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结合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等,通过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与营造活跃教育氛围,结合日常生活实践与培养良好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落实家庭学校共育,遵循教学做合一理念与指导学生自主评价反思,运用丰富教学资源持续拓宽学生视野等,循序渐进中更好地提升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生活实践;共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为目标,可以总结为: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教育及生活,需要联系学校与社会共同开展教育。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应该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实现德育教育教学的生活化。
一、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等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以讲大道理、讲故事、强调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为主,多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与背诵相关行为守则,没有结合实际生活落到实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先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
例如,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主要需要尝试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校园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班级和学校的热爱之情,喜爱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真善美”,主动摒弃“假恶丑”。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利用宣传栏、后黑板与教室的角落,创设“德育角”,一般是张贴关于德育教育的名人名言与好人好事的宣传,比如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相关的爱国主义名人名言,有关宣传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和谐友善、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故事,并让学生注意发现身边的德育故事,写出一些文章,融入到“德育角”中,以此在班级中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向先进者学习。教師还可以定期创设一些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德育诗歌朗诵会、爱国主义交流活动、诚信辩论赛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更好受到教育。
二、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培养良好德育习惯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关键是要回归生活与贴近生活,因此在实际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引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内容,围绕这实际生活展开德育教育[2]。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文字与视频等资源,引入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图文信息与相关案例,并提出德育问题与设置德育情境,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内容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做,培养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少给父母添麻烦”的主题,创设在学校里、在家中、在外边玩耍时的三个现实生活情境,导入相关的图片与文本内容,让学生判断其中人物做得对与错。比如:①小王在上学之前,经常忘记带书本与学习用品等,经常会麻烦家人为自己送;②小兰独自在家中时,发现冰箱里有很多冰糕,很想吃很多,但是想到会拉肚子,又怕父母为自己操心,只吃了一根;③小刚在小亮家中玩耍时,看到已经6点多了想回家,但是被小亮拉住,小刚说天太晚了,家人会担心的,以后可以再聚。根据以上生动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判断对错,然后进行解答。之后可以继续提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如何管好自己不给父母添麻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然后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会让父母徒增烦恼,为父母分忧解愁,我们应该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更多的心。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做。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家校合力模式
通过探析陶行知教育理念,可以熟知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的各方面都与生活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3]。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观察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定期开设班会活动,建立师生沟通平台,多人沟通与单独沟通并举,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与心理状况,根据凸显的问题,家校合力教育学生。
例如,在互联网、智能设备与电子游戏的影响下,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等,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还影响了个人的视力,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近视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小学生这类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在校单独沟通、利用电话与微信联系家长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长时间看电视与打游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在家中注意监督学生看电视与打游戏,控制孩子看电视与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般需要限制在半小时以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获取电视与网络上的信息,辅助学生个性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育,更好实现家校合力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关于“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变废为宝”“低碳生活”等主题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让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同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更好落实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教师应该结合政治素养、道德品格、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创设实践任务,以及根据当前小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指导与教育学生,同时发挥家长的力量,实现家校合力,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更加贴近生活,循序渐进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徐宝新.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7(5).
[2]唐水利,杨芳.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德育[J].教育观察(下旬), 2019(006):136.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教育;德育教育;生活实践;共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为目标,可以总结为: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教育及生活,需要联系学校与社会共同开展教育。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应该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将德育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实现德育教育教学的生活化。
一、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等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以讲大道理、讲故事、强调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为主,多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与背诵相关行为守则,没有结合实际生活落到实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先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
例如,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营造德育教育氛围,主要需要尝试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校园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班级和学校的热爱之情,喜爱与老师和同学交往,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真善美”,主动摒弃“假恶丑”。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利用宣传栏、后黑板与教室的角落,创设“德育角”,一般是张贴关于德育教育的名人名言与好人好事的宣传,比如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相关的爱国主义名人名言,有关宣传拾金不昧、诚实守信、和谐友善、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故事,并让学生注意发现身边的德育故事,写出一些文章,融入到“德育角”中,以此在班级中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向先进者学习。教師还可以定期创设一些德育教育活动,比如德育诗歌朗诵会、爱国主义交流活动、诚信辩论赛等,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更好受到教育。
二、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培养良好德育习惯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关键是要回归生活与贴近生活,因此在实际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引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内容,围绕这实际生活展开德育教育[2]。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文字与视频等资源,引入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图文信息与相关案例,并提出德育问题与设置德育情境,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内容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做,培养良好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少给父母添麻烦”的主题,创设在学校里、在家中、在外边玩耍时的三个现实生活情境,导入相关的图片与文本内容,让学生判断其中人物做得对与错。比如:①小王在上学之前,经常忘记带书本与学习用品等,经常会麻烦家人为自己送;②小兰独自在家中时,发现冰箱里有很多冰糕,很想吃很多,但是想到会拉肚子,又怕父母为自己操心,只吃了一根;③小刚在小亮家中玩耍时,看到已经6点多了想回家,但是被小亮拉住,小刚说天太晚了,家人会担心的,以后可以再聚。根据以上生动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判断对错,然后进行解答。之后可以继续提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如何管好自己不给父母添麻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然后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不经意间的举动,可能会让父母徒增烦恼,为父母分忧解愁,我们应该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更多的心。最后,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做。
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家校合力模式
通过探析陶行知教育理念,可以熟知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的各方面都与生活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3]。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观察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定期开设班会活动,建立师生沟通平台,多人沟通与单独沟通并举,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与心理状况,根据凸显的问题,家校合力教育学生。
例如,在互联网、智能设备与电子游戏的影响下,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等,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还影响了个人的视力,导致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近视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小学生这类不良的生活习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在校单独沟通、利用电话与微信联系家长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长时间看电视与打游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在家中注意监督学生看电视与打游戏,控制孩子看电视与玩游戏的时间,比如一般需要限制在半小时以内。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获取电视与网络上的信息,辅助学生个性发展,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育,更好实现家校合力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关于“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变废为宝”“低碳生活”等主题中,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让家长辅助孩子完成,同样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更好落实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目标。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教师应该结合政治素养、道德品格、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创设实践任务,以及根据当前小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指导与教育学生,同时发挥家长的力量,实现家校合力,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更加贴近生活,循序渐进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徐宝新.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7(5).
[2]唐水利,杨芳.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德育[J].教育观察(下旬), 2019(006):136.