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仍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不足、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和精神文化建设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和执行科学制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等措施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6)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题中之义,也是重要的促进和支撑力量。民办高校应着力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校园文化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1.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的鲜明特点和功能在于教育人、培育人、陶冶人。和谐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目标明确、催人奋进、团结友爱的环境力量,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都能受到指引、教育、熏陶和激励。同时校园文化还规范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促进学校良性运转,不断提升;促使教师安心工作,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向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仅能使他们愉悦心情,调剂精神,活跃生活,而且能够启迪、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感,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发工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规范作用
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科学的规章制度还可以通过创造融洽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
3.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凝聚力,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力量。[1]高校校园文化提出崇高的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表达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实现共同理想,真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
二、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到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共640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01.3万人,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的新兴力量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锐力有余而内涵建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的一大瓶颈。
1.物质文化建设不足
校园的物质文化即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绿化美化、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征,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积极进取。一些民办高校规模已有,但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仍显不足。
(1)学校建设缺少特色,校园布局杂乱。滚动式发展的民办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总体规划,总是按救急原则,急什么建什么,缺少整体美感。杂乱的布局既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也难以使人心情舒畅。
(2)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不足。一些民办高校过多考虑成本,导致投入不足,校园绿化在数和量上均不达标,花草树木也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布满灰尘,杂草丛生,更谈不上景观的整体设计和布局。
(3)教学配套设施陈旧。一些民办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教学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图书馆藏书数量少、种类少、更新慢、管理混乱,难以满足师生员工教学、学习之用。
2.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
校园的制度文化包括各项校纪校规,如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不能没有规范的。但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1)制度制定生搬硬套。民办高校起步晚,经验不足,借鉴名校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学校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往往照抄照搬,致使有些规章制度脱离学校实际,从而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
(2)制度制定缺少民主和“人文关怀”。由于投资主体的关系,民办高校往往会出现一言堂,校长或董事会的意见即为制定规章制度的标准。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着重考虑学校的利益,师生员工利益兼顾不足,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3)制度执行不力。一些民办高校制度不科学、不规范,人员管理不善,执行起来问题很多,有些是不能责任到人,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有些是对目标的实施缺乏监控,不能及时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完成的情况,从而不能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有些是奖惩不明,导致积极性丧失。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3.精神文化建设薄弱
校园的精神文化即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需要长期培育、发展和坚持。由于种种原因,精神文化建设成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1)校园文化底蕴缺乏。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学校的整体特色及人才培养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所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
(2)校园学术氛围淡薄。多数民办高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教学上,对学术活动及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资金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职员工的成长。
(3)教风不严,学风不浓。多数民办学校有此问题。民办高校由于资源的短缺和生源素质较差,一些教学实践和文化活动难以展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的培养。劳资关系的存在使教师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加上外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三、民办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措施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遵循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思路,通过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载体作用,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员工在净化美化的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的和谐。
1.陶冶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校园环境
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民办高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整洁大方,赏心悦目,和谐统一”的优美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环境布局应统揽全局,兼顾个别,整体规划,精心设计,经济实用,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使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建筑物的造型装饰,校园雕塑的摆放,办公室、教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景观布局,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都要精雕细琢,使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成片,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和教学配套设施,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工作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规范人: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和执行科学制度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一要体现特色。我国民办高校在建设时经验不足,可以参考一些名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不同,切不可照抄照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和培养计划,这样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有效实施,切实起到服务人、规范人的作用。二要体现民主和“人文关怀”。制定各项制度和计划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切不可搞一言堂。只有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想师生员工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计划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体现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便于实施。三是执行要严。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是全方位的、目标明确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拷。制度的执行要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以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但同时要重视制度的激励性,使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发挥最大化功能,为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凝聚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校园精神的塑造。民办高校要着力培育严谨务实、厚德博学的校风并以此激励师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必须凝炼大学精神,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这既是民办高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民办高校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其次要抓好学术研究。“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大学氛围不仅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更包括学术文化氛围。”[2]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气息,让学生在实际而贴切的知识与学术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开阔眼界,开拓思维,最终形成一种校园精神。三要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学习积极性是有的,他们更多的是学习比较吃力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客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学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民办高校更应重视日常的学风建设,加强监督机制,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风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风,民办高校应该从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入手,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此外,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文化和教学实践活动,充实师生的生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学校魅力的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有着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功能,需多方关注,加强研究,大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文宣.校园文化建设与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何琳.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亚娟(1977-),女,河南周口人,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河南 郑州 450006)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指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人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题中之义,也是重要的促进和支撑力量。民办高校应着力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一般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校园文化进行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1.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的鲜明特点和功能在于教育人、培育人、陶冶人。和谐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目标明确、催人奋进、团结友爱的环境力量,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都能受到指引、教育、熏陶和激励。同时校园文化还规范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促进学校良性运转,不断提升;促使教师安心工作,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向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仅能使他们愉悦心情,调剂精神,活跃生活,而且能够启迪、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感,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激发工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规范作用
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可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规范教师行为,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科学的规章制度还可以通过创造融洽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
3.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凝聚力,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意志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力量。[1]高校校园文化提出崇高的目标,确定共同价值观,表达师生员工的共同心愿,实现共同理想,真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
二、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到2008年,全国民办高校共640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01.3万人,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的新兴力量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锐力有余而内涵建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的一大瓶颈。
1.物质文化建设不足
校园的物质文化即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绿化美化、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等。它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征,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积极进取。一些民办高校规模已有,但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仍显不足。
(1)学校建设缺少特色,校园布局杂乱。滚动式发展的民办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缺少总体规划,总是按救急原则,急什么建什么,缺少整体美感。杂乱的布局既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也难以使人心情舒畅。
(2)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不足。一些民办高校过多考虑成本,导致投入不足,校园绿化在数和量上均不达标,花草树木也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布满灰尘,杂草丛生,更谈不上景观的整体设计和布局。
(3)教学配套设施陈旧。一些民办高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体育器材等教学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图书馆藏书数量少、种类少、更新慢、管理混乱,难以满足师生员工教学、学习之用。
2.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
校园的制度文化包括各项校纪校规,如学生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是不能没有规范的。但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1)制度制定生搬硬套。民办高校起步晚,经验不足,借鉴名校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学校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往往照抄照搬,致使有些规章制度脱离学校实际,从而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
(2)制度制定缺少民主和“人文关怀”。由于投资主体的关系,民办高校往往会出现一言堂,校长或董事会的意见即为制定规章制度的标准。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着重考虑学校的利益,师生员工利益兼顾不足,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3)制度执行不力。一些民办高校制度不科学、不规范,人员管理不善,执行起来问题很多,有些是不能责任到人,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有些是对目标的实施缺乏监控,不能及时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完成的情况,从而不能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有些是奖惩不明,导致积极性丧失。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3.精神文化建设薄弱
校园的精神文化即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需要长期培育、发展和坚持。由于种种原因,精神文化建设成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1)校园文化底蕴缺乏。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学校的整体特色及人才培养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所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
(2)校园学术氛围淡薄。多数民办高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教学上,对学术活动及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资金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术科研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职员工的成长。
(3)教风不严,学风不浓。多数民办学校有此问题。民办高校由于资源的短缺和生源素质较差,一些教学实践和文化活动难以展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的培养。劳资关系的存在使教师缺少主人翁责任感,加上外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三、民办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措施
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遵循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石、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思路,通过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载体作用,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员工在净化美化的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学校的和谐。
1.陶冶人: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校园环境
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民办高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整洁大方,赏心悦目,和谐统一”的优美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环境布局应统揽全局,兼顾个别,整体规划,精心设计,经济实用,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使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建筑物的造型装饰,校园雕塑的摆放,办公室、教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景观布局,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都要精雕细琢,使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成片,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和教学配套设施,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工作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2.规范人: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和执行科学制度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应注意:一要体现特色。我国民办高校在建设时经验不足,可以参考一些名校,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不同,切不可照抄照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规章制度和培养计划,这样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有效实施,切实起到服务人、规范人的作用。二要体现民主和“人文关怀”。制定各项制度和计划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切不可搞一言堂。只有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想师生员工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计划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才能体现师生员工的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便于实施。三是执行要严。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是全方位的、目标明确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拷。制度的执行要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违纪必究,以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尊严,但同时要重视制度的激励性,使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发挥最大化功能,为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凝聚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校园精神的塑造。民办高校要着力培育严谨务实、厚德博学的校风并以此激励师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必须凝炼大学精神,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传统,形成自己的品牌与优势,这既是民办高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民办高校办出水平、办出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其次要抓好学术研究。“大学的文化氛围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大学氛围不仅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更包括学术文化氛围。”[2]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学术气息,让学生在实际而贴切的知识与学术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开阔眼界,开拓思维,最终形成一种校园精神。三要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但是学习积极性是有的,他们更多的是学习比较吃力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客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学风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民办高校更应重视日常的学风建设,加强监督机制,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扭转学习风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风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教风,民办高校应该从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入手,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此外,民办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文化和教学实践活动,充实师生的生活,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既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学校魅力的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有着其他渠道不可替代的功能,需多方关注,加强研究,大力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文宣.校园文化建设与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何琳.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4).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