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专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道德修养、诚信品格、敬业精神、责任理念、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要较好地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中专德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求职就业要求出发,采取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科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创设直观、生动、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性和动感,有效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元寂住持与两个徒弟”的故事:开元寺的住持元寂要在他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他将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给了每人一袋谷种,告诉他们明年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新住持。第二年秋天,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而二寂却两手空空。元寂见此情形当众宣布二寂为接班人。一寂不服,认为自己的谷子多,理应是胜者。元寂微微一笑说,“我给你们的谷种都是用开水煮过的,根本不可能有收获。”显然二寂是诚实的,做住持理所当然。故事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现实问题,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引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索,进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展示真实案例,发展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情感培养和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要点。案例是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缩影,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内心感触,有效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民法中“民事权利”这一内容时,我们配合课堂讲授,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樱今年15岁,过春节的时候收了许多压岁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她就到超市花1200元买了一条项链。她的父母认为小樱尚未成年,不能擅自做主买这样贵的项链,超市也不能与未成年人进行这样大数额的买卖交易,要求超市退货。小樱认为这是她自己的压岁钱,她有权支配,不想退货。超市认为项链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的,也不同意退货。结合这一案例,我们让学生根据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分析:小樱父母的认识是否正确?小樱与超市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小樱父母要求公司退款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给了学生较好的心理暗示,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提升,在学生积极主动弄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引导合作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专德育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把“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提升课堂活力的突破口,潜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有关政治、法治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性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观念。在讲授“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节内容时,笔者没有进行逐段讲读,而是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意义等,并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辨析。由于问题有较强的对应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思维活跃,据理争辩,真正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使学生在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过程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四、实施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教学中的肯定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巨大的自信,进而形成刻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构建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实施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激励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发现和肯定后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和实践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激发自信。教师的激励评价会成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构建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构建“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是每个中专德育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我们应时刻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鲜活、精彩与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师生共同构建的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责编 陈 颖)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创设直观、生动、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灵性和动感,有效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元寂住持与两个徒弟”的故事:开元寺的住持元寂要在他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他将两个徒弟都叫到跟前,给了每人一袋谷种,告诉他们明年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新住持。第二年秋天,一寂挑来满满的一担谷子,而二寂却两手空空。元寂见此情形当众宣布二寂为接班人。一寂不服,认为自己的谷子多,理应是胜者。元寂微微一笑说,“我给你们的谷种都是用开水煮过的,根本不可能有收获。”显然二寂是诚实的,做住持理所当然。故事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现实问题,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引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索,进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展示真实案例,发展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情感培养和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要点。案例是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缩影,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内心感触,有效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民法中“民事权利”这一内容时,我们配合课堂讲授,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樱今年15岁,过春节的时候收了许多压岁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她就到超市花1200元买了一条项链。她的父母认为小樱尚未成年,不能擅自做主买这样贵的项链,超市也不能与未成年人进行这样大数额的买卖交易,要求超市退货。小樱认为这是她自己的压岁钱,她有权支配,不想退货。超市认为项链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的,也不同意退货。结合这一案例,我们让学生根据本课时所学的内容分析:小樱父母的认识是否正确?小樱与超市之间的买卖行为是否有效?小樱父母要求公司退款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案例给了学生较好的心理暗示,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提升,在学生积极主动弄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切实提高。
三、引导合作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专德育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把“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提升课堂活力的突破口,潜心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有关政治、法治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热烈而有序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性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观念。在讲授“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节内容时,笔者没有进行逐段讲读,而是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问题:纪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意义等,并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辨析。由于问题有较强的对应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思维活跃,据理争辩,真正把“讲堂”变成了“学堂”,使学生在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过程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四、实施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教学中的肯定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巨大的自信,进而形成刻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构建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维度实施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激励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进程,发现和肯定后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和实践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激发自信。教师的激励评价会成为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构建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构建“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是每个中专德育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我们应时刻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鲜活、精彩与灵动,吸引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师生共同构建的中专“职业道德与法律”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稳步提升。(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