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13岁女孩喝百草枯中毒的新闻,再度引发公众对农药百草枯的关注。百草枯到底有多毒?这种农药不是被禁用了吗,为何还会出现?
百草枯曾是最常用的除草剂。在光照条件下,百草枯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通过破坏植物的叶绿体膜,让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植物只能枯死。百草枯对农作物基本无害,也不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土质退化,在自然环境下会在短时间内被分解及钙化,不会有大量残留。所以,百草枯曾被广泛使用于农作物除草。百草枯对人却是致命的。其可经完整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导致皮肤、口咽、消化道等接触部位溃烂,口服5~15ml浓度为20%的药液,就足以致死。口服百草枯中毒死亡率高达90%以上。网友说的“百草枯可以给你后悔的时间,却不会给你活命的机会”,不无道理。
由于百草枯对人体的巨大危害,2014年7月1日起,我国撤销了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2020年,我国全面禁止百草枯可溶胶剂在境内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百草枯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具有百草枯母药生产许可和仅供境外使用农药登记的百草枯母药生产企业,才能生产百草枯产品。同时,百草枯母药生产企业生產的百草枯产品只能用于出口,不得在境内销售。这意味着,百草枯全面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目前,有20多个国家全面禁止百草枯。
然而,百草枯中毒事件并没有消失,尤其在农村地区,百草枯中毒时有发生。百草枯为何屡禁不止呢?国家对百草枯等禁用农药虽严加管控,但违法违规生产销售、添加、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仍无法禁绝。原因在于:相比其他农药,百草枯价格低、效果好,市场需求比较大;农药的生产、销售环节,对农药产品成分的标识要求不够明确、严格,致使禁用农药可能“改名换姓”再次出现;网络平台对禁用农药销售活动的检查发现不全面、不及时,监管部门的监管还需加强。
百草枯中毒,如何急救?一旦发生或怀疑发生中毒,应立即拨打120,在医务人员到达前可做好以下处理措施:1.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损的衣物,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同时需要到医院进一步就诊。2.眼睛接触:可以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3.吸入:使患者尽快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输氧。4.食入:催吐、洗胃、导泻等处理。有条件第一时间喂白陶土或灌泥巴水很重要(因为百草枯遇土钝化)。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解答人:媒体 健康时报、央视网等)
百草枯曾是最常用的除草剂。在光照条件下,百草枯能迅速被植物绿色组织吸收,通过破坏植物的叶绿体膜,让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植物只能枯死。百草枯对农作物基本无害,也不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和土质退化,在自然环境下会在短时间内被分解及钙化,不会有大量残留。所以,百草枯曾被广泛使用于农作物除草。百草枯对人却是致命的。其可经完整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导致皮肤、口咽、消化道等接触部位溃烂,口服5~15ml浓度为20%的药液,就足以致死。口服百草枯中毒死亡率高达90%以上。网友说的“百草枯可以给你后悔的时间,却不会给你活命的机会”,不无道理。
由于百草枯对人体的巨大危害,2014年7月1日起,我国撤销了百草枯水剂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生产。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停止百草枯水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2020年,我国全面禁止百草枯可溶胶剂在境内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百草枯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具有百草枯母药生产许可和仅供境外使用农药登记的百草枯母药生产企业,才能生产百草枯产品。同时,百草枯母药生产企业生產的百草枯产品只能用于出口,不得在境内销售。这意味着,百草枯全面在国内市场销声匿迹。目前,有20多个国家全面禁止百草枯。
然而,百草枯中毒事件并没有消失,尤其在农村地区,百草枯中毒时有发生。百草枯为何屡禁不止呢?国家对百草枯等禁用农药虽严加管控,但违法违规生产销售、添加、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仍无法禁绝。原因在于:相比其他农药,百草枯价格低、效果好,市场需求比较大;农药的生产、销售环节,对农药产品成分的标识要求不够明确、严格,致使禁用农药可能“改名换姓”再次出现;网络平台对禁用农药销售活动的检查发现不全面、不及时,监管部门的监管还需加强。
百草枯中毒,如何急救?一旦发生或怀疑发生中毒,应立即拨打120,在医务人员到达前可做好以下处理措施:1.皮肤接触:应立即脱去污损的衣物,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同时需要到医院进一步就诊。2.眼睛接触:可以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3.吸入:使患者尽快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以输氧。4.食入:催吐、洗胃、导泻等处理。有条件第一时间喂白陶土或灌泥巴水很重要(因为百草枯遇土钝化)。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解答人:媒体 健康时报、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