学校园内,至2009年大学生信用卡被银监会紧急叫停后,“校园网贷”应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条便捷的借贷渠道而在大学校园内迅速兴起,并于2015年前后在各大学校园内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4月16日,某“校园网贷”官网显示,在此平台申请贷款的学生达898271人。2016年我国P2P网贷平台中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校园网贷”平台已发展到100余家。
2、“校园网贷”对大学生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随着通过网贷平台贷款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校园网贷欺诈、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等乱象也逐渐暴露,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无力偿还最终在青岛自杀身亡;2016年6月,校园网贷出现“裸条借贷”风波,女大学生被要求拍摄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作为网贷的抵押。
3、国家现有相关政策措施情况
针对“校园网贷”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今年9月6日,教育部明确表示“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随后,各省市开始叫停了各类网络平台的校园贷业务。
三、大学生“校园网贷”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1、错误的消费观念是高职高专学生跌入“网贷”陷阱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盲目攀比风”在校园内兴起,误导大学生超前消费。在智酷调查关于中国大学生分期网贷真实需求报告中指出,数码产品是大学生“网贷”的主要消费产品,62.2%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分期贷款购买数码设备。它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商品。除了数码产品,游玩、衣物、餐饮等同样是大学生网络分期贷款的主要消费内容之一。
2、对“网贷”的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
“校园网贷”往往采用一些诱惑性的信息及标语进行夸大误导性宣传。据调查校园网贷除了本金外,学生还要支付两方面的费用,贷款利息和服务费、手续费、交易费等其他费用,网贷公司的利润就来源于此。逾期费也是利润主要来源,一旦逾期,学生要额外偿还贷款总额的10%,一些不良网贷平台甚至故意让学生逾期,再以“逾期费”“催收费”为名,催收本金利息,谋取暴利。甚至有些不良网贷平台非法盗用学生个人信息在其他网贷平台重复贷款,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身负多重债务,陷入“连环贷”的陷阱。
3、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校园网贷”由于缺乏监管,一些平台为了利益往往会不择手段,甚至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和法律底线,而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律的自我保护意识,当受到自身合法权益被非法侵占后不知道甚至不敢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已,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如:网贷平台针对女大学生申请校园网贷之初被要求拍摄裸照视频作为借条,在逾期还款时被裸照以威胁其尽快还款,对学生的家庭、心理以及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4、学生“网贷”的隐蔽性较强
学生“网贷”的隐蔽性较强是大学生“校园网贷”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学生当中盲目攀比,超前消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自已,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校园网贷”的时候一般不愿意让身边其他人知道,包括自己的同学、朋友、老师、家长。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和老师在听闻学生进行“校园网贷”后肯定会对其进行制止以及教育和批评,考虑到这些因素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校园网贷”行为进行保密。对于老师和家长而言,学生“网贷”的隐蔽性会直接导致学生“网贷”风险的不可控性,当学生出现债务危机的时候不能及时处理,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主要应对措施
1、净化校园环境,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网贷”之所以在各大高校迅速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很多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从学生管理的角度而言,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教育手段,开展以“预防校园网贷”、“树立合理消费观”等主题教育活动,尽可能的在学生当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2、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清“网贷”风险
针对一些“校园网贷”平台的虚假宣传、非法引诱、威胁恐吓、暴力逼债等行为,高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清“网贷”风险。首先,可以邀请金融专业相关人士利用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在校学生认清“校园网贷”的盈利方式和真实危害,普及学生的理财意识。其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由于是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最后,还可以收集典型案例警示学生,学生的身说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3、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律自我保护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是现阶段大学生跌入“校园网贷”陷阱和遭受“校园网贷”侵害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现实借款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涉及到借贷条款并不清楚,以致于网贷平台欺骗案件、暴力催债案件、裸贷威胁案件屡屡发生。针对这一原因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与“校园网贷”相关的法律讲座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利用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一群体,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给遭到侵害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以及相关的指导帮助。
4、加强“校园网贷”的排查,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针对学生“校园网贷”的隐蔽性较强这一特点,高校要加强学生“网贷”排查力度。尤其在辅导员班级管理方面,可以安排可靠可信的学生干部对所在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暗中监控,收集学生当中学生“校园网贷”的情况,及时与辅导员老师沟通联系,辅导员老师也应及时与该学生谈心谈话,确认和了解“网贷”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对于已经办理了“校园网贷”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参与“校园网贷”的具体情况,如:贷款时间、贷款金额、还款情况等。最后,辅导员还要与家长一同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督导学生按时还款,避免出现逾期现象的出现。
作者简介:秦浩源(1986-),男,汉族,重庆涪陵,硕士,讲师
参考文献:
[1]王诗薇.“校园网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税金融,2017(11);52;
[2]刘懿.“校园网贷”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7-18;
[3]孫振淋.大学生“校园网贷”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0);
[4]任静.我国校园网贷存在问题及法律规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